-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走到人生邊上》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英國詩人瓦特·蘭德(楊絳譯)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先生百歲問答》是楊絳對錢鐘書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的注釋。此書共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人的靈魂、個性、本性,靈與肉的斗爭和統一等問題展開。融會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另一部分的“注釋”由多篇散文構成。
我無法用自己淺薄的閱讀經驗去的概括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今天簡單的談及我讀后的感悟。
在這本書中,有關教育、有關生命、有關婚姻、有關生活、有關經歷、有關苦難、有關信仰,楊絳先生都結合自己的經歷談及了想法。想到有一天與朋友交流中討論到,我們透過文字看到的楊絳,對于生命、對于生活,是如此的通透且充滿智慧。
在她的文字中,我知道了人活著,首先要接受命運的無常。
早年的她經歷顛沛流離,中年的她橫遭社會苦難,晚年的她又飽嘗生離死別。但無論是低谷還是高峰、無論面對世人的詆毀或是贊美,她始終淡定從容,優雅且通透。經歷過的苦難在她的筆下也只是淡淡地說一句“人生實苦”,感嘆一聲“在這個物欲橫流地人世間,做人啊,實在夠苦”。是啊,無論是哪個時代,人們處在當時的大環境中,就像漩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己。對于命運,我們要理解它的變化無常,也要接受造化小兒的胡作非為。
在她的文字中,我知道人活著,最可貴的在于自身。
接受命運無常,帶著敬畏之心,承認命由天定,但是這就意味著隨波逐流,面對任何現實無動于衷,被動的接受一切嗎?并不是的。就如文中所說:“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運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是“命造”里還有個命主呢?如果船要擱淺或是傾覆的時候,船里還有個“我”在做主,可以說是人的個性做主”。在這個船上,我們會歷經鍛煉,鍛煉即修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完善自我。天生的人,本是善惡雜糅,需不斷修身鍛煉,才有價值。就如文中所說:“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 人的可貴之處在人之身,在于我們自我。
在她的文字中,我知道人活著,要有一種信仰。
是什么力量讓她在如此黑暗中的時光中走出來呢?從她的文字中,我感知到了信仰,是對文化的信仰和對人性的信賴,就像老百姓說的:有念想。她在文中寫道:“在特殊時期,我也驚喜地發現,人性并未泯滅,烏云鑲著金邊”。是信仰,讓她始終堅持相信;是信仰,讓她從未背離家鄉;是信仰,讓她黑暗的生活始終有光亮。她始終相信一切的一切雖暫時被云霧遮沒,但待云消霧散之后,世間依舊光明澄澈。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歲月中,通過文字,楊絳先生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我們呢?能為后代又留下什么呢?
我想,那就在這個變化無常的環境中,始終心懷信仰,努力的修煉自我,追求未來的光亮吧!即使不能單獨留下點什么,做好精神文化傳承也不失為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