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美術教學指南》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藝術教育行業火熱,家長朋友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美術素養的培養,校外藝術教育機構和美術館紛紛成立,美術在各省市也相繼被納入中考。但如何開展藝術課程以及如何進行科學考核一直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也一直想多方面形式融合,帶給學生更多更廣泛更前沿的美術知識,既能獲得知識又能階段性總結考核。所以我渴望接觸閱讀到外省的美術教材和相關書籍,乃至國外的美術叢書。找尋中發現國內對于外國初中生的美術書籍引進翻譯的很少。后來看到了名為《Navigating the Teaching of Art》的譯本。《美術教學指南》書名很普通,國內外的同名書籍有很多。我找到的這本書是來自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藝術教育教授、前美國國家藝術協會副會長、美國國家藝術教育課程的標準制定顧問邁克·帕克斯(Michael Parks)教授和約翰·塞斯卡(John Siskar)教授共同編著的。
這本書符合后現代課程的理念和要求,共設計十二個章節,表達清晰易懂,指導性強。內容涉及到美術教學的本位,系統地介紹了美術內容教學框架,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美術素養的培養,以及和生活、社會需求的其他學科關系。
我在本書中尋找到了不同視角下的美術教學方法。在不同的歷史、人文背景下,美術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教學思考、方法策略都有著不同和差別,拿來借鑒、融會貫通的運用,是有能助力于自己的課堂。
比如:教學中我們常常讓學生畫章節、單元思維導圖,一些輔導書上也是列出講解思維導圖,而這么明晰的思維圖解,我們為什么沒有自己多運用呢?我們寫學年、學期教學計劃是分段落,最后形成一篇文章,書中提出課程計劃使用——一個地圖有很多項目內容,重塑了一個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理念。這本書表達清晰易懂,指導性強,使我的教學思想得到進化,我借鑒了很多方法,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嘗試任務、策略、評估式的教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