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葛亮《朱雀》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38歲的葛亮寫《北鳶》,寫的是主人公盧文笙的家族興衰,風箏的一收一放間,流淌的是國人骨子里的情與緣。
25歲的葛亮寫《朱雀》,寫的是三代母女的愛恨嗔癡,歲月變遷中,不變流淌的是南京這座城市的剛勁與內斂,時代動蕩中人情的傷痛與溫暖。
歸去未見朱雀航——南京與朱雀之緣
《朱雀》的故事發生在千禧年之交,蘇格蘭的華裔青年許廷邁回到祖父的家鄉南京留學,在秦淮河畔覓到了神秘的“朱雀”,這個傳承于三代母女間的朱雀飾品似乎帶有著天然的致命的吸引力,就如這座城市,也如這座城市的人,總是令人上癮。許廷邁也在這里邂逅了神秘女子程囡,由此引出了三代女子的沉浮故事。
文中三代母女間傳承者一個造型精致的朱雀飾品,仿佛也印證這朱雀城的女子注定要像這朱雀一般,身覆火焰,終生不熄。朱雀是南京的地標之一,早在東晉的時候,朱雀就已經顯于南京的地表之上。當時的秦淮河上建有二十四航,其中規模最大,裝飾最為華麗的就是朱雀航。
魯迅先生回到南京時曾嘆“六代綺羅成歸夢,石頭城上月如鉤”;毛主席也曾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南京這座城市有著許許多多的興衰浮沉。它有過六朝古都的雄闊壯大,也埋葬著朝代腐朽衰亡的沉淪,也經歷過大屠殺的血脈傷痛……這座城市哪怕飽經風霜,也依舊沉穩內斂,不衰亡,不敗落,哪怕經歷低谷,也不曾退卻這深刻在南京骨子里的血脈。這血脈同樣浸潤了千千萬萬的南京人,也許這就是這座城市令人上癮的魅力。
文中的女性人物就像這座南京城,哪怕命途多舛,她依舊努力保持體面。《朱雀》一書中,我最喜愛的女性人物不是幾位女主人公,反而是一個平凡的甚至低賤的南京女人——程云和。程云和的一生經歷過萬眾矚目,她曾是秦淮河畔的頭牌;經歷過溫柔愜意,她曾是陳旅長護在心尖上的女人;更經歷過卑賤屈辱,擔驚受怕,她被輕賤,被侮辱。可她的一生更多的是屬于一位母親的體面堅強。初時,云和護著憶楚是為了給自己尋一個依靠,后來,云和成為了憶楚真正意義上的母親,云和會在特殊困難的時期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吃上粽子,有節日的儀式感。會在海納來爭奪憶楚的時候,搶上前去,爭奪自己的女兒,這樣的云和即使曾經有過不堪,但是,她如今是一位體面的女人,一位體面的母親。
城市,是血脈之源,是文化故事的匯聚地,城市中生長的人與城市凝聚而成的的風俗文化有著剪不斷的情與緣。可是,細讀下來,葛亮的《朱雀》與《北鳶》相較少了幾分骨相,自然就少了幾分舒朗傳承之感。書本最后,作者在后記中寫道“雖然在外多年,每次回到南京,從未有過近鄉情怯之感。但還會生出一絲躊躇。因為南京也在變遷,只是步子緩慢些。”
葛亮,是本地人。就如同文中的雅可,他是陷在南京城的當地人,難以自拔。葛亮,也是異鄉人。就像文中的許廷邁,是有著南京血脈的異鄉人,他站在南京城外,看著這座城市的吞云吐霧。這兩人仿佛是作者的分身,訴說著作者認識的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