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寫作是門手藝》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酒吧凳子為什么那么高?人一輩子可以看多少書?玻璃和寫作有什么關系?防彈背心和寫作又有什么關系?這些問題看似與學術無關,但其實都會給論文寫作帶來不小的啟示。一本學術著作,讓讀者像讀小說一樣快樂,劉強軍教授的《寫作是門手藝》就是這樣一本書。
圖片
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如何選書和看書還是看論文這兩個部分。有關選書,書體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別人的書單”,是的,我們很多時候根本沒有仔細去撕開,自己想讀什么書,適合讀什么書,總是在覺得自己應該需要讀書的時候去照著別人的書單,或者網上的諸如“教書應讀的100本書”之類的單子去買書,還很有成就感的去標榜自己買了多少“高大上”的書。事實上這些書,就像一張包治百病的藥方,也許就不適合需要治療的你,或者說,因為藥單里的某些藥實在難喝,使得長久的防止,最終束之高閣。一個成熟的讀者,翻一下書就能掂量出書的分量。但在閱讀初期,我們可以通過作者,出版社,反饋指標這些方面來選擇,因為一本廣受歡迎的書往往會多次重印的改版。再者,還應結合自己的閱讀需求和喜好來選擇,這樣經過仔細斟酌選擇的書,就應該不會買回來被塵封了。
看書還是看論文?我很多時候都是比較迷茫。總覺得不會寫專業論文,就應該多看一些發表在著名刊物上的文章。如《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是看了不少,也稱試著參考上面的課例嘗試在教學中實踐,也曾模仿上面的論文,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均以失敗而告終。課例不是自己的設計,學生也沒有經過長期的訓練,課堂教學引導思維方式落后,學生反應跟不上,看著像論文,實則只是思考感悟的片段,難以形成系統成篇的文字。讀劉教授的書,才知道,論文是讀書的收獲呈現,沒有讀書做基礎的論文閱讀是無效的。就算勉強寫出來的論文也一定是缺乏了理論支撐的。“讀書多的人更像知識分子,而讀論文多的人更像知識工人”。同理,讀書多的老師更像老師,讀論文多的老師更像個演說家。經常讀書的教師,讀文本的解讀才能更深入,教學設計才能更有連貫合理,課堂教學語言才能更有趣。
圖片
選合適的書,有選擇有策略地讀。做個讀書人,先靜心讀書,有收獲,有感悟時,自然可以寫出更高質量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