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果你在夏天凝望過夜空,就會感到這個季節的夜幕仿佛格外的高。縱使地面萬家燈火,遠方仍是一片深沉,這種沒有一只星星的黑暗令人慌神。
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在同一片夜幕下感到茫然。人們無比渴望知曉那個遙不可及的存在中到底隱藏著什么秘密,于是人們學會了思考。漫漫長夜,恐懼與蕭索中,冥想無疑是打發時光的最好方式。千百年中,人們一刻不停地思量自己和頭頂天空、腳下土地的關系,我們不斷尋覓,逐漸摸索到哲學的紀元。
千百年后,站在夜空下,我們不禁深思,這到底是怎樣一種開天辟地的力量,以宇宙之名,降于人世,在哲學中孕育,蓬勃生長成震撼人心的思想。
中國哲學帶著滿滿的煙火氣。它是從田地耕耙中生出來的,混著鄉音,沾滿泥土,費盡氣力爬將出來,來到中國人面前,帶來至真實至淳樸的人生智慧和處世之道。于是它先教人怎樣存活,再教人怎樣生活,最后教人在出世與入世間權衡,教人做“內圣外王”之人。
中國的哲學家都是直覺至上的哲人。無論是有意建立思維邏輯的孟子、荀子,還是單純憑借超高靈感徹悟人生的老子、莊子,他們的文字中都充滿了生活實例、延展結論。但這結論卻大多數是依憑著可以稱之為天賦的直覺總結而出的,于是便缺少了推論的過程。
中國的哲學家們偏愛把他們的哲學觀念寄托在一些宏大又虛無的東西上,這與中國哲學的發展史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譬如,道家哲學講究一個“道”。“道可道,非常道”,我們說不清這“道”究竟是什么,但天地萬物又都依憑它而存在。這是一個過于宏觀的概念,我們無法觸碰它,但卻知道“道”引領著人生價值和哲學意義的正確方向。這緣起于中國哲學的發源。中國人或許是最先有感于蒼穹深奧天地曠遠的群體,我們在崇拜中逐漸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后將天地萬物的規律應用到人的生活中,對人的思想作出規范,這便成了哲學。
與西方哲學強烈的理性與邏輯不同,中國哲學沒有那么多艱澀難懂的定義,因此它尤顯得更加“親民”。如果說西方哲學史起源于自然科學的思維科學,那么中國哲學就是起源于人文科學的思維科學。相比于西方各類學者身份的固化,哲學傳播范圍的有限,中國哲學的面對大眾給它帶來了更多生存的可能。也許這種相對模糊的發源使中國哲學不能以思辨性見長,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功能性,它的確是真正踏踏實實,匍匐在地,不斷供給中國人經驗智慧的學術。
在一切都處于未知的朦朧狀態時,就有這樣一群有超感靈感天賦的哲人,自信而勇敢地呼喊出自己的思想,并存留千百年直至今日,仍在源源不斷地給予人們啟迪。這便是中國哲學最優秀的過人之處,它竟是我們的祖先運用自己的直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全過程紀實,是真正來自自然的神奇偉力。再沒有一個民族能夠對天地自然理解得如此深厚了,即便基于“自然為尊”的認知上說出這番話,我仍確信這才是能夠滿足一個民族超道德價值,打通人與精神事物交流的哲學最深層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