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的回音壁》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的回音壁》讀后感1
讀完了這篇文章,讓我不由得想要感慨當今社會中太多的孩子被寵溺了,遇到事情就退縮從來就沒有勇氣面對困難,從小就怕吃苦,這將來進了社會該怎么辦呢?愛是一個讓人感到溫暖,聽到就能體會到的一個字,用愛不能太多,我很反感那些過度溺愛孩子的家長,孩子本沒有問題,就是因為父母的愛意太多,導致了孩子對愛的認知有問題,那些被溺愛的孩子只會接受沒有回應,使得他們有的時候還感受不到愛,愛對他們而言已經麻木了。
讀到文中那些小朋友的話,原來愛也可以表達的這么簡潔這么高級,在這些天真孩子們眼中,他們對愛的認知是最純凈的',不是我們現在對愛有這么復雜的看法,對于那些家庭有變故的孩子們,他們對愛是十分渴望的,稍一不注意就陷入那悲痛的回憶之中。我總能想起有一陣子很火的,電視中一小部分來源于《虎媽貓爸》中有個小孩,小女孩來到鄉下生活,她的過度挑剔特別容易讓人感到厭惡,就像那所謂的公主病。
父母不能成為過度溺愛孩子的仆人,要試著讓每個小孩子去嘗嘗苦頭,我認為這是每個家長最先應該做到的,而不是將孩子放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中,過多愛的生活,反而教不出會回應愛的孩子。
《愛的回音壁》讀后感2
羊有跪乳之意,鴉有反哺之情,愛的天平不能總是父母盲目地傾向子女。父母給予子女的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似乎永遠滿足不了子女的愿望;而子女給予父母一點點的愛,就足以讓他們感動得流淚,這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我們渴望愛,付出愛,卻從未真正教會子女學會愛。
“天吶!快遲到了,媽,你怎么不早點叫我?都快遲到了。”“放心吧!時間我都算好好的,我不是想讓你多睡會兒嘛!唉,多穿點衣服,變天了……”這是我與兒子小學期間說的最多的對話。漸漸的,孩子長大了,上了初中。偶爾疲憊的我也有睡過頭的時候,是孩子輕聲細語地喚醒睡夢中的我,用言語安慰著急自責中的我。突然間,我覺得孩子終于明白以前不管他多么糟蹋我的苦心,對我的.建議不屑一顧,我依然繼續變著花樣為他做合他口味的早餐,從不見斷的苦心。
孩子已然長大,他用點點滴滴的回憶堆砌成愛的城墻,他也會在屬于父母的特殊日子里送來小驚喜,我們也感受到被愛被呵護著。回想一路成長,無論經歷什么,我們為人父母者還是要謝謝孩子,因為他愿意讓我們牽著他的手,一起領略成長路上最美的風景。孩子,讓我們一起成長吧!面對愛,我們要學會感恩。
《愛的回音壁》讀后感3
這篇文章,從題目的角度看,愛應有個有回音的墻壁,你表達了自己的愛意且可以得到相對的回應,這就是最美好的結果。
文中講述孩子們并不認為父母外出打拼工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小事,就是愛他們。孩子們反倒認為這是父母們應該做的事情,這種愛太過于平常了。很多的父母,過度的溺愛自己的'孩子,愛沉淀、淤積于孩子們的心里,反讓孩子成了無法感知愛意的精神殘疾。
在父母和孩子眼中,愛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些平凡的小事,父母日積月累為孩子做下來的事很不容易,在父母眼中,這就是對孩子的愛;但孩子卻自以為是,認為理所當然。偶爾孩子為父母做一點小事,比如倒了一杯水,買一朵花,無論孩子是偶爾的興隨所致,還是完成老師布置作業,父母就會非常高興,并且把這件小行動的事情看得很珍貴很珍貴,認為這就是對孩子們所表達愛意的回應。父母和孩子愛的付出,是何等的不平等啊。
一個不懂愛的孩子,要去領會什么是愛,從頭學起,從愛身邊的人,關心身邊人,照顧身邊的人開始。懂得愛,也能付出愛,愛與被愛才是幸福的。
《愛的回音壁》讀后感4
給孩子更多的愛不等于孩子會更理解愛的含義。
生物學上有這么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于濃烈時,感覺迅速遲鈍麻痹。原義指某試驗產品,往其中注射過多藥物,不僅不會更有效,而會使感覺麻痹。將愛帶入這條規律中,父母若給孩子過多的愛,孩子們會一直泡在愛的泥潭中,從而減少對愛的正確含義。
物理學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都會受到同樣大的作用力。而我認為愛的能力也是相互的,但它是個特殊的,向孩子傾注入更多的愛,孩子反而會對愛產生誤解以及不正確的觀念,不會愛他人,也不懂得自愛。
有位科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100位孩子給自己的媽媽打分,再讓這100位孩子的媽媽給孩子打分。這個可以看出來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對父母的愛是怎樣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這一百名孩子給自己的'媽媽評分都在90以上,有二十幾個達到100分;而媽媽給孩子們評價也整齊劃一,均在85及以下,而最低的才60分。這位評60分的媽媽,她的兒子給她的評分都是滿分100分。這表明的并不是每個孩子的媽媽都十分優秀,并不是孩子們都夸大其談,大張旗鼓表揚了自己的媽媽,而是他們對愛的認知跟他們媽媽不一樣。媽媽大多數都知道什么是愛,但不懂怎么表達愛,所以把愛全部“施壓”在孩子身上,使自己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始終泡在愛的池子中,身邊全都是“愛的狂想曲”。這種過分寵愛讓孩子們對愛的認知已改變。
太過于寵愛孩子是禍不是福。
《愛的回音壁》讀后感5
作為家長讀完這篇文章真的十分感慨,現如今的孩子已習慣在溺愛的環境中成長,養廢了只懂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形中成為了巨嬰只懂得接受,卻不懂得付出和感恩。將這份親情和關愛變成了理所當然,你就理應這樣做。文中寫到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庭的水箱,必將焦渴而死。而一旦離開了這份愛的庇佑,顯然在陌生的環境中不懂愛和感恩,必然無法在這環境中生存立足。
作為家長只知一味的將愛無條件的傾注灌溉,將愛塞得太滿,孩子未必覺得這就是愛,反而覺得這是壓力。愛需要共鳴,愛需要互相尊重,作為父母真的`愛孩子,就要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言傳身教不如以身作則,其實有時候說給孩子聽,他們不以為然,在實際生活中以身作則,相互學習在愛中領略被愛,學習將愛付出。
當孩子學會懂事感恩的就意味著他們在成長,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一個愛自己愛他人,積極樂觀向上的人,就會被這世界欣然接受,愛便會噴薄欲出。總而言之,愛就是我們彼此一次共同的成長。
《愛的回音壁》讀后感6
我常在想“愛究竟是什么”,愛是付出,愛是給予,愛是奉獻,需要回饋嗎?答案是要。如果我們傾注一生的心血,不求回報,得到的卻是一個漠視親情、漠視愛的孩子,無疑是失敗的。
曾在抖音中看到過一個教育局長剛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落實學生回家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承擔家庭責任。我很認同這個觀點,也要求我的孩子這樣去做,一個如果連自已父母都不愛的人,說他會愛家愛國,都是騙人的。只有先愛小家,才能愛大家、愛社會、愛國家。只有從小樹立起責任意識,他才會去關心他人,才會多替他人著想,一個心中無愛之人,他的生活是毫無顏色,也是毫無生機的。
而時下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只想著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愿過早讓孩子去承擔責任,不愿過早讓他們體會成年人的不易,而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扼殺他們的表達情感方式,其實是不對的。
我時常跟我的孩子談論我的`壓力和動力,告訴孩子我的動力是源于我對他們的愛,我的壓力也是源于我對他們的愛,我要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力量,一個心中有愛、有責任的人是多么的強大,一個心中有愛、有責任的人生活是五彩斑斕的。
愛就要是回音壁,當我們的付出的愛得到回應的時候,就體會到了愛的偉大。
《愛的回音壁》讀后感7
作者畢淑敏列舉當下孩子身在愛中卻不懂愛,對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缸,在干燥的社會上,必將焦渴而死。”擔憂,我們這些已為人父母者總盡己所能,無限滿足孩子物質上、感情上的需求,總給他們所有的愛。一方面希望孩子們衣食無憂,內心快樂成長,也希望他們早日懂事成熟,慢慢獨立。兩者好像并不沖突,但往往很難兩全。倒是有那么句古話叫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不假,“早當家”是懂事,能夠獨立成熟,是每個家長都希望的,可沒人希望是因為家庭貧窮促成的。我們總給孩子滿滿的',無邊無際的愛集一身!他便沒有了對比,失去參考,自然不懂什么是愛了。
孩子沐浴在父母給予的愛河里,應該有些小漩渦,有些小暗流才能感受到愛的存在。比如說非獨生子女家的大孩子,多半都會更懂得付出愛,我自己深有體會。比如自己總是時常念想,年幼時大姐對自己的疼愛。另一件事也很有感觸,兒子小學午托兒童節每人發一塊炸雞腿,不舍得自己吃,卻帶回給妹妹吃,這大概就是作為哥哥姐姐從小就有的一份責任吧,也可能是父母有意無意在對待長幼孩子細微差距,讓他們感覺愛是有邊界有差別和實實在在的緣故吧!
如果父母的愛有10分,我愿給孩子八九分。留一份空間讓他們去品味和消化,去沉淀和釋放。在享受愛的過程中明白接受和給予內心明朗而自信的在愛這塊回音壁前,他的愛意能夠回想折射出去,他的內心定然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