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艾青詩選》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曾領略過青蓮居士“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縱意不羈;曾領略過杜工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沉郁憤慨;曾領略過稼軒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壯志難酬……
如今的我,一頭扎進近代詩的汪洋。而《艾青詩選》,正是我走近那個動亂年代,了解那段沉重歷史所讀的第一本詩集。
從這本書中,你會聽到舊社會人民心底的聲音,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土地與太陽,苦難與渴望,光明與陰影,寒冷與燃燒;你會看到一名行吟大地的歌者唱出了滿懷的赤誠熾烈和對光明的追求。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這是1937年,詩人身處武漢,目睹處于危亡之際的民族,痛心不已;“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要來,說我以踏著露水而來,以借著最后一顆星的照引而來……”這是1941年,詩人在皖南事變后毅然奔赴革命根據地延安,在那里看到了民族黎明的曙光;“胸懷坦蕩、性格開朗,只知放射、不求報償,大公無私、照耀四方”這是1978年,詩人歷經3年黑暗的監牢時光后,對光更清醒的認識與不懈的追求……這字里行間所飽含的深切情感,所展現出的一顆赤子之心,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在這里,你會看到無邊的原野、荒原的秋林、悠長的黑的夜和困苦而泥濘的路,你會迷失在那薄霧迷蒙著的曠野;但你也會看到褐色的土地、流動的白云、飛旋的熾烈的火輪和溫柔而寬闊的月夜,你會追隨著屬于你的那顆光暗交替時的啟明星。你會更清楚的看到在這樣一個時代,有這樣的一個人——他以墨水為箭,以筆為弓,向侵略者投以致命打擊;他以真情為露,以詩歌為瓢,向千萬人民揮灑一槍熱血。他混在無數革命者中涌向黎明……
在這本書中,你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對那位詩人與那個時代的思考,你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對自我與如今社會生活的反省。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在艾青的詩中,你能感受到他對普通人民命運有著深切關注的同時,也抒發著對大地的摯愛與哀傷。然而,回味當下,在庚子年初,疫情洶涌來襲之時,有無數人奔赴一線,以命相搏,筑起堅實城墻,卻仍不時冒出這樣的新聞“女子隱瞞病情惡意傳播”“大媽拒戴口罩,怒罵工作人員”“美籍華人感染后返華,要求免費治療”
似乎越在黑暗的時期,人性的光輝或丑陋越為明顯
多讀一讀書吧!像《艾青詩選》這樣的——艾青自幼孤獨,求學生涯不順,生平更是大起大落,從前后詩歌風格便可看出他所受磨礪之艱難,然而韌性如他,從不為命運坎坷而迷茫動搖,他始終充滿敬畏地行進于世間,不斷思索生命的意義,對于受難中的土地與人民有著悲憫與同情。它這樣的人與詩歌,怎能不讓你認識到如今的生活有多么來之不易,教會你自我成長、珍惜當下?
我想,艾青個人也一如他所作的《歸來的歌》所言:
“即使我們是一支蠟燭,也應該蠟炬成灰淚始干: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關鍵時刻有一次閃耀:即使我們死后尸骨都腐爛了,也要變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