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方廚房》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方廚房,南方廚房,都彌散著人間的煙火氣,作者執筆落字,囿于廚房與愛,卻不忘山川湖海。任憑時過境遷,一日三餐早已刻入記憶,不然怎有在外拼搏的游子,吃到那一口家鄉熟悉的味道而熱淚盈眶。讀北方廚房之前特意去查找了有關作者的采訪,食物和廚房都是我感興趣的點,但我更想知道出于什么想法,而創作了這樣一本書。根據蔣韻的描述,寫作的緣起可以歸結于一個詞:“搶救記憶”,這不由也讓我心中一顫,也開始忌憚于記憶先于生命而死的那種悲哀,書中對食物的描述寄托了細膩的情感,也喚起屬于我的廚房記憶。
我幸運地生活在中國逐漸騰飛發展的年代,年少時知道節約是美德,但依舊不能理解爺爺奶奶的節儉,他們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和饑荒,親身體驗過因為饑餓游離于生死邊緣,那份對食物的珍視超過了食材本身的口感和保質期。我曾故意裝作貪吃拿走他們放到過期的椰蓉面包,擔心他們知道后心疼最后又吃壞肚子,他們總是舍不得又想把好的留給我。餐桌上因此總有些菜在反反復復的被加熱,其中梅菜扣肉最為特別,剩下的肉回溫后反而變得更加入味,后續加入的油豆泡也漸漸吸飽了湯汁味道更上一層,“有些菜就是越煮越美味的”。得益于這份對食物的珍視,祖輩完整傳承了節日和日常的美味食譜,每逢佳節家中就開始為食材準備和制作而忙碌起來,青團、粽子、湯圓、艾果等賦予了節日味道;芋餃、滾蒸、包子、水餃、燒麥等則變著花樣輪番在日常出現。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廚房里的傳承更像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大的廚房里忙碌出節日的氣氛、家人幸福的笑臉和令人愉悅的飽腹感。廚房里外三代人的聲影,是我記憶里溫暖的場面。
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溫室大棚種植技術、冷凍保鮮技術、成熟的物流鏈的出現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實現了各類瓜果蔬菜全年供應,把海鮮送上了內陸小鎮的餐桌,如今的廚房里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味覺體驗。而我習慣了到飯點就有熱騰騰的飯菜,直到當生活里多了一個人,那種愛讓我把記憶里的味道一個個挖掘出來如數家珍,明白了廚房里騰騰的熱氣本就是用來溫暖人心,愛有了源頭便開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