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被委屈的漢字》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讀書便是最佳的潤滑劑。面對苦難,我們苦悶、彷徨、悲傷、絕望,甚至我們低下了曾經高貴驕傲的頭。然而我們可否想到過書籍可以給予我們希望和勇氣,將慰籍緩緩注入我們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現光芒。假期里,我細細地讀完了《被委屈的漢字》這本書,感受頗多。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擁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漢語言的文化基石,它的出現,變化體現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智慧,還蘊藏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這本書以文字為主題而創作的人文故事集。張之路老師選取了一些常見的,卻被誤讀或誤解的文字,他把文字的今生故事與前世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了解了漢語知識,也產生了對漢字文化及漢語言文化的熱愛之情。
我最喜歡“《三個臭皮匠走了嗎》這個故事。故事開始時,作者常聽大人們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上中學的時候,作者就學會了思考,他想:為什么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而不說“三個臭裁縫,頂個諸葛亮”“、“三個臭瓦匠頂個諸葛亮”呢?后來看書,作者明白了,之所以會有“皮匠”這個說法,是字音被誤讀了,這個詞原來是“裨將”。在古代,裨將是軍隊中分管一方的軍官。那這句話就可以解釋為:三個小軍官的智慧集中起來頂過元帥的才智。
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人推測,因為“裨將”和“皮匠”是同音詞,而且“皮匠”容易寫,容易記,容易為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間百姓口頭上使用并繼續投稿口口相傳。
我不禁想到自己名字的后兩個字“璟萱”,同學經常把它錯寫為瑾宣、景軒,瑾……其實“璟”是玉的光彩的意思,“萱”是像萱草一般充滿生機、健康成長的意思,爸媽是希望我秀外慧中、天生麗質、堅韌不拔。我想:同學們如果知道它的意思,應該就不會寫錯了。
現在的商家為了讓更多的人來他家買東西,把“依依不舍”利用諧音改成“衣衣不舍”;還有人把“賣雞”寫成“賣鷄”;把“大廈”寫成“?廈”......
從看了這本書,我常常憶起書中的故事,我更為廣泛地搜索關于漢字的故事,也更加深刻地理解漢字文化。每個漢字的創造和發展當中蘊含著我們中國人對世間萬物的思考和理解,這些思想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的底色。人們常說“人如其字”,一筆一畫中透露著我們的態度,所以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理解中國字,寫好中國字”!
《被委屈的漢字》是一本有關漢語詞匯知識的趣味讀物,通過講述漢字前世與今生的故事,讓小讀者在輕松閱讀的同時,理解和把握這些字詞,又能激發他們熱愛漢語知識,探索熱愛中華文化的熱情,因此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小伙伴們,希望大家感受漢字之美,書寫漢字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