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在路上》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路上》讀后感1
《在路上》完美的詮釋了垮掉的一代的內心世界,我看的是王永年譯本,翻譯非常好,不懂那些人在噴譯者什么,是自己理解能力有問題就別怪譯者,我是讀得非常流暢的,希望眾讀者還是從自身找原因,還有不要人云亦云,別人說不好然后給你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你也在那亂掰。
許多人在說《在路上》是本流水賬書,是本無聊的書,而我卻在里面看到了人世百態,“我”在路上碰到的每一個人都是那么不同,各種不同的生活經歷,但是內心卻有著同樣的`空洞。如果大家抱著一種獵奇,刺激,歷險的心態來看這本書,那我抱歉讓你們失望了,你們不適合看這本書,你們看這本書是對它的褻瀆。
《在路上》里的人物實際上是在“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它是探索個人自由的主題和拷問“美國夢”的小說,是垮掉的一代最真實的直觀體現,想要表現的是那代人內心的焦灼。
在極度無聊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變得支離破碎。迪安沒有夢想,沒有固定工作,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活著,浪蕩在社會上,以無言的行動踐行著自身的信仰,他們只活在當下,不考慮任何事,不擔當任何責任,只是任意揮霍自己。他們一直在路上,已經迷失在了路上。這便是這代人精神領域最集中的體現。世界已經在現實中把他們擊垮,所以他們只能尋求精神上的意義。
文中透露出一種絕望,文中無處不透露出一種無所適從的境地。不斷的在路上往返,心靈不斷的在探尋,多么焦灼的心靈!可直至本文最后一頁,也沒有個結果,他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可能連他們自己也不會知道。他們始終“在路上”。突然覺得迪安很可憐,一個拋棄了一切的男人,一生都“在路上”,他想得到什么?他在探尋什么?他只是個孤獨的旅人。
這是我所理解的,希望大家能夠嘗試思考這本書,希望大家能夠帶入感情去閱讀這本書,你就會漸漸發現書中人物的“痛苦”,如果你能和他們產生共鳴,就絕不會說這部小說無聊,我覺得這部書是一部悲劇,實在是讓人痛徹心扉。
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畢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當你和我討論時,至少證明了你在某個角度理解了這本書。而不是因為覺得沒意思而一味的批判。同時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另一本小說,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先提個醒,這本書更是無聊,閑人可以早早涼快去了。
《在路上》讀后感2
《在路上》,是美國作者杰克凱魯亞克在五十年代寫的第二部小說,世俗叛逆與抗爭著歷久彌新的圣經,“垮掉的一代”靈魂任務心靈自傳,作者也因此被譽為“垮掉的一代人”的代言人。
整部書描寫的是一群不務正業的人,想到任何地方去查看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他們一直在路上尋找,搭乘免費的火車、汽車旅行。沒錢的時候,自己去做臨時工,情況更差的時候只能求助了家人或朋友匯車票錢,攢夠了旅行的費用就繼續上路。常年跨越整個美國,喜歡去酒吧喝酒、聽“曼博”音樂、找女人,喝的爛醉如泥,還抽,拿現在的觀點評判,純粹是個社會混混,說他們頹廢還算客氣,所以說他們垮掉的一代人,再恰當不過了。
精神層面,他們一直在尋求,每個人都不滿現狀,更不安分著去為生活正常工作,他們尋求自由,在路上如流浪漢般,仍然精神抖擻。他們按照自己的目標,穿越整個美國,欣賞沿途的風景,勾搭遇見的姑娘,徹夜爛醉在達到的每個城鎮的酒吧里,尋找刺激,毫無顧忌的相互自由。但是,他們對朋友真誠,彼此之間可以赤裸裸的交流,引用書中作者對迪安赤裸著迎接朋友時說的:“迪安可以赤裸裸的迎接任何一個人,哪怕他今天開門迎接的是總統,他可以赤裸裸的迎接整個世界。”他們真誠的對待身邊的朋友,坦誠而不欺騙,盡情享受自己的人生,一直追逐著,享受在路上的.自由。
回首自己處在的環境,世界越來越開放,地球越來越小,物質在不斷富足,但是我們的圈子在不斷縮小,精神生活更談不上溫飽。金錢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所謂的奮、拼搏,絕大部分是以金錢的數量來衡量標準。真到了人們所言的“不笑娼,只嫌貧”,那這個社會會如何?!?一直以來,我都以“簡單生活、低調行事”來作為自己的基本人生格調,自己也似乎處于與世無爭的狀態,只做自己的事情,對周邊的事情麻木,不追求衣著時尚但必須整潔,希望自己能以樸實、真誠的對待他人。現實卻讓我碰壁再三,讓我更加迷茫,這個本不該是我這樣一個已過而立之年人應該有的狀況,相反應該人生目標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確。面對挫折,我只能告誡自己,是自己做的不夠,是自己不夠優秀,略帶阿Q般的讓自己坦然接受,其實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始終如一的坦然,何況我這樣一個凡人。
窮則思變,變則通!但愿,在今后尋求的道路上,有艱辛,更有喜悅!讓心靈真正自由飛翔在屬于自己的那片藍天。——與千千萬萬在路上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