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是貓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幾年前,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讀到夏目漱石的《我是貓》。第一次讀日本小說,驚訝于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異曲同工的妙處。于是手不釋卷,再三咀嚼。甚至我上大學也跟著我過來,偶有閑暇時便拿出來翻閱。我拿到的是譯林出版社出版,于雷先生92年的譯本。此后好像在市面上也沒有看到旁的譯本,不過即便有,我估計也很難超越這個譯本的精妙。不知是因為日本文字承的是漢字的衣缽,還是確實是于雷先生高明,這本散本式的小說讀來如行云流水,甚至讀到詩詞歌賦處,也是酣暢淋漓,毫無凝滯晦澀之感,不得不拍案叫絕。
《我是貓》“輕快灑脫,富于機智”(魯迅),以飄逸的文體通過一系列冷嘲熱諷否定了封建而落后的舊事物,對日本資本主義現代化所帶來的諸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弊端深表不滿。這部自出機杼的作品,不拘泥于西方小說的模式,憑借聯翩的浮想運用自如地安排了一連串出人意料的新奇、警辟而幽默的場面,寄余味于笑聲中,其如珠妙語道破人情世態的機微,剝下人類邪惡、虛偽與愚昧的外衣,成為一代傳世佳作。
夏目漱石創作《我是貓》的時候已經三十八歲,這也是他的處女作。作為一個作家而言,他算是大器晚成。漱石的一生極為坎坷多舛,頗具傳奇色彩,加之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日本明治維新,封建幕府沒落,資本主義制度剛剛確立,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正處在一個迷惘的精神危機中,他的作品充斥著很濃重的陰郁與壓抑。漱石創作這部作品時事業與家庭包括自己的一貫的信仰和價值觀都出現了嚴重的危機,這些危機以及由此導致的神經質在《我是貓》以及今后的作品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漱石后來在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我對這種神經衰弱和瘋狂深表感謝之意”。有個叫尼采的家伙曾經說“藝術家天生都時自虐狂”。不可否認的是,有時候人們的確喜歡從折磨自己的精神中獲取一種難以言表的快感。藝術家尤甚。也許正因為此,才使得許多真正流芳百世的作品欣賞來如活脫脫的生活再現,也更能引起觀者的共鳴,比如唱戲的程蝶衣,比如寫詩的顧誠,比如寫小說的夏目漱石,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成全了藝術。
漱石所經歷的是明治維新后很多知識分子共同走過的路,但他自身曲折的生活經歷,包括專從英國文學的他后來對英國文學產生懷疑,轉而對禪宗發生濃厚的興趣,使他認識到了很多當時的知識分子所沒有認識的東西。他對明治維新的不徹底性是有非常清醒的認識的。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開化是幾百年積累的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日本則是在受到外部大刺激下的急劇轉變。他看到日本文化在這種沖擊下的畸形變化,以及在這種文化包圍之下的國民的疑惑,空虛與失落。他用辛辣的筆法嘲笑人們對這種外來文化的盲從。他在寫“新式女學生”穿著短裙在大街上打羽毛球時說“為什么我們的女學生突然就穿起短裙來在大庭廣眾下得意地招搖過市,而我們的男人不也開放開放,穿著女人的胸罩出來呢?這一切皆因為西方的女學生穿著短裙,而男人沒有穿胸罩罷了”。 “厭世”,“苦惱”,“郁憤”是漱石常用的詞匯,也是他的世界觀與創作觀。這些情緒也流露在《我是貓》的幾乎每一個角落。他好不吝惜地用大量的筆墨以獨白的方式通過主人公——一只貓來扒下人類道貌岸然的外衣,好使那長滿膿瘡的身體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且還要逼著人低下頭去看。我一位朋友就因為受不了他極盡
辛辣挖苦之能事的筆法而沒有辦法把這本小說讀下去。作者筆下的貓公精于辭辯,他批評人“全是些體面的小偷”,“對于自己的能量過于自信,無不妄自尊大”,“從利己主義出發所推出的’公道’原則,也許比貓的邏輯優越,但是,論其智慧,卻比貓還低劣”。漱石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員,對當時的小知識分子,例如小說中的這些教師,更是有深刻而貼切的揭露——“那些教師者流對自己的愚昧無知渾然不覺,卻又擺出一副高傲的面孔”;“盡管凡夫俗子們把不懂的事情宣揚得像真懂了似的;而學者卻把懂了的事情講的叫人不懂。大學課程當中,那些把未知的事情講得滔滔不絕的大受好評,而那些講解已知事理的卻不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