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生》讀后感1
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強烈的依戀、親近、向往,以及無私并且無所不盡其心的情感。對更好、更美、更優秀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最能讓人產生愛情的因素也是這些更好、更美、更優秀的品質,特別是自己沒有而又特別渴望的東西,如此說來,善良但沒有讀過書的巧珍愛慕有文化、有知識的高加林,也就是人之常情了。對于有正常工作的高加林來說,他看不上巧珍,也是自然。但在高加林沒有了工作,轉為農民的當下,巧珍的愛給了他溫暖,給了他希望,幫他渡過了那段黑暗的日子,但高加林對巧珍,是不是真正的愛呢,還是一種感激,連他自己估計都說不清楚。所以,當他重新擁有了工作后,他與巧珍的距離就越來越遠,此時出現的黃亞萍,正是巧珍眼中的高加林一樣,是高加林曾經的夢。渴望成功的他,失去了該有的理智,接受了黃亞萍的.愛,卻忽略了他們的愛對周圍人的傷害,也因此最后受到了懲罰,不僅丟掉了愛情,還丟掉了工作。
高加林錯了嗎?其實他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并沒有錯,錯就錯在他凡事只考慮自己,沒有明白自己的內心時,就沖動的接受了巧珍的愛,并沒有做好要負責到底的決心;在接受黃亞萍的愛時,沒有考慮到對張克南及巧玲的傷害,在克南媽媽的報復面前,他只有接受。這對待愛情上,他反而沒有巧珍的理智和大度,急于成功的他已經看不清什么是真正的愛情。
愛情本來就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可以隨時而來,不以人的理智為轉移,但戀愛、婚姻卻是現實的東西,只有所謂的"門當戶對"才能繼續持久。因為每個人的現在都是過去的一個產物,不管是否承認,每個人的現在都是由他的過去慢慢塑造而成的,所以高加林的讀書經歷本身跟巧珍從未讀過書的經歷是不同的,談話的話題和興趣點,也就是說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不同的,巧珍可以對加林產生愛情,但保持長久的戀愛關系或者走向婚姻,未必適合。而高加林農民的背景和生活經歷,與黃亞萍城市生活也是不同的,所以高加林在亞萍面前總是不知所措。人只有一顆心,當這顆心想要的太多的時候,就會蒙蔽自己的眼睛,高加林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明白自己的內心所要。他總是活在世人的眼中,心內無法強大,落魄時無法抵抗一個善良女孩的愛情;有機會時,卻忘記了自己的曾經,同樣無法抵抗另一個女孩帶給她的誘惑。
《人生》讀后感2
在我從事教育工作之初,老教師親切地對我說:親其師信其道。要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這個學科就必須做到:親其師信其道。當時我對這個看法理解還不夠深刻。只是覺得從事教育工作很神圣、很偉大。一輩子可以和學生打交道很幸福。將來等自己老的時候就可以桃李滿天下了。我總是幼稚地認為教育是無所不能的,教育有超越時空的作用。但是,專心閱讀了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之后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優秀的教師。肖川教授說:教師無疑是我們這個社會中最有教養、最為純潔和最為善良的一個群體,也是我們社會中最大的知識群體。我們的勞動雖然繁瑣而艱辛,但確實是極其有意義的。教育關系著我們民族的未來,關系著我們這個社會的安全、和諧和溫暖,關系著每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關系著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王校長也經常諄諄教導我們:教好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和諧一方社會。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也會遇到很多很難教育好的學生,我往往會采取放棄的態度,雖然有時會感到內疚,但是想到教育一個后進的學生是多么的困難,自己往往就會對這樣的學生絕望。我是一個比較自信的人,我相信我能夠把大部分學生教好,我自信我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師,我對我的課堂也充滿了自信,我熱情、幽默、對學生比較寬容,能夠呵護學生的自尊,我具備了做一個老師的基本品質。但是,教育、教學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還有很多很難教育好的學生,我總是認為要嚴格要求學生,如果學生不聽從我的教育,我就會采取諷刺、挖苦的語言,有時甚至是尖刻的言詞來批評這些我認為教育不好的學生,有時我也會不顧學生的感受,一味發泄自己對學生的不滿。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有些行為是多么的偏激和愚蠢。可能自己在這么多年的教育中扼殺了很多天才。
肖川教授說:我們需要慢慢地等待學生的成長,不宜操之過急,要給自己更多的更積極的.暗示和提醒,要學會情緒的自我管理,學會對學生的寬容,對待學生的態度不宜過于隨意,對待學生的言辭不宜過于斥責,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們老師也要學會傾聽,傾聽學生的呼聲。今天晚上,學生在作業本上寫道:親,作業太多,我做不完,請求減量!我回復道:親,我明天就減!孩子樂了,我也笑了。看來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我想我離優秀的老師已經不遠了,講臺就是我人生重要的舞臺,我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能盡如人意,但求吾心無愧。
《人生》讀后感3
之前說了“百味俱生”,現在要說說“萬念俱無”了。大家不要誤會,我并沒有自殺傾向。雖然生氣之時也常把“去死吧!”、“氣死了!”、“煩死了!”之類惱人的話掛在嘴邊,但我暫時也還沒有把“死”作為一個短期內非要實行不可的計劃放進我的日程里,估計很長一段時間里也不會有這樣的念頭。我還年輕。
既然不是想死,那為何還是“萬念俱無”呢?這個問題就有都點復雜,恐怕一時連我自己都說得不太清楚。
我這個人非常羨慕和敬佩兩種人(并不是只有兩種):一種是文學家、另一種是藝術家,比如畫家、音樂家之類的。我覺得這兩種工作都需要極大的天賦,而我自認愚笨,在這兩種人面前我常自慚形穢,無地自容。對于文學家,我不解那些靈動的文字是如何從他們的筆下流出。而對于藝術家,我常感嘆與他們天籟般的歌聲和仙境般的圖畫。對于此,我覺得我窮其一生也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正如上面說到,我對于藝術家是非常尊重的,但在這里我暫且不談。關于文學家,我還是頗有些感觸的。
記得第一部使我深深入迷的小說是《基度山恩仇記》,因此小時候我常常夢想著能成為大仲馬一樣偉大的作家。(抱歉,小時候我的確很有崇洋媚外的傾向。)到上了小學、初中便開始舞文弄墨,寫了不少“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文章,儼然一個“文藝少年”,今天看來仍然充滿稚趣。然而到了高中,我的文章就被打入了“十八層地獄”,無人問津更無人叫好。至此我對作文、語文都漸漸失去了興趣。
雖然當作家的夢想漸漸褪去,但筆耕不輟的日子卻依然是我向往的。我覺得那樣的日子即純粹又自在,我只用對自己的內心負責就可以了。然而對于我這樣一個每天帶著面具做人、沒有什么親近朋友的'人來說這又談何容易呢?此外,我經常容易陷入散漫的旋渦,對于一些要坐著一動不動的事情,我的專注度實在有限。因此我常常對自己的未來存有極大的懷疑和不確定感,那種感覺……太難受了。說起來真是有點可憐又可悲。
另外一個使我“萬念俱無”的原因是我渴望著像季老一樣長年專注一項事業、目標明確不懈努力。但我現在卻時常感到茫然與迷失,難道這只是青春的煩惱這么簡單嗎?我恐怕是沒辦法在短時間里回答這個問題。然而過一段時間,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回過頭來看今天的狀況,應該會是另外一番滋味兒。
總而言之,今天讀完季老的《我的人生感悟》心中頗有感慨。洋洋灑灑兩千字下來,有意義的東西怕是沒多說,牢騷倒是發了不少,就此打住吧。然而我覺得今天是個好的開始,以后要勤寫多寫。正如巴金老人說,要把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這樣我才會覺得舒服,才會覺得對得住我的心,才會讓我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人生》讀后感4
在閑暇里,讀了畢淑敏的文章《讓人生慢慢完美》,和她一起分享了心靈的顫動,受益匪淺。
畢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人生總是有取有舍的,誰都渴望完美,慢慢就會明白,有些事,只能自己扛;這世界上,有一種心情叫承重,舉得起放得下的叫舉重,舉得起放不下的叫負重。用加法方式去愛人,用減法方式去怨恨,用乘法方式去感恩。人生長途漫漫,我們不可能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完美,摔上幾跤,走幾段彎路,這并非壞事,至少讓我們品嘗了挫敗,增添的閱歷,讓我們的人生多姿多彩。或許走過終點時我們才明白,一路平坦卻少了風景,沒有轉折也多了平淡。只要經歷了,嘗試了,走過了,我們贏得的,就是一個全新的自己!
當我們不斷追求完美的時候,其實我們是無法完美的.。完美沒有答案,你只能在完成它的過程中完善。是啊!歲月就像一條河,左岸是無法忘卻的回憶,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華,中間飛快流淌的,是隱隱的傷感。世間有許多美好的東西,但真正屬于自己的卻并不多。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在這個紛繞的世界里,能夠學會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一切,也是一種境界!
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美麗的人間。每個人從來到塵寰到升入天堂,整個生命的歷程都是一本書,至于寫得好寫得壞、寫得厚寫得薄、寫得精彩還是寫得平庸,全看你自己如何下筆,別人是無法代替的。
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就應該把握今天,做好今天該做的事情;在回味昨天的時候,就不會留下悔恨;展望明天,懷揣夢想。有了夢想,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燦爛的陽光。時光就不會虛度,心也不會彷徨,內心也會充滿了無限的力量。那一幅幅美景也會駐留在你人生的道路上,回眸時,心中無比歡暢!
當我們戰勝困難后就會有一種自豪感,不要因為遇到困難而否定自己的一生,只要我們用笑容去面對,沒什么過不了,人生有起有伏,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這樣人的一生就會不管以后如何生活,只要到老時,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也是不為過的。
人生這段路,有很長的旅途,我們會在當中遇見很多美妙的風景,也許也會流很多淚,但是我們要在一段段風景中學會成長,不斷的修煉自己,讓人生慢慢完美。
《人生》讀后感5
最近仔細品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慨頗多。面對人生,我也許還真能做到從容不迫,淡泊名利。
從小,我就習慣一種平凡,一種樸素。面對繁華,面對奢侈,我從沒有什么羨慕,即使穿著太過普通,我覺得只要潔凈,就可以了,從沒有想過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麗可人。后來,我又終于擁有了一份我非常熱愛的職業,面對職業的苛求,我與伙伴們一起切磋,一起爭鳴,一起策劃,可謂得心應手。捧著浸著油墨清香的教科書品讀,就覺得是在與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靜,滿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個年齡段,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生課題。大師的話題可謂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義:天資+勤奮+機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奮,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創造不凡的業績與美好的未來。淺明的道理,即使學童也能理解。而大師自身的勤奮,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師談人生,不落俗套,大處著眼,不局限于修身養性的小節。他說,人生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好三個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處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他特別強調,對于生活在21世紀的新一代來說,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尤為重要。自西方產業革命200多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熱衷于‘征服自然’,破壞了生態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危及自身的生存。實踐證明,‘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東方道德觀念,是正確處理人和自然關系的根本準則,中國人在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義’,向西方輸送東方文化的精粹,讓‘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讓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漢語,傳播到全世界。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當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與價值。行為端莊,可遠觀不可褻玩焉。是周敦頤筆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樣才上不負父母的教誨,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內心坦蕩蕩。記得有人說過,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說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每讀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種豁達,一種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對于圣賢,我們這些平凡人確乎相去甚遠,但見賢思齊,不斷地修身養性,實在是我們為人處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讀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覺得,一個人真應該好好的珍重人生。
《人生》讀后感6
“我認為人生中不能沒有爽朗的笑聲。”
爽朗的大笑,暢然,舒順,抑于狹小的自我內心世界太久,每日被繁雜的生活課業瑣事充斥填滿,且少了須臾停下來放松地大笑。常常有種感覺,人越往高處走,越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無知無助無力,心中越來越多的隙間被困惑滲滿,越來越不易感受到快樂。縝密的思緒仿佛一點點地使我們不易發笑,不易大笑,不易產生爽朗的笑聲。何其可悲。然而,城市,紛雜,擾攪,壓力,這些真的是我們不再大笑的理由么?實則不然,源者是我們的心,內心里的聲音。靜,使我們安逸;笑,看似動,擾動了平靜,可爽朗過后是真實可觸的舒暢,亦為獲得更大的深層次的內心平靜。躁動浮世間,愿一抹笑意,常掛于嘴角,愿銀鈴般的笑聲縈繞耳畔,人生,因之,美哉。
“有人認為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了,對人生的種種相,眾生的種種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但長壽,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語,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長壽,這常人看來求之不得的命運,對于真正長壽者來說,或許五五開,但,長與他人的那些時光加之利用樂觀積極過活便最大程度享受其益利的一面。我想,人雖無力選擇在世長短,但無論長壽短命,凡存活于世間,極力認真努力過活便好,看世間冷暖,心,隨之起伏,或許時時有嘆息煎熬,但體味過,以心態化之亦非不可。于自己小小的內心,小小的過往,小小的人生旅程中,客觀出現發生的事無力扭轉,但主觀待之的方式可控于己,臨之于物,感之于心。活著,以心之力化物之逆。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要走,將視角拉遠,再拉遠,或許每個人,每代人的路漸漸渺小甚至虛無,但那并不代表人生無意義與價值。存在即合理。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是歷史長河中必不可缺的一環。或許日常中,我們不會常常,作為一個小小不言的個體,想到自己的歷史價值,但立足眼下,步入大學,選擇今后所走的路,踏出第一步,我想,我們每個人自己道路職業工作價值的認同自信將助于我們實干,完成實現自己的人生和職業的意義。
《人生》讀后感7
怎樣用錢是人生大學問。錢能生錢,用好了能增值,否則,賠了夫人又折兵,反而落了一個不好的名聲。我們也往往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富人和窮人。很贊同星云大師的觀點:最富的窮人與最窮的富人。
聯系自己:
出生在普通家庭的我,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我從父母那兒繼承了愛心、勇氣、奉獻。我把金錢看得很輕,這樣的人生卻收獲很多。金錢原本是用于消費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也不要眼紅,不嫉妒,更不能強取豪奪,要坦然面對;有了金錢,不揮霍,不吝嗇,更不忘本變性,須泰然處之。我希望擁有更多的金錢,可以做更多的利人利已之事。我更懂得:人,不能做金錢的奴隸,而要做金錢的主人。
反思重構:
如果讓我選擇:最富的窮人或是最窮的富人。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后者。我可以用有限的金錢為家人買合意的小禮物,為此我收獲的是濃濃的親情;我把有限的金錢送給朋友解決他一時之需,為此我收獲的是珍貴的友情;我把有限的金錢救助給受災的同胞,為此收獲的是高尚的心靈。如今,我把我的金錢觀傳遞給我的學生。希望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收獲滿滿。我所教的科目和經濟有決然的關系,注重金錢觀的教育很重要,培養良好的理財意識,最終實現快樂人生。我告訴他們:我們是學生,還沒有經濟能力,但是知識是不能用金錢買到的',如果同學們之間相互幫助,分享學習心得,我們就有雙倍的知識和思想。我們是最富有的人,實現了100%的利潤。
現在由書中得到覺醒:熱忱是一種意識狀態,能夠鼓舞和激勵一個人對手中的工作戀戀不舍。把熱忱與工作結合在一起,工作就不會那么辛苦和單調了。熱忱能使我的整個身心充滿活力,使我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興趣,使我精力充沛、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而且不知疲倦。你的分享讓我們受益,謝謝!相信每天看到的你都是陽光燦爛的。
《快樂的人生》是戴爾·卡耐基最具影響力的書籍之一在本書中,卡耐基闡明了這樣一個觀點;消除錯誤思想和行為,在心靈中注入快樂,比割除身上的腫瘤和膿瘡還重要。該書的前三部分,闡述了要想得到快樂就必須“培養快樂的心理”、“不為別人的批評而不快樂”、“支配你的工作和金錢”;第四部分則由幾十位名人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如何得到快樂的經歷。
總之,這是一本引導人們踏上快樂的人生的書。
《人生》讀后感8
路遙的《人生》影響巨大,不僅詮釋了人應當怎么對待愛情和婚姻,還闡述了人應當怎樣堅持真、善、美。如果說高加林是反面主人公,而劉巧珍則是正面代表。
高加林在民辦小學當教師。因職位被頂替,他失去了在學校的工作。在他最最低落的時候,村里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內心世界,默默地為高加林著想。
當高加林因意外得到城里的工作,跟城里姑娘黃亞萍相識。面對新生活,高加林接受了黃亞萍,拋棄了劉巧珍,辜負了劉巧珍對他真誠、真摯的愛。
劉巧珍被拒絕后,很快嫁給了鄰村莊稼人的馬拴。不久,高加林進城的事被人告發,他失去了工作,與城里姑娘黃亞萍的愛情也隨著煙消云散。
心灰意冷的高加林無奈之下,再次回到了他的村莊。這時,高加林才發現自己深愛的人是巧珍。但巧珍已經嫁人了,現實再也無法改變了,高加林永遠地失去了巧珍。
巧珍是一位受條件限制讀書較少的農村姑娘,在少年時期就對高加林有好感,她本以為與高加林徹底無緣于愛情,但高加林失去教師公職后,她燃起了與高加林愛情的希望;幫助高加林賣饅頭、給她買香煙等,雖然包含著愛,但還含有一種善良。
高加林到縣里工作拋棄她后,她并沒有選擇抱怨和消沉,而是及時規劃了自己的人生,她的善良之心依然存在。
后來,高加林失去公職返回農村時,巧珍提前阻止了她的姐妹,避免了她姐妹對高加林進行辱罵;還告訴了她的家人,以后不要為難高加林。考慮到高加林干不慣農活,巧珍還想著給高加林再找份教師的工作。
如果說,她們沒分開前,巧珍為高加林著想,是為了愛,那么后來對高加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完全是巧珍一種美好品德的展示,是真、善、美的一種體現。
當前,面對誘惑也罷,面對生活也罷,有的人拋棄了良心,拋棄了愛情、拋棄了婚姻。有人將這種改變,視為合情合理,說什么三觀不和、境界不同。簡直是一派胡言,“胡遠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腳亦隨之”,民國時,大名鼎鼎的`胡適先生成就如此之高,和結發之妻江冬秀永遠相伴。論成就,超過胡適先生的人不是太多吧。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愛情和婚姻是人生的基石,一旦選擇,無論遇到什么,就必須永遠相伴,永不動搖,不拋棄、不放棄。
此外,生活有時會給人苦難,一個人的生活、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會遭遇一些痛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有的人用厭惡之心去拒絕,有的人用善良之心去化解。與其用惡行對待,不如用善良去迎接。或許,在很多時候或任何時候,對待真、善、美都應當不斷堅持或永遠追求。
《人生》讀后感9
若歲月靜好,那就頤養身心;若時光清寒,那就守心自暖!
——題記
斟一杯記憶的陳釀,就溫一段清淺的過往,抬盞盡飲,讓指尖留香,讓馨香盈袖。沒有人知道那杯中滋味,或許唯有沉醉,才能模糊那些記憶中的原風景。
曾經以為,成熟可以是一種偽裝,偽裝堅強,偽裝笑容,直到通過堅持與努力達到真正的成功;而今卻發現,成熟是一種淡定的佯裝。佯裝麻木,佯裝無情,佯裝一切的若無其事!
生命中,當有些曾經擁有的事物遵循自然規律的輪回而由近及遠的離去之時,一份不舍的眷戀,在那無情的結局面前,顯得是那樣的蒼白而微不足道!
是誰說過,最涼不過人心,最賤不過感情,然而世人皆有情,不論情歸哪一種。哪怕是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不易割舍,亦是因為感情上的依賴,更何況于人對物,實在再正常不過!
就像碟舞翩躚獨戀花,花卻隨風落枝椏。向來“一往情深”,奈何視而不見!
其實我相信,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有屬于它的因果宿命。無論潮起潮落,都有其自身的風骨,實在無須強求。縱是心有不舍的情懷,隱痛的心酸,也應當去接受世事定數!上善若水,心似雨柔,能夠仁慈的善待生命中留下亦或離開的人,能夠從容的寬容那些無情亦或冷酷的事,皆是一種對自己的修行。
不去問,那手中的流沙,何處為家;不在乎,那滿載憂傷的小舟,將會被放逐到哪里的天涯;不計較,那些走過的`歲月,到底有多少真真假假。如果可以,愿做佛前的一株蓮花,守著或許寂寞的年華,在晨鐘暮鼓中,參悟世間風煙;在青燈古佛下,遠離俗世悲歡。
多少美好的愿望高于現實,而多少淡漠的疏離都演繹著無言的惆悵。就好比在晨光中看到一張熟悉的臉,凝眸間,毫無變化,伸出手卻發現,時光早已荏苒了距離,分明了彼此的遙不可及。也許,刺痛,是朝陽在晨間的倉皇而逃……
性情的人總是多情,多情的人總是重情,重情的人總是傷情,傷情的人依舊念情。此種情動,可以是聞花鳥感濺淚,聽離合落悲歡;也可以是承恩情銘于心,執長情無轉移。
只是,當日落煙霞,誰解人間詩畫,當相視無話,能否不再牽掛!
想來人生有很多東西都需要我們且行且參悟,學會寬容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易,相信誰都無心傷害;也要寬恕自己,走在人非圣賢的旅途中,若已經經歷冷暖悲歡,無助落寞,那么請給自己一個擁抱自暖。
逐漸成長的人生,何處不相逢,何處不離人,一切皆隨風!
《人生》讀后感10
一直聽蝶姐說《標桿人生》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書。因為有了這個為主的觀念,所以“芥菜種”要讀這本書的時候有點欣然。第一天就以一句“我們的眼目若只看見自己,我們將永不能夠尋求人生目地”就參破了我們的人生。好像在一瞬間一切大大小小瑣屑的新事舊事涌上來,說的不錯,在前一秒,想到要做的事情,都是以“我”為主語的。何嘗不是這樣呢,活著為自己的生活,人都活在自我的虛無里,安排自己的一切,看到虛浮的表面意味就以為是一切,我們的全部是多么渺小。
如果不是上帝的完美計劃,恐怕人類還窩在自我編織的世界里洋洋自得,卑微渺小卻毫不知情。這便是無知,比世界上一切苦難還要可怕,看不清楚就容易喪失,跌倒,分不清楚方向。不是這樣耐心的提醒,也許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沒有一個標桿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人生目的是什么?在這么一個龐大的題目下面我開始顯得有點手足無措。于是有一個更小的聲音問我說,“你究竟把上帝當成什么?”以前在社會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引導的優秀化和全才化教育,也許在我有寫悖逆的骨子里不怎么看好,以為是要活得輕松自在,這才是人生。但書上卻說,上帝要你享受他給你的人生。主語完全改變了,我是要為上帝而活,而不是其他什么亂七八糟的噱頭。為他而活,成為他謙卑的子女,做他的器皿,聽起來壓力有點大,在意念里有點不情愿的因素。也許人的天性里都是有些懶的,懶于承擔,懶于思考一些更為需要承擔的問題,陷入低谷的時候更是如此。但是我們也應該長大了,長大總是讓人充滿迷惑,因為將有更多需要成長的人,所以我們要成長。
現在的人普遍缺乏安全感,我也是這樣。但是書上說“你的存在絕非偶然”,“親愛的,你的存在,是因為有一位神”,因為有這樣一位神的存在,我們在這個世界,經歷得或悲傷或快樂的事情,都有他美好的旨意,上帝管教我們,不僅因為我們是受造者,而是我們是他的兒女,無可取代。聽起來令人激動,而有安全感。
也許要做到完全破碎自己順從神,放下人來愚蠢不可一世的固執有點難度。多少時間的磨練也許叫我們更加明白神,僅僅只是靠近我我們的恐懼便如雜草般瘋長,我們執有這一個我們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我們需要愛,也需要被愛,努力向著那個標桿看,使命說不上有很大的負擔,也從來沒想過有什么偉大的果效,但是至少我們將它放在心里,并且慢慢開始。
從這里開始,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