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隨筆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隨筆讀后感1
三國演義大家并不陌生吧,他可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啊。而每個人心中都有經典,我心中的經典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主要講述了這樣的故事:東漢末年,漢靈帝腐敗無能,老百姓們抱怨連連,于是就引起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巾起義。而三國演義就是講了黃巾起義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在三國演義中,有許多人物,如:知人善任的劉備,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生性多疑的曹操,沉著冷靜的孫權……這些人為我們譜寫了一個又一個的悲歡離合、生死較量。
在三國演義里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火燒赤壁了。因為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顯得更機智了,黃蓋也體現出了他忠誠、勇敢的高尚品質,諸葛亮和周瑜都想到了用火攻曹營,隨后周瑜在眾大臣前打黃蓋,然后黃蓋假裝向曹操投降,諸葛亮又請法師作了個法,要求后天刮東風,而到了后天,黃蓋帶來了二十條船放火燒了曹營,這時又刮起了東風,使火勢越來越大。你是不是也覺得這個計謀很完美呢?可是我并不覺得這個計劃天衣無縫,因為當時曹操再謹慎一點,也許就不會造成這樣大的損失了,這太使我感到惋惜了!
我雖然最喜歡的故事是火燒赤壁,但是給我最大感觸的是諸葛亮氣死周瑜的故事。也許你們不知道,其實周瑜是中了毒箭,命雖然保住了,但是就是不能生氣。諸葛亮一共氣了周瑜三次,而我在第一次看見周瑜生氣時我就覺得不值得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生氣還偏偏和自己過不去,凡事都要看開點,氣壞了自己的身體還不是自己的.損失?如果周瑜把一切切都抓得那么緊,到頭來還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負擔?在周瑜在死前,大喝一聲:“既生瑜,何生亮。”可見周瑜含怨而死,死時只有36歲。我可真替周瑜感到可惜。
這場“游戲”的結局是魏、蜀、吳三國統一了。可是,在我看來,這場游戲并沒有最后的贏家,因為他們在爾虞我詐的過程中都有在身體或心靈都有所損失。他們爭皇位太像皇宮中的妃子們勾心斗角了,只不過皇宮中的妃子們每天是想著怎么討皇上的歡心,當上皇后﹔而他們則是想著怎么打敗對手,當上皇上。
三國演義給我帶來了太多太多感觸了,讓我明白了人世間的許多真諦。如果你也要選擇一本經典來讀的話,你也來看三國演義吧!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感悟成長!
高中隨筆讀后感2
《做最好的自己》
良好的態度——成功的關鍵。‘同理心’是人際交往藝術的核心準則。甚至可以說,沒有同理心,即沒有良好的態度,就不可能成功。同理心是在人際交往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李老師提出:“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們,”;“要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就要先理解他人”。這些法則,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未必在實際中做的很好,或者干脆忘掉了,而李開復老師書中展開延伸出來的話,確如娓娓溪流,洞明而深刻,直達我們的心田,啟悟人心,影響深刻。的確,“同理心”是情商的核心,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提高改善的確不是智商,而是更能決定人一生成功幸福的情商。
行為——成功的核心。做最好的自己意味著一種全方面的奮斗,一種無怨無悔的選擇。雖然我們在現在的工作中不一定會做到完美,但我們應該時刻朝著完美去努力,如果你連追求完美的心態都沒有,怎么做到近乎完美的產品!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把日子過好,把工作做好,實現人生的價值。我們的選擇,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超越,我們的熱情都必須要建立在立即行動上,只有行動才會讓這一切變成現實。我們應該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態度,積極主動、充滿自信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有效的執行領導給予的各項任務,學會與同事之間、合作溝通,保持終身的努力學習,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我相信,它將會引領我,也會召喚你,走向激動人心的成功之路和美好未來!
做最好的自己,要有甘于奉獻、不圖名利的意氣。尤其作為一名黨員,我們更要認識到工作不分高低貴賤,干一行、鉆一行、愛一行,不怨天尤人,不隨波逐流,增強定力,增強耐力,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要安貧樂道,不比收入比貢獻,不比權力比奉獻。要堅定理想信念,時刻反躬自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注重修身養德,做最好的自己,走好自己的路,讓別人復制去吧!
李開復非常推崇“放權”式的管理,他深知在以創意為主要生產力的公司里,不能嚴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規定。他可以讓員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討論決定,也可以讓員工用20%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項目,他甚至可以讓員工對公司提出建議,如果合理就采納,谷歌里自由的環境非常有名。
高中隨筆讀后感3
在那迷信和缺少對人生正確理解的時代,弗蘭西斯?培根用一本普通的筆記本記錄下了自己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理解,希望借此來指導后人,讓人們得以使用正確的方法走上正確的道路。
迷信,迷信可以在困境中給予他人希望,將一個人引向一個光明的未來,一個人的信仰,像太陽散發著熾熱的光,能照亮所有內心灰暗的地方。只是有光明的地方便會擁有黑暗,倘若真的有神,他寧愿沒有人認識到他,也定然不希望自己的名聲被用于欺騙人民,前者只是不信神,而后者卻是利用神,利用神的威望和名譽。當在人民和迷信本身丑惡之間的華麗幕布被掀開時,神的名譽便是迷信的第一層護盾。
財富,培根覺得這是富人們所承受的一個巨大的負擔,他認為財富就像是軍隊中的輜重,古人云“兵貴神速”,但輜重卻會拖慢軍隊的行軍速度,然而軍隊不得不依賴于輜重,富人的'財富,對于一些人就像是一座會走路的金山。巨大的財富并沒有讓他們們安全,反而因巨額的財富而慘遭不幸的人就從來沒有減少過,當財富越加巨大的時候,其的價值和意義將會越來越小,帶來的風險越加巨大最終達到不能承受的地步,假使這樣,他們也不愿放棄手中的財富,富人之所以被稱為富人就是因為他們手上的財富,使他們放棄擁有的一切又談何容易。
死亡,這個名詞自生命誕生之際便回繞在其左右,人們的迷信,人們的財富,都是為了遠離此事。黑暗是可怕的,但是自黑暗過后便是光明,任何小孩經過歲月的沉淀都能將對黑暗的恐懼無限的削弱,但死亡的恐懼卻沒有人能夠抵擋,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事更可怕,從懂事的小孩到年過花甲的老人,他們都會怕死,他們都怕失去對自身無比重要的回憶和珍視的感情。但這不一定是生命的懦弱,對死亡的恐懼,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對明天陽光的渴望,渴望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難道他們都不夠堅強嗎?不,為了心目中的美好他們都可慷慨赴死,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那了不起的名聲,也不是為了呼風喚雨的權勢,只為了捍衛自己心目中那塊最質樸最美的凈土。
一篇篇樸實無華的短文,一個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培根用他的筆,寫下了多少人都未曾明白的道理。雖然那個時代早已過去,當初呼風喚雨的人們卻早已長眠于地下,唯有《培根隨筆》還流傳至今,向我們敘說著培根不朽的精神世界。
【高中隨筆讀后感】相關文章:
《培根隨筆》讀后感01-28
培根隨筆讀后感02-22
蒙田隨筆讀后感02-23
隨筆的作文05-18
隨筆作文05-27
莊周隨筆03-12
《蒙田隨筆》優秀讀后感01-10
《培根隨筆》學生讀后感02-09
培根隨筆論讀后感02-26
培根隨筆的優秀讀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