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那年深夏》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喬伊的記憶中,布魯克林根本沒有父親的存在,只有查理,從前是,以后也永遠是。”查理是閃閃發光的星星,內里卻是空的——喬伊將它填滿了;喬伊是迷失在黑暗中的微光,孤單,寂寞——查理把他拉進了光明。
這是一個12歲的猶太男孩喬伊與20歲的棒球明星查理之間幽默溫暖的成長故事。兩人在信中互相挖苦、捉弄對方,盡情歡笑,暢所欲言。但在這爆笑的言語中,讓人感受到的卻是兩人家人般的相扶與溫暖,真摯得令人心酸落淚。
查理是當時炙手可熱的大球星,而喬伊是備受歧視和缺少父愛的“頑劣”小孩。兩人的相遇就像宇宙中兩顆流星的碰撞,產生了悠久不息的火花。他們的出現,都給對方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在一封封的書信往來中,他們漸漸成長,學會如何愛與被愛。而正是因為他們的相互陪伴,使喬伊找回了童年缺失的那一部分,也讓查理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兩人非親非故,卻在對方心中留下了如此刻骨銘心的印記。查理從一個魯莽的,快人快語的暴躁小伙變得會替他人著想。而喬伊在得知查理死訊后,并沒有哭,因為他已經在查理的陪伴下成長了,他學會了自立自強,如何成為自己的英雄。所以,陪伴是成長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每個孩子都渴望有一個能在自己遇到挫折時陪伴他,能與他分享快樂,也能他勇往直前的英雄。喬伊有查理,我們有父母,有老師,也有伙伴。
書中比較令人感動的地方無疑是,比較后查理留給喬伊的那封信。在信里,查理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經驗和感悟,將它統統交于喬伊,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對喬伊的愛,深情而又溫暖,有無奈也有不舍,不禁令人熱淚盈眶。
查理和喬伊的感人故事不禁讓我回想起了往日一同上學的玩伴。在我受傷時,是她陪著我,不厭其煩地扶我一階一階地爬上頂樓。在她考試失意,想一個人躲起來哭時,我也陪著她,安慰她,為她加油鼓勁。其實陪伴一直都在,友誼永遠長存。
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每個人都需要陪伴,需要朋友。而正是因為這蘊含著愛的陪伴,我們才能夠在風雨中茁壯成長。所以,陪伴是至關重要的。孩子需要陪伴,因為他們需要父母和親人的守護,尤其是在他們遇見挫折,需要幫助的時候;成人需要陪伴,因為他們需要越過坎坷,去獲得自信生活的勇氣,尤其是在他們職場失意的時候;老人也需要陪伴,因為他們需要來自子女的問候與呵護,尤其是當他們需要特別照顧的時候。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像查理和喬伊一樣,互相陪伴,彼此成長,在充滿愛的陪伴中成長為自己的英雄吧!
【讀《那年深夏》有感】相關文章:
那年深夏讀后感05-01
讀《十歲那年》有感04-19
讀《夏洛的網》有感06-02
讀夏洛的網有感01-25
讀夏洛的網有感02-20
讀森林報夏有感11-13
讀《夏洛的網》有感11-27
讀《夏洛的網》有感12-29
讀《夏洛的網》有感【經典】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