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讀后感>《中國家規(guī)》讀后感
《中國家規(guī)》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1-16 07:03:39
  •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家規(guī)》讀后感

  當(dāng)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家規(guī)》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dāng)以三人為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有人說:五百年來,能把學(xué)問在事業(yè)上表現(xiàn)出來者,只有兩人:一是明朝王守仁即王陽明,一是清朝曾國藩。毫無疑問:王陽明乃一代曠世圣哲。所以看書的時候,通過網(wǎng)上查詢,我重點研究了一下,從中也能感受到承上啟下的一種傳承。

  王陽明家教的核心,既是良知教育,把勤讀書、早立志、學(xué)做人、做好人作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陽明曾經(jīng)講了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可以說這四句話,就是陽明心學(xué)的精髓所在!

  王陽明心學(xué)精髓:萬事萬物皆有心。動物、人、植物、靜物皆是有"心"的。靜物,如石頭、桌椅。植物,如柳樹、楊樹。他們的心,是不被展現(xiàn)的,在咱們這個宇宙中,他們的"心"始終未被喚醒,都隨自然而變,春夏秋冬,樹木自然花開花落,自然開花結(jié)果。同樣,動物、人的"心",則是自己可以動,做到知行合一。如,烏鴉的反哺之義,很類似于人的孝順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態(tài)的。

  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

  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時,此花便在你心。你不看時,此花便與你同寂。

  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動統(tǒng)一,用現(xiàn)在的話說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才能產(chǎn)生改變世界的力量,學(xué)以致用,從實踐中學(xué)習(xí)、總結(jié)和自省,然后再去實踐,如此反復(fù)。千萬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謂知行合一,是知與行要統(tǒng)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語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道理!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吟罷,王陽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間飄然離去: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天泉論道"。

  這一首詩、一句話就是王陽明對自己心學(xué)的最簡練的歸納,也是王陽明對怎樣成為圣賢的個人認識。我想他這里的善惡并非單純的道德上的善惡,善惡也就是道教中所指的陰陽,不僅指狹義的善惡,也指才愚、美丑、凡圣等等所有人品性的兩個好壞的對立面。

  對一個人來說,人本沒有善惡、才愚、凡圣之分,思善、行善即為善,懷惡、行惡即為惡,只要你當(dāng)前能做到"知善知惡"、并能"從善去惡",那就是圣賢。

  這個道理雖然是王陽明的感悟,但也并非他的獨創(chuàng),古今中外都有闡述,只不過是他真正理解、領(lǐng)悟、并踐行而已。他的心學(xué)上承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再往上就要追溯到《禮記中庸》。西漢戴德和戴圣將戰(zhàn)國和秦漢的儒家思想?yún)R集、編注成《禮記》。《禮記》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zhǔn)則。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它其實是被宋代學(xué)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興元年的方外之士——釋智圓。智圓之后,司馬光則是宋儒中論中庸較早的一個。后來北宋程顥、程頤二人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學(xué)》、《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xué)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xué)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nèi)容并非現(xiàn)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養(yǎng)人性。也就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用極為簡練的語句提出了如何達到中庸的境界: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我們可以看出這其實就是上面王陽明天泉論道詩句中暗含的思想:知善知惡對應(yīng)"明辨"、從善去惡對應(yīng)"篤行"。從人性來講,人性的本原就是有善、有惡或者說是不善、不惡,中間的"臨界點"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惡的本性,從臨界點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

  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惡;

  行善即為善、行惡即為惡。人要明辨善惡并從善棄惡,這就是中庸包括王陽明倡導(dǎo)的修身、成圣之道。

  儒釋雖非一家,但一些思想還能通融到一塊,天臺宗釋智圓對中庸倍為推崇,隋末唐初禪宗北派神秀的"身是菩薩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其實也是闡述的這種修身觀念。

  我很贊同中庸的思想或者王陽明的心學(xué),其實人生就是一場抗?fàn)帲运脚c博愛、懦弱與堅強、虛榮與實干、貪婪與節(jié)制、懶惰與勤奮、放縱與進取、不懈與滿足、情緒與理性、消極與積極的抗?fàn)帲簿褪巧婆c惡的抗?fàn)帲煌氖牵腥瞬槐嫔茞骸⒂腥四鼙鎱s不能行,有人行卻而不堅,有的人能有意識的去做,有的人無意識的、憑著感覺去做。

  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而言,人生就是在善和惡的反復(fù)斗爭中度過的,忽而行善、忽而從惡。所以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其實是不好評價他到底是善、是惡的。這種評價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人的善惡都是動態(tài)的,你說他是好人,他可能明天會做些損人利己的事,你說他是聰明人,他明天又可能會做些蠢事,不管昨天怎么樣,關(guān)鍵你現(xiàn)在是否知善知惡、從善去惡。

  王陽明的心學(xué)告訴我們的其實是:只要做,現(xiàn)在就做圣賢做的事,你現(xiàn)在就是圣賢。做什么你就是什么,而非因為你是什么所以做了什么!不要費心于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到底是個天才還是蠢材、是凡夫俗子還是什么圣賢、是無可救藥還是前途不可限量;

  也不要費心于到底在別人心目中是個什么樣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還是多么的卑鄙、是多么的值得敬仰還是多么的令人唾棄、鄙夷。

  人生應(yīng)該是這樣的:首先你應(yīng)該抱定堅定的向善之心,其次去努力的明辨是非,而后堅定的去從善去惡,去擯棄自私、懦弱、虛榮、貪婪、懶惰和放縱以及所有可能屬于惡的一切。

  這樣的人生就是一個值得提倡的人生、一個近乎完美的一生!當(dāng)然,還是那句話,這里的善不僅單指倫理道德的善。這樣的人生很難達到嗎?其實不難,路就在你腳下,立即行動,那么你就已經(jīng)走在了通向這樣的"完美人生"的途中,你只管做好自己,其他的事不歸你管,你也管理不了。

  你感覺什么是好的,就去做什么,你感覺自己不自信嗎,那么你就相信自己,你感覺自己懦弱嗎,那你就堅強些,你感覺自己是不是太貪了,那你就放棄一些不屬于你的東西,你感覺自己的表情肌非常僵硬嗎,那你就放松放松、微笑一下,你感覺自己緊張嗎,那你就從容一些,如此惡就在瞬間就轉(zhuǎn)向了善,就是這么容易。

  為什么?這可能嗎?這么容易嗎?不為什么!就是可能!就是這么容易!因為"行善即為善"!

  不要問那么多為什么,立即行動,立即去做你想成為那種人該做的事,那么你就成為了你想成為的那種人!就是這么簡單,善惡、成敗的轉(zhuǎn)換就在你當(dāng)前的選擇、就在你當(dāng)前的行動中!

  這也是王陽明為什么能成為偉大的哲學(xué)家、偉大的軍事學(xué)家、成為一代圣賢的秘訣!最后還是用他那句經(jīng)典的、回蕩千古的名言來總結(jié)自己的感受: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中國家規(guī)》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家規(guī)的作文07-17

有關(guān)家規(guī)作文03-12

家風(fēng)家規(guī)作文03-11

家規(guī)家訓(xùn)作文05-26

我家的家規(guī)作文05-22

家訓(xùn)家規(guī)作文04-04

家訓(xùn)家規(guī)的作文12-25

家規(guī)的故事作文11-11

我家的家風(fēng)家規(guī)作文07-2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一区欧美国产 | 亚洲第一AV片在线观看 | 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亚洲偷精品国产五月丁香麻豆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