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偏見無處不在,對嫌疑人有偏見,對受害人有偏見,我們自以為看到了全部事實,其實不自覺過濾了不合心意的其他事實。永遠要警惕自己的偏見,去傾聽“壞人”的辯解。
——陳碧
《局外人》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平凡人默爾索在誤殺了一位阿爾伯人的情況下被提起訴訟,檢察官將該起誤殺事件與其母親逝世事件相結合而判以主人公“死刑”的故事。加繆在書中沒有著重刻畫主人公所經歷的案件本身,反而大篇幅地塑造著他“平凡人”的形象,讓讀者見證了當時司法情境下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書中自詡正義的檢察官將一個忠厚老實的普通人塑造成了冷酷無情的罪犯。而這不僅源自當時的司法怪圈,更源自于眾人“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
在母親的葬禮上,因身體疲憊而未展露悲傷情緒的主人公默爾索便被冠以“冷漠”的標簽;出于自身經濟約束,為給母親更好的生活而將其送往養老院的行為被解讀為“不孝”;因天氣影響而造就的多槍誤殺被過度污名成十惡不赦的罪狀。當這場以“誤殺”出現的“簡單案子”成為了“開明司法”的祭品,那么無力抗駁便成了主人公最終的歸宿;當先入為主的印象成為評判標準,客觀理性便成了刻意狡辯的滑稽產物。于是,主人公默爾索在書中自白道:“可以說,人們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開的情況下處理這樁案子。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沒有我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我的命運由他們決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見。”
近年來,因偏見造成的傷害數不勝數,其中,德陽女醫生案當為我們敲響“偏信報道”的警鐘。當網絡媒體被收買為發酵輿論的幫兇,當網絡成為暴力發泄的窗口,真相被擱淺,事實被歪曲,當事人無法承受成為眾矢之的的命運時,悲劇便發生了,而這場鬧劇最終沒有贏家。
如陳碧老師所說,要永遠警惕自己的偏見,去傾聽。“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不論在何時都是可以信奉的準則,對一個新聞事件找尋多個新聞源,多聽多看以尋求最客觀的報道是一則新聞報道真實準確的基礎,而學會傾聽也是新聞記者應當具備的條件之一。
世界的偏見無法被完全消除,但希望偏見所幻化成的語言上與認知上的傷害能被控制在個人范圍之內。我也始終相信保持個人獨立觀點,不輕信輿論,被輿論裹挾是后真相時代的解法。
【《局外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局外人讀書筆記01-10
《局外人》的讀書筆記01-03
局外人讀后感02-08
《局外人》讀后感07-14
(熱)《局外人》讀后感07-07
《局外人》讀后感7篇01-05
《局外人》讀后感15篇07-15
《局外人》讀后感10篇04-12
《局外人》讀后感6篇04-22
《局外人》讀書心得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