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鳥度屏風里》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這是一本講屏風趣味文化史的書籍,講究的紙張,清晰的印刷,精美的配圖,是本不錯的好書。
書籍內容共八章加一章外篇組成。
“八章”分別從周代、漢代、魏晉、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講述屏風的發展,“外篇”是講述屏風對家具、建筑的影響。
是一本不錯的通俗易懂的科普書。
上古時期,為躲避野獸的侵襲,古人住在樹上,稱作有巢氏。后發展為在平地上挖坑“構木為巢”,過起半地穴式的生活。
半地穴式的茅屋,最初只有一個洞供人出入,起到“門”的作用,其他地方密不透風,當古人在屋內生火做飯時,濃煙便會在屋內四處迷漫,于是古人便想到在屋頂再開一個洞來排煙,這個洞就是最早的窗戶。
但是問題又來了,下雨怎么辦?
于是古人又經過思考,把窗戶開在了側面墻上。
有了窗戶可以排煙通氣,但是到了夜晚,會有野獸由此竄入,也有寒風從此吹入。于是人們用樹枝扎成一個木排,像堵門一樣把窗戶堵住,因為它的位置和功能與門有很大的區別,于是古人為堵窗戶的用具起了一個新名字“坫[diàn]”,在一個土堆上立著一塊木板,為了防止它倒下,又用一根木棍支撐著。
在《說文解字》里面對“坫”的解釋就是:坫,屏也。
坫[diàn]:今查詢,古時室內放置食物、酒器等的土臺子。
周代禮制,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
與歷朝歷代一樣,所制訂的規矩和禮制,最主要的作用是為了約束諸侯和平民百姓的。
周代開始,人們稱“坫”為“黼扆[fǔ yǐ]”,擺在天子身后,象征皇權威嚴的禮器。
黼[fǔ]扆[yǐ]:古代帝王座后的屏風,上畫斧形花紋。指帝王。指帝座。
而黼扆的出現,則說明國家形態已高度發達。
殷商以前建筑極其簡陋,黃帝往來無常處,過著漂泊遷徙的生活,沒有固定的城郭宮殿。堯所居住的地方還是茅草棚。到了舜,才有了固定居所。
《物原》記載“禹做屏”,并不是指大禹發明了屏風,而是在大禹時期,屏風制度基本固定下來。
上古時期屏風的發展這段很有意思,寫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也對屏風有了更早的認知,后面就是按著朝代發展,在文獻里面找出“屏風”的影子,通過事件描述說一個屏風的知識點。例如某某禮制里面記錄了屏風的尺寸大小圖案使用人,例如某某詩詞歌賦里面有屏風的句子,等等,不再一一贅述,下面只挑一些好玩的知識點作為記錄。
“屏風”一詞,始于漢代王莽。
在唐代,屏風還被稱為“圖障”。
到了漢代,除了有擺放在殿堂內的大型屏風,還出現了擺放在幾案上或者床榻上的小型屏風,兼具了實用與觀賞兩個作用。
漢代出現了“畫屏”、“曲屏”。
南北朝,屏風又具有了教育功能,將古學經典抄錄在屏風之上教育孩子。
宋代文人發明了“硯屏”。
明代的屏風主要是營造文化氛圍的裝飾功能。
清代最有趣,作者直接引用了《紅樓夢》內容,把《紅樓夢》里面有關“屏風”的內容全部做了匯總。
這一段真的很有趣,我之前讀《紅樓夢》還真沒有意識到屏風這個物件代表了什么。經過作者的匯總,才發現屏風在《紅樓夢》里的意義。
賈蓉找王熙鳳借屏風是個很有趣的橋段,要借一架玻璃炕屏,一是玻璃技術在當時很頂尖,屬于奢侈品,借一架回去擺著,請客都有面子。
賈母八十大壽,皇親國戚親朋故友都來送禮,過去兩日,賈母問鳳姐:禮物里共有幾家圍屏?聽著鳳姐一一匯報,不難發現,家族越強大越有錢的,送的屏風越大,送的材質越好!
通俗總結,皇帝把屏風作為權力與尊嚴的象征,臣子把屏風作為教育警示的工具,文人雅士把屏風作為藝術品,平民百姓把屏風作為遮擋寒風、隔斷空間的家具。
【《鳥度屏風里》讀后感】相關文章:
走在春風里作文06-05
超市顯示屏標語350條09-11
意外把手機屏摔碎的傷感文案12-13
《鳥》說課稿01-04
《鳥奴》讀后感01-29
夜鳥讀后感02-05
《根鳥》讀后感02-25
《金鳥》讀后感04-05
《根鳥》的讀后感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