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1
“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除夕夜,央視精心烹制的一年一度的“春晚大餐”中,《六尺巷》這道“大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湊巧的是,我在《傳承中華文化 共筑精神家園》這一本書中看到了“仁義胡同”、“六尺巷”這兩個小故事。兩個故事非常接近,講的都是兒子在京都做官,家里的母親因為蓋房砌墻爭地皮和鄰居發生爭執,都寫信給兒子,想借兒子的官勢為家里爭氣。但兩個兒子都沒有仗勢欺人,而是寫詩勸導母親。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另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最后,兩家人和鄰居各自禮讓,留下了“仁義胡同”和“六尺巷”兩段佳話永世流芳。
故事雖已久遠,但它彰顯了鄉鄰之間、親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互敬禮讓、和諧共融的傳統美德,它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首懿德流芳的詩;它傳遞的是人們和諧相處、恭謙禮讓的文明風尚;它體現出為官者崇德重禮、潔身自律的文化精神,它所傳承的品質與當前提倡的“講友善、守誠信、崇文明、尚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發揚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共同牢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為擁有這樣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里棲息、成長,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這里煥發美德的光彩!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2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對我的震撼很大,讓我更深的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的根。這本書介紹了剪紙藝術、戲曲、皮影戲、糖人等內容。
作為一個五年級的學生,我最愛剪紙了。在我四歲時,外婆就教我剪紙、剪花,三瓣花、四瓣花 …… 外婆夸我心靈手巧。每次上美術課,老師要求剪紙時,我都興奮不已,我和同學們認真地剪燕子,做迷你風車,做玫瑰花 …… 這些對于我來說一點也不難,老師還常常獎勵我美術簿呢。看完這本書,我的剪紙興趣更濃了,加上我有畫畫的基本功,剪的花就更多了,過年時,我還剪了一些窗花貼在衣柜門上呢!
中國的戲曲品種繁多,曲調優美,具有地方色彩。比如北京的京劇、河南的豫劇、浙江的越劇等等。媽媽去過安徽,她說黃梅戲,深受人們的喜愛,大街小巷的人們都能哼唱上幾句。黃梅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叫做"黃梅調",我外婆也很喜歡黃梅戲,《牛郎織女》、《拉郎配》 ……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是燃燒的酒精燈光源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打擊樂器和弦樂,有著濃濃的鄉土氣息。
糖人,制作糖人是一種傳統技藝。制作者擔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色素使其呈現其他顏色。
我覺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深入淺出地引導著我們,引導著新一代,我們將尋根溯源,繼承中華民族文化。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3
風和日麗、大地復蘇,我靜靜閱讀著《傳承中華文化 ,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書的內容分為七個方面:引言、愛國如家、孝悌友愛、尊師重教、誠實守信、明禮守法和勤學勵志。
我最有感觸的是《孝悌友愛》,因為《黃香溫席》、《閔損蘆衣》和《弟子規》選段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爸爸媽媽出外打工,奶奶租房子帶我上學,爺爺一個人在家種菜養豬。
盡管農活繁雜,爺爺卻盡量抽空送些新鮮菜給我。一個悶熱的中午,我正在房間酣睡,朦朧中好像有人在用沙啞的聲音呼喚我的名字。我慢慢睜開眼:哦,是爺爺!是爺爺用網袋裝著菜碗送我最愛吃的豬肝來了!我心里好一陣不安:爺爺,孫兒很好啊!您卻辛苦得——花白的頭發貼在額上,衣服掛在瘦削的身體上。我趕緊起來,把爺爺扶到床邊坐下,給他斟上一杯開水……
時間一秒秒地過去,下午爺爺還有活兒呢!他站起身,疼愛地用手理理衣服,回過頭對奶奶說:“我回家了,你要照顧好小子。吃菜別省,注意安全,都不要喝涼水。”奶奶一一答應著,送爺爺出了房門。趴在窗前注視爺爺蹣跚的背影,我的心一酸。
在窗戶下面的'路上,爺爺站住了。他對我慈愛地一笑,重新踏上歸途。我眼前白花花的一片,只有至愛的爺爺在視線中走著,走著……萬物都模糊了,爺爺的身影卻越來越清晰。
黃香用身體給父親暖被子,閔損以厚德感化后母。一天比一天年長的爺爺啊,我能為您做些什么?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希望時光它慢些走,不要再讓爺爺變老了。我愿努力學習,用我一切,換得為這個家辛苦付出的爺爺啊您歲月長留……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4
人們都說:“書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因此,我寒假這段時間里,我讀了好幾本書。其中有一本書是《傳承中華文化 共筑精神家園》看完這本書后,我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有很多版本,我讀的是高中生讀本。在書的第一頁我就看見了這樣幾句話:“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無論是哲學、歷史、科學技術、軍事、政治、經濟、教育、醫學、農學等各個學科都有豐富的保障”從這幾句話中我體會到了我們中國原來有這么長久的歷史,并且有很深遠的文化保障。不僅是這些文化保障,中華民族還有四個鮮明的特點:一、延續性,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化與文明中,唯有中華文化表現出最頑強的生命延續力。二、理論性。三、民族性。四、包容性。正是這四個鮮明的特點體現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中華文化教育我們要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我們必須做到這些傳統禮儀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好孩子。
書中還有許多英雄故事。比如:岳飛和他母親很愛國,母親讓岳飛去保護祖國,可是岳飛卻被奸臣所害。這個故事很動人,所以他一直流傳在民間。這個故事多么鮮明地體現出岳飛和母親的愛國之情啊!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這種愛國精神才能保護祖國不被收到傷害。我們不僅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對待傳統文化,我們還要用科學去對待傳統文化。我們的先人曾經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優秀精神傳統。我們要學習這種優秀傳統。
讀完這本書后我真正懂得了我們要文明待人,尊重師長,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個優秀的中華文化的傳承人。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5
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這本書后,我知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應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先說謙虛:清朝時,京城有一個叫張英的高官。 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說他的家人和鄰居因為蓋房子的事情發生了矛盾,他想利用自己的權力來解決這件事。 張英立即回信,只寫了兩句話:“千里修書,只為隔墻,讓他三尺也無所謂。” 他的家人收到這封信后深受教育。 是的,如果我們把幾英尺的土地讓給鄰居怎么辦? 于是,張家在建房時主動放棄了三尺地。 鄰居們看到張家這樣做,非常感動,于是也效仿張家,放棄了這三尺地。 是的,無論我們在哪里,與人相處時都應該學會謙虛,這樣才能和睦相處。
再說了,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就是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的出生、養育、教育。 讓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快樂、安全、幸福。 現在的年輕人很自私,缺乏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缺乏智慧,缺乏孝道的基本條件意識,缺乏良知。 他們心里總覺得我為什么孝順? 我孝順父母,這不是我自己的缺點嗎? 所以,大多數人孝順父母是為了面子,追求別人的評價,甚至是名譽,所以很多人對父母的孝順反而變成了傷害。 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孝? 他們認為給父母一些錢、買點東西就是孝順,也就是一點物質上的孝順。 但不是真正的孝。 真正的孝順是父母希望孩子經常回家看望父母,和父母聊天,吃飽飯。 他們的要求并不高。 但小時候這樣做的也有幾個,總說自己忙,沒時間。 即使回到家,我也沒有和父母說話,只是呆在家里玩手機。 更可怕的是,有的孩子辱罵打罵公婆,有的將公公婆婆趕出家門,有的不肯給父母吃飯,有的甚至把父母逼上絕路。 聽到這里,我們的內心是不是感到特別悲哀,我們的良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去哪兒了? 我奉勸那些不孝順父母的人,請記住一句話:“樹欲靜風不止,子欲孝順”。 不要等到那時。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6
這學期,老師發給我們一本書,一本我見了很心煩的書----《傳承中華文化 共筑精神家園》。我連看它一眼的念頭都沒有,順手一扔,只顧自己看電視了。
在媽媽的嘮叨下,我被迫無奈地拿起這本討厭的“好書”,看了一會兒,我竟然被吸引住了。原來這本并不令我喜歡的書中確有那么多寶貴的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它使我懂得了,中國有那五千年上下的悠久歷史,有許多中華文化和道德文明。這種文化和文明依舊被人們傳承下去,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先人傳下的文化和文明禮儀已經成為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墊腳石”,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感到自豪。
祖先啊!你們真偉大,是您讓我認識了“四大發明”,使我懂得了人就要懂得勇于創新,勇于發現。“四大名著”告訴了我要有文學的底蘊,讓我知道了那時社會的黑暗,體現了當今社會的明了。這讓我想起了書中寫的一位古人——屈原。他是我過浪漫主義的奠基人,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在我們學校的板報上,我記得屈原這樣一句詩:“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詩傾訴了屈原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體現了他愛國愛民的高尚品質。
而在當今社會,每年的` 五月初五 ,為什么都要吃粽子呢?原因是要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屈原他寧愿跳河自殺,也不愿隨波逐流的活著。當時,哪里的百姓悲傷不已,就用向河里扔粽子等方式給他送行。這些,足夠表明我們的祖先有多偉大。
因此,我們作為一名小學生,傳承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的使命。只要我們共同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我相信,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燦爛!更加輝煌!
[評語]:小作者通過讀這本書知道了中華傳統博大精深,繼承和發揚是小學生努力追求的事情。文章主題突出,結構完整,語言流暢,寫出了自己的讀書感受,情感真實,讀有所獲,受到了精神震撼。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7
這幾天我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不僅使我感受到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讓我學到了不少可貴的民族精神。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范仲淹勤奮讀書》這篇了。
雖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但他并沒有放棄學習,而是更加刻苦用功。他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同學送來了美味佳肴,他卻說,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肴,以后就過不習慣艱苦的生活了。就是這樣,艱苦的生活使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成為了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這種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這也使我想起了我和朋友白燁的事。以前我剛上小學的'時候,總認為學習是為了爸爸、媽媽,上課常常不認真聽講;作業任務總是馬馬虎虎完成,做好了作業便看電視玩電腦,心思一點也沒在學習上。一個學期期末的前兩周,一天晚上,我早早地寫完作業,想找幾個小伙伴一起做游戲,就給她一個電話,她說:“快要考試了,我要在家復習功課,今天不去玩了。”聽到這兒,我感到一陣心酸。白燁把學習看得那么重,而我,作為她的朋友,為什么沒有學會她刻苦、勤奮學習的精神呢?
此時,我如夢初醒,突然間明白了:爸爸媽媽辛苦掙錢供我讀書,我非但沒有好好珍惜,還把時間給荒廢了。太不應該了!如果我也能像她那樣刻苦學習,那一定能取得好成績的。我立刻跑回家去背書了。
現在我更下定了決心要讀好書,作業寫完了,不再像以前那樣看電視,而要去多閱讀課外知識,鞏固課文理解,爭取優異的成績。
所以,只要自強不息,便能學有所得。讓我們從現在做起,認真學習,刻苦讀書,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民族精神發揚光大,讓它光照千秋吧!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8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璀璨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仁人志士層出不窮,中華美德熠熠生輝,民族精神世代傳承,最近我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令我感慨激昂、心潮澎湃。
有人會問:傳承中華文化,那是過去的事情,離我們太遙遠了。其實當你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你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就正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我曾經讀過《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一書中關于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它講的是:唐朝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文成公主入藏后,她帶去的谷物種子,在西藏高原上廣為種植;帶去的工匠幫助藏族人民制造農具、紡織機、碾米機,興辦制陶、釀酒、造紙、制墨等手工業;帶去的宮娥教會藏族人民紡紗織布。文成公主還鼓勵和幫助大臣吞米桑布札創造了藏文,促進了漢藏的文化交流。
我還知道范仲淹勤奮讀書的故事。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中國積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遺產,它蘊涵著豐富的人類思想精華。古人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小學生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9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歷經千年風雨,孕育出世世代代自強不息,勤勞樸實的中華人民。我們的能力令人欽佩,我們的智慧令人景仰,我們的道德品質更是令人敬重。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著稱, “謙讓”似一縷春風吹到每個人的'心中。古今“謙讓的故事”比比皆是,其中《傳承中華文化 共筑精神家園》中的“六尺巷的故事”讓我為之一震,謙遜、禮讓更是銘記在我心中。“六尺巷的故事”主要講了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宰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為了墻基爭地界,打起了官司,雙方各不相讓,事情越鬧越大,后來家人飛書告訴張英,張英看完來信后釋然一笑,揮筆寫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后,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主動將墻后移了三尺,吳家為之感動,也將墻后移了三尺,因此才有了現在聞名遐邇的六尺巷。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張英一封家書化解了鄰里之爭,修身為先,大度做人。讓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換萬世流芳。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謙讓,比如不小心碰到別人,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問題,但往往因為我們的一時沖動,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我也有過這樣的事。
那一天,英語課上楊老師在講解試卷,當我正專心致志地研究錯題時,我旁邊的李宇辰同學不小心把我的試卷碰到地上,她用腳踩著還給我。看著試卷上烏黑的腳印,我怒火中燒,一股憎恨的情緒油然而生,我拿過她的試卷,“嘭嘭”踩了兩腳……最后,我倆都被老師批評了,并且寫了一篇反思。
現在想來,如果我當時不沖動,而是把腳印給擦去,一起不愉快就避免了。如今,我下決心養成謙讓的好習慣,不沖動,不辜負中華優良傳統,做一個讓大家都喜歡的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張英那樣謙遜、禮讓,我相信,我們的明天將會更加燦爛,更加美好!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10
在我的小書桌上,擺放著一本淡藍色、清秀典雅的《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它是安徽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讀本,由安徽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活動組委會編寫。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除引言以外,主要寫了“愛國如家”、“孝悌友愛”、“尊師重教”、“誠實守信”、“明禮守法”、“勤學勵志”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內容。
從引言中,我知道了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給我們留下一座巨大的寶庫;在《愛國如家》部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孝悌友愛》中,我讀懂了“親愛利子謂之慈,子愛利親謂之孝”;《尊師重教》令我陷入思索——怎樣做一個尊敬老師的小學生?《誠實守信》教育我們,做人應當“言必誠信,行必中正”;《明禮守法》指出,法律是天下的準則,人要能夠始終保持純正之德;《勤學勵志》篇可用一句話概括,即“學不可以已”。
我最喜歡的,是《六尺巷的故事》。從前,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和一戶姓吳的人家。他們為了墻基爭地界,打起官司。張家的張英在朝當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英的家人就寫信給張英,想讓他出面處理。但張英讀過家書之后,沉思片刻,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寫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主動將院墻退后了三尺。吳家人深感驚訝,非常佩服張英的肚量,于是也將院墻退后了三尺。這就是有名的桐城“六尺巷”,爸爸曾帶我去瞻仰過它。
讀了上面這個故事,我也非常敬佩張英。是啊!修身為先,大度做人。張英的謙遜禮讓,成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典范。
當我們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問好的'時候,當我們向有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我們懂得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我們努力學習、立志報國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一切,不也是在承載和弘揚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嗎?
我是中國人,我愿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員!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11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讀完《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更讓我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中華的傳統美德更需要我們傳承和發揚,作為社會主義新一代的接班人,我們尤其要做到知禮儀,識大體,和為貴。
書中,“仁義胡同”、“六尺巷”的兩個故事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有一戶人家拆建房子,想把自家的墻砌寬一點兒,可是鄰居不同意。結果他們兩家便爭吵起來。一氣之下,這戶人家就給他當官的兒子寫信,想借他的.官勢為家人出一口氣。可兒子聽后,立馬給父親回了一封信:“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那家人主動將墻往自家退,鄰居見了也愿意往自家邊上退。兩戶人家又和好了,各自很快都建好了新房子。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我和妹妹只相差4歲。我們都喜歡觀看電視動畫片,而為關電視機的事情,妹妹大哭幾次,因為她也想參與,都被我搶先關掉了,我心里美滋滋的。后來我讀了《傳統美德世代傳揚》一文后,懂得了許多道理: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于是每次看動畫片后,我就先讓妹妹關電視機的電源,我關機頂盒,這樣妹妹也高興了。
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如今,我們身為跨世紀的接班人,更要懂禮貌,顧全大局。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懸崖峭壁。”我們小孩很多事是這樣,大人之間也是這樣,國與國之間更是這樣,凡事以和為貴。只要人人都獻出一片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12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禮貌之邦!舉手投足,無不體現一個人的氣質與素養。講文明懂禮貌更是當代學生當仁不讓的責任。一句溫暖的話語、一聲親切的問候、一副溫順的面孔、一個彬彬有禮的舉動……我們都感到心靈的互動,情感的融合。文明禮貌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在我們這個美麗的校園里,文明禮貌也無處不在,它像綿綿細雨,滋潤著大地,像陣陣微風,吹進人們的心田。同學們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理解,團結友愛,尊敬師長,文明之花常在我們美麗的校園開放。可是就在這座美麗的校園中,也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總有一些令人不滿意的現象出現:在白色的墻壁上亂涂亂畫;在嶄新的課桌上刻字留念;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在書聲瑯瑯的課堂上精神萎靡不振;在安靜無聲的自修課時卻在嘰嘰喳喳甚至高聲喧嘩;在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上左顧右盼、竊竊私語。還有一些同學受一些不良習慣的影響,講粗話,臟話,爭吵,打架,搞不團結;為了自己的酷勁,留長發、穿異服,把充滿知識氛圍的校園變成他們的T型舞臺……
這使我感到心寒。這,難道就是我們的文明嗎?我們的文明禮貌去哪里了呢?
愿我們所有的同學都能與文明同行,與禮貌同在。我們應該事事講文明,時時講禮貌。從自己做起,從眼下做起,把文明禮貌當作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學們,行動起來吧,從此刻出發,做一個文明好少年。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讓文明禮貌之花開遍我們美麗的校園,也讓文明禮貌之花盛開在我們每一個同學的心中!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 篇13
我曾看到一條新聞,有記者看到曲阜滿街都在賣著《論語》,采訪當地老百姓后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賣給外國人的,當地的老百姓只是把《論語》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紀念品,都沒有閱讀,更別談了解其中的意義了。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些傳統美德凝聚了我們的祖先幾千年的精神,我們不能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傳統文化,卻又漸漸地讓中華文化消失。閱讀完《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后,我更是頗有感受,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不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責任,更是一項意義重大的使命啊!
翻開這本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書,無數的名人為我們后人鑄造了一個豐富的精神寶庫:古有敢于嘗試的神農,有勇有謀的是鄭和;今有親民愛民的焦裕祿,無私奉獻的孔繁森……他們都在告訴我們要牢記并傳承我們的中華文化呀。
傳承中華文化并不是像那些名人一樣做出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記得一次,天陰沉沉的,下起了小雨,我放學急忙趕回家。在小區里忽然聽到一位老奶奶再說:“小朋友,麻煩過來扶我一把。”我一看,是鄰居的'老奶奶在叫我,我連忙跑過去,原來老奶奶本想出來曬曬太陽,可下起了雨,又因為坐久了行動不便,不能站起來。我想,新聞里不常常說好心人扶老人家反倒被碰瓷嗎,不會我也遇上了吧。我顧不著那么多了,反正“遠親不如近鄰”,幫一把又有什么呢。我攙扶起老奶奶,右手撐著傘。老奶奶攀著我的手,一步一步的走回了家。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對我說“謝謝你啊,小朋友,你真是個好心人。”我心里頓時有一種榮譽感,原來的那陣懷疑頓時煙消云散了。或許這就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真正含義吧。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是一份意義重大的使命。讓我們攜起手來,用行動將中華文化傳承,共同筑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相關文章: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05-01
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有感04-30
傳承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01-14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演講稿02-26
小學生《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演講稿03-14
傳承中華文化演講稿02-05
傳承經典筑夢未來演講稿最新12-19
傳承的作文03-04
中華文化說課稿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