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藥魯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藥魯迅讀后感1
《藥》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中語文的重點課文,為了使同學們更加了解這篇文章,新東方在線高考網小編整理了《魯迅《藥》讀后感》,供同學們參考學習。
“藥”是一顆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它醫治不了癆病;“藥”是為了爭取民族光明而犧牲自己,是革命烈士的偉大精神,它可以拯救全民族。
“饅頭”可以給人溫飽,血腥的“人血”卻令人可怕的不寒而栗。魯迅的《藥》里的華老栓為了救自己的孩子,迷信地認為這樣的饅頭可以救人一命,不惜把所有的積蓄,替兒子買來人血饅頭,這是一種何等偉大而又無奈的父愛啊。而他的表現在反映其溫厚、樸實的溫情的`時候又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充斥著地愚昧、無知和迂腐,這使得本該善良的人、感人的舉動都被烙上了血紅的烙印,讓人不覺有絲絲的反胃。
親情與現實之間的無奈,封建與進步二者的矛盾,顯示出魯迅先生對于文中那些生活在底層的民眾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顯示出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失望和迫切想要改變現狀的心境。
魯迅先生對于中國社會無知生活的不滿和客觀的譴責,在文章中隨處可見。這些生活在舊社會地層的小人物的點滴,使得魯迅先生寫起文章來,除了保有中國人充滿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更有西方人實事求是,忠于現實的理性精神。《藥》這篇文章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狀,也是一篇倡導革命的文章,魯迅在文中急于喚醒沉睡多年的中國百姓被禁錮的心靈。
藥魯迅讀后感2
在來去如飛的世界里,在流云中,可曾有過這么四個字——“朝花夕拾”,在過去的時間里,踏著記憶的風塵,日暮中,拾著一枚枚閃爍的光芒,但在魯迅眼中,那光芒總是在嘆息中閃過。
魯迅在散文集《瑣記》中寫到了衍太太,大家一定也有聽過這名字,就以衍太太為例子,她是庇護魯迅的,對小孩是溫和的,但是,衍太太也是不關心小孩的,正因為這樣,她才隨意對待小魯迅,看到魯迅和其它小伙伴在一起吃冰時,她從未關心關照過他們,還對魯迅說:“我記著,看誰吃的多。”衍太太說話也是有技巧的,從這么小小的三個字——“我記著”,就可以將自己整個好人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襯托出衍太太的溫柔以及對小孩子的態度。
還有一次魯迅到她家中談需要的錢時,衍太太就演戲說:“母親的錢,你拿來用就是了,還不就是你的么?”衍太太還講可以到大廚的屋里,角角落落去尋去,總可以…………打住!總可以尋出珠子是什么意思?說明了衍太太是個表里不一的人,當我按衍太太的話去行事后,竟流言出魯迅偷家中之物,衍太太就是一個搬弄是非的人,魯迅罵人還真不帶臟字話!《瑣記》這文中就能明白魯迅的諷刺,這是一個沉重的大石。
拾到的貝殼總是純亮的,魯迅的童年夢幻而又悠長。我小時候也有摘過桑麻,我喂蠶時,總得拿出幾片桑葉的,那時我是開心的',如魯迅一樣,我的童年也是充滿樂趣的,在《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我總能尋出自己的一些影綽綽的回映。
踩這卵石的路上,雜亂的碎花漫天飛舞,彎下腰,放慢腳步,總能尋到一股香,那便是雜瑣中一點一點的碎花。
藥魯迅讀后感3
這篇短篇小說以華老栓的兒子小栓生癆病為明線,革命斗士夏瑜被殺為暗線,兩條線相互交織,有了華老栓為救兒子買下夏瑜的血做成的人血饅頭的故事。
故事以夏瑜的母親與小栓母親在墓地的相遇為結尾,多么令人唏噓,最后一個也沒活成。小栓沒回來,夏瑜也沒回來,細細想想他們都是封建統治的犧牲品。
小說的原型是革命斗士秋瑾,秋瑾是在革命期間被迫害而死的,但她不是唯一一個,她是成百上千中的犧牲者的其中一個,我們不是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很難想象到那個年代的人的'思想封建程度,那個年代的革命者所受到的迫害,于是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更多的是驚異。
魯迅先生的特質,有一種‘衰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看到受苦受難而永無了日,故有其‘衰’;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饅頭是吃的東西,那蘸了革命烈士先寫的饅頭就嗎。
現在看來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個時候,辛亥革命時,雖然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可人的思想還沒有解放。夏瑜是資產階段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而廣大群眾不支持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
魯迅先生通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與贊美,也表達出人的落后愚昧,統治者的兇狠殘忍。同時也一語雙關的寫出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得到群眾的大力支持,清明前出現的花環,說明革命者在思念他,字里行間突出殘酷的社會現實。
藥魯迅讀后感4
烏鴉在文中結尾處出現了三次,其主要有以下兩個作用。
其一,渲染氣氛,墳場,聽這詞,我們本能的感到毛骨悚然。加上地里埋得都是被執行死刑和瘐斃的人。一般,墳場少有人而顯得分外寒冷,在周圍死一般寂靜的墳場里”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烏鴉是有生命,可是就像被吸干了血的人,毫無活力,成為將死之人,烏鴉的這種形象出現在這里,給這墳場更添幾分陰森。”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剛剛還是一副縮頭縮腦,像臘肉被晾干一樣的站相,突然間張開雙翅,挫身迅飛,使人感覺到凄清陰冷、毛骨悚然。
其二,凸顯主旨。作為革命者母親的夏四奶奶,對于兒子的死始終不明不白,她相信人死了有魂魄,以為花環就是兒子的陰魂”顯靈“,并希望由烏鴉的動作得到驗證,她并沒有料想到烏鴉是”張開雙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這實質上就暗示了夏四奶奶相信的因果報應。烏鴉顯靈這種迷們思想的'破產,從而也就更鮮明地表現出要喚醒民眾的主題。文中有一處:”只見一只烏鴉,站在一株沒有葉的樹上。“表明在沒有覺醒的民眾中革命是很難有開花落葉的。
”遠方的天空“,革命還未成型,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藥魯迅讀后感5
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其中一篇《藥》第一次看的時候很詫異,也不是很懂,一共讀了五遍,才基本理解了,也有了一些感想。
《藥》主要寫了老栓夫婦的兒子得了一種病——“癆病”,在那時是難一治好的。他們就聽信別人的謠傳,夜里托人高價買來了一種藥“人血饅頭”(當時都認為吃了沾有別的孩子血的饅頭,就可以延長自己孩子的生命),然后滿懷希望地讓兒子小栓吃了這特殊的藥,可結果兒子小栓還是死了。后來,母親去兒子的.墳頭,碰見了隔壁墳也有一個母親給兒子上墳,她并不知道隔壁墳埋著的就是死后血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小孩。
說實話,剛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害怕,也有很多疑問。有病為什么不去醫院看呢?還有就是那個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孩子只不過偷了一點東西,怎么大人就把他打死了?后來我又認真看了幾遍,還和媽媽進行了討論,明白了那個時候封建迷信和科學落后使人很愚昧,魯迅先生用譏諷的語言、用簡單的一個“藥”字引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故事中有一段描寫讓人害怕和震驚:“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攤著;另一只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血竟還一點一點地在往下滴著……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封建社會的無知和一些所謂的禮教是致人于死地的原因,魯迅覺得真正醫好的藥,不是什么人血饅頭,是人們需要有抗爭的精神。
【藥魯迅讀后感】相關文章:
《藥》讀后感02-22
最苦的藥作文06-12
后悔藥作文05-18
藥個人述職報告03-07
藥妝宣傳口號11-22
吃藥之夢到藥01-01
無藥可救說說02-08
藥崗位職責03-05
有關魯迅的作文11-10
關于魯迅好句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