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雙城記》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愿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西德尼·卡爾頓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那是最昌明的時代,那是最衰微的時代;那是睿智開花的歲月,那是混沌蒙昧的歲月;那是信仰篤誠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陽光燦爛的季節,那是長夜晦暗的季節;那是欣欣向榮的春天;那是死氣沉沉的冬天;我們眼前無所不有,我們眼前一無所有。這個就是狄更斯筆下的18世紀后期法國大革命時期。
他在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中認為統治階級的奢靡暴虐必然導致激烈殘酷的報復和社會制度的更換。但似乎他并沒有時刻表達著這一主題。反而是在更多的刻畫人們之間的愛,他那種反對暴力的人道主義思想。這也正是他想表達的另一主題。在他對人物的精心刻畫中透露他好像是不認同革命群眾的。我們卻知道,法國大革命是世界上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歷史政治舞臺,它無一陣狂風暴雨吹遍法國,使它成為歐洲各國中最為徹底的一次革命。但是書中更多的是無數復仇者的憤怒掩蓋了他們的善良,仇恨使他們多么的不顧一切,暴力成為他們的享受。并沒有深刻剖析這次革命發生的必然性,也沒有對受苦受難的貧苦人民奮起反抗的那種精神進行贊揚。不過在這次革命中不得不說很多人是盲目的,無知的,愚昧的。在對抗這種盲目無知中,作者也表述出了他的最高道德理想:以愛戰勝恨,以犧牲自己求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最后,作者通過對角色的意識流動抒寫了《雙城記》的最終主題——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盡管小說以一個意外的“大團圓”收場,但當讀者流著眼淚讀完該書時,卻感到無限的遺憾、心酸。有人說愛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超脫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它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卻無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為的只是使心愛的人幸福;它總是無私地付出,而不求一點兒的回報。這種愛在無形中上升到一個新境界,永恒地放著凄美而迷人的光彩。
【《雙城記》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雙城記》的讀后感06-09
《雙城記》讀后感09-23
雙城記讀后感01-19
雙城記讀書筆記09-21
《雙城記》讀書筆記12-03
雙城記讀后感14篇02-01
雙城記讀后感15篇01-28
《雙城記》讀后感14篇02-12
《雙城記》讀后感15篇01-24
《雙城記》讀后感(15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