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覺醒讀后感
覺醒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3-12-29 08:19:08
  • 相關推薦
覺醒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覺醒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覺醒讀后感1

  “黎明時窗旁的白瓷杯,看著陽光流入其內,遇見尚溫熱的咖啡,于是屋內的濃郁親吻擁抱了窗外的明媚。

  或許生活會在之后的一天中漸漸破碎,但至少,請允許我們帶著些許淚水,感謝來自每個人身上微弱的光輝,感謝這來自世界每個角落短暫的心靈安慰。”——自序

  在這個近一個多月的放假中,我拜讀了【覺醒】一書。書中以詩歌般的語言,在其中平淡而美好的意境中,通過一篇篇或長或短的散文,緩緩向我們傾訴了這個平凡生命中,那些輕易被常人所忽視的、尋常舉動中包含的美好、善意與尊重。而我在書中最大的感悟就是——感謝生活,享受生命。

  本書的作者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心靈作家、雕刻家、神學家的肯特·納爾本(Kent Ner burm),他還是現居住于美國明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曾就讀于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美國研究課題專業和斯坦福大學的宗教學與人文學專業,畢業之后進入伯克萊研究生技術協會,并在明州大學取得了宗教學與藝術博士學位。著有【非狼亦非狗】【目光中的狼群】【真諦】【隱藏的美麗】【一個印第安人的靈魂】【讓我成就你的平和】【走在寬恕的路上】【本土美國人的智慧】【讓我耕耘愛】等二十余部作品。

  本書分為【前言】、【覺醒】、【清晨的許諾】、【流逝】、【相聚】、【分別】、【尾聲】與【關于本書作者】八個部分。期間一直在探尋這樣的問題:我們希望生活得榮華富貴,但是每個人卻都生活在平凡之中。生命中的每一天,我們從最初的黎明到最終的午夜時分才形成了有意識的、屬于我們自己的思想,于是我們將生命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從內心深處思考最重要的問題——諸如,我們為什么會來到這個世界?愛是什么?死亡的背后是什么?但往往在追尋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有時,答案已經超越了我們的生活閱歷。

  在書里,每篇文章和道理,都是用一句句短小簡練的話,唯美的闡述出來,而其中有這樣幾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晨開啟了新的夢,心靈倍感清爽,在黎明的色彩里萬物得到了寬恕。”在【覺醒】的部分,作者就說明了這樣一件事:黎明,是一個神圣的時刻。我們必須暫停一切,集中精神,在這完整的一天開始被世俗種種破碎之前,在她分散于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之前,去花費一個片刻,感受一天得開始,并且崇敬這一天的到來。那么,為什么,這一天是如此神圣的存在呢?

  “沒有誰能一定擁抱明天,而今天,他所綻放的所有美麗,都是我們擁有的”。這就是作者在【分別】這部分講述的道理,他在文中講述了一個朋友的死亡,對他的感觸。“沒有誰一定能擁抱明天,但今天,它的美麗,它的悲傷,它的復雜,都是我們擁有的。眼前的光也許就是我們在塵世看到的最后一縷。沒有什么是肯定的',除了一個事實即有一天我們都不再擁有明天,并且我們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時候來臨。”

  “感謝生活,給予我們的恩賜;感謝生活,給予我此刻的光芒。”感謝,或者說是感恩,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最需要擁有的,誰也無法保證,我們將會在未來的什么時刻失去什么,所以,要感受現在,要“活在當下”。

  “我們都生活在怕被別人評價的恐慌中,然而我們之間的空白正在等待一個簡單真誠的關懷去填補。”這句話是【流逝】這一部分的一句話,給我的感觸也非常深刻。在這部分中的【一位鄰居和一個朋友】這篇文章里,講述了作者一個朋友的故事,作者一直擔心他的一位教授與自己關系不好,他的朋友卻一再鼓勵他去熱情的嘗試,結果在半信半疑的狀態下,卻發現那位教授居然也是位親切的人,而在作者與他的教授兩人搭肩而去的時候,他看到了自己的朋友正看著他們開懷大笑。

  這個故事,讓作者意識到:人與人相遇,都帶著一種害怕,都在擔心對方如何評價自己,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我們敞開心扉,真正地為別人想一想,關心對方的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就能打動每一個人,消除每一寸隔閡。

  想要享受生活,其實很簡單。“我們的生活是渺小的,但我們的夢想是偉大的。我們滿懷信心和希望生活在我們生活的角落里。”我們或許擁有的不多,但每一寸我們擁有的角落,都可以承載我們的希望,為我們提供一個夢想的起航地。不要被生活的大喜遮蔽目光,讓我們自私起來;不要被生活的大悲擊垮,從此怨天尤人。“大喜讓我們愛這個世界,大悲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作者用短短的話語,告訴了我們怎樣才可以享受生活。

  “我們的靈魂是由風、光和流逝的歲月彈奏的豎琴弦。我們必須去學著聽她們的音樂,讓她們在我們心中演繹美妙的旋律。”這句話,讓我感受到,音樂的根源,不在于多么浩瀚大氣,又或婉轉靈明,她的本源,應該是演奏者,那一刻感受到的,自己靈魂與精神所感受的世界的旋律。

  所以,讓我們在未知的下一刻到來之前,在現在這一刻,感謝生活,享受生命。

覺醒讀后感2

  在企業家、投資人、文人三重身份著稱的周玲先生所作的暢銷書《認知覺醒》里讀到一句話: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

  周玲說:無反饋,不學習。想辦法盡快產出點什么,以獲得反饋。

  在我的內心深處,我非常想“成為一名精致的互聯網民工”。于是就要像周玲先生所說的那樣“想辦法進行關聯、互動和強化”。

  這就導致了已堅持了若干天早起的我坐在這兒邊喝著咖啡邊碼著字;我也得要有自己的認知,把從別人那兒學到的東西揉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識以及語言體系當中。寫出自己的東西是比讀別人寫的東西稍稍有點困難的事,但是我們必須要這么做,以獲得自我提升。

  不論早起、閱讀學習,還是運動,“與時間做朋友”,都能體現它堅持的意義,復利的效應,和得到耐心的獎賞。這是我這段時間以來攻讀《認知提醒》這本書所得到的啟發。

  并且這本書讓我聯想到我個人實際的感情生活,即便百般矛盾,我還是知道要跟適合的人在一起,而非與有感覺的人在一起,有感覺但不適合在一起。

  “曾經心痛為何變成陌生我只想要和你一起飛翔管它地久天長只要曾經擁有我是真的這么想……”就在今天大約四五點鐘的時候,一陣傷感、悠揚的愛情歌曲把我唱醒了。我,又想他了。

  《認知覺醒》里說,我們需“拆解煩惱,消除情緒模糊。”

  “回避痛苦并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而具體事件一旦變模糊,其邊界就會無限擴大,原本并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潛意識里變得難以解決。”

  我就是在對那份奇怪的情感上一拖再拖。不想“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任由其“進入潛意識”,給它“變模糊的機會”。我知道它早已經進入了潛意識,然而卻并沒有想要將它挖出來。我的心里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難受的感覺,但有時那何嘗不又是一種美好、幸福和享受?說不清道不明的美好、幸福和享受。我找到了自己的癥結所在,以便在以后抓住時機對“癥”下藥。

  這段時間,我邊循規蹈矩地上班,邊嚴苛地要求自己,盡可能在自己“舒適區的邊緣”一點點地延伸,不斷提升自己、精致自己。我也嘗到了甜頭,特意制訂了專屬的“藍蝶寶貝作息時間”;所有的碎片時間用來聽書熏耳朵;記錄以半個小時為一單位自己在做什么;注重“踐行和改變”,把每天運動一小時調整為只運動半個小時,另半小時改用來親手給自己做減肥餐;并且慢慢在以后的日子里將更合理安排利用好時間,斷舍離,讓家居環境越來越優雅敞亮,拍視頻、精進專業技能、加快輸出,提升認知,越來越優秀……

  這段時間自己以為最大的進步莫過于習慣了在規定時間進食,把注意力放在除“吃”以外的所有事情上。吃也是要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如此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從容與踏實。愛吃、貪吃是人的天性。一吃毀所有。用覺知力約束天性,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在此特意推薦《認知覺醒》這本書,這是本特別接地氣、工具書級別的好書。我想在以后漫長的'人生路途中,不斷重復研讀它,直到它每一字每一句融入我的骨子里。

  周玲先生寫出來送給他女兒的這本書,淺顯易懂,百看不厭,我每學習一次都有所收獲。在我們人生遇到問題的時候,總能從中找到些啟發。讀他的書,就像與一位向你娓娓暢談人生,滿臉堆笑、親切友好的告訴你些什么的人生導師面對面聊天那樣愜意。

  查看先生的資料,居然與我的老爸同歲,既是一家企業的董事長,同時又是一名投資人和文人。周先生說,我們閱讀、學習,要想辦法產出點什么以獲得反饋,凡事不預不立,預則立,“想辦法”是關鍵,無反饋不學習,可想獲得反饋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那會使我們得到一種動力持續更進從而獲得長足的進步。人的天性懶惰、貪吃、沒耐心諸如這些缺點,我們要用不斷學習到的知識去戰勝它,克服它,認知越多越清晰堅定,我們就越能成為我們想要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認知提醒》這本書里說,運動,我們身體里的生態系統就如同一汪生水,不運動反之,我們的身體就如一潭死水;運動最大的意義其實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腦,這個認知讓我更堅定了每天早起運動養成一輩子習慣的決心。

  “食不過飽,酒不喝太高。”

  “自律,是比在血肉之軀上刻字更使人痛苦的事。”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要自律。人是高級動物,何況通過學習精進自己我們可以讓自律不那么痛苦。

覺醒讀后感3

  如果用一些詞來形容我讀完《認知覺醒》的一個感受的話,我覺得用受益匪淺,醍醐灌頂等都不足以完全表達我的一個感受,好久沒有這種被文字的力量震撼到的感覺了。

  之所以能夠引起我的共鳴,是因為它不像我之前讀到的一些心理、勵志的書籍一樣,一味的引經據典,一味的列舉名人事跡,每每讀完都會給人一種要想出類拔萃就得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而那些有所作為的人都有著超越常人意志力的感覺。這些書在剛讀完時確實能給人以一劑強心針,于是我們開始制定一個“宏偉”的目標,想要確確實實作出一些改變。但是時間一長往往發現自己難以堅持下來,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把問題歸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夠,不夠勤奮等主觀原因,幾次三番以后,我們發現自己很難做成一件事,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甚至開始陷入自我否定,自責的漩渦。從此不敢制定什么計劃,或者在潛意識認為自己制定了也完不成。

  針對上述問題我在《認知覺醒》里找到的兩點啟示是:

  1、你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認知,即人的大腦由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組成,而在人類進化史中本能腦和情緒腦一直占據主導,畢竟人類真正解決生存問題到現在這個時間長度在整個人類進化長河中不值一提。所以理智腦目前進化的程度最弱。這也是我們時常做選擇時不夠理智的原因。避難趨易,降低無謂消耗是自然生存法則。所以不要再歸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夠或者不夠勤奮,你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

  2、在“舒適區邊緣”提升自己。舒適區邊緣就是做一件事的難易程度剛好在超過我們感覺到舒適一點點的狀態。這個難易程度下,我們的.本能腦和情緒腦才不會那么“排斥”,而當我們完成時情緒腦也會獲得一些正向反饋,慢慢的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當我們做一件事是由情緒腦驅動時,我們會感覺到輕松并且快樂,也更容易堅持下來。如果一開始無法找到自己的舒適區邊緣,這里有一個方法可以借鑒,設定一個超低的下限,而不設上限。切忌好高騖遠讓自己一下跳進困難區。在痛苦折磨里最后放棄,又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我覺得書中提到的關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上也給我很大啟發。說幾個感觸最深的點:

  1、做什么就在想什么。這看上去像是一句廢話。但我們可以回想幾個這樣的場景,一邊跑步一邊想著待會吃什么,而一邊吃飯一邊又在刷劇等等諸如此類的行為,我們看似具備了一種更強的能力可以雙管齊下更高效的做一些事,然而慢慢的我們卻開始丟失自己的專注力。所以吃飯時就全身心體會吃飯這個行為,跑步時就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迎面吹來的微風。活在當下活在生命的每一秒。這將大大提升我們的專注力。

  2、不要陷入量化式滿足的誤區。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都想著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今日閱讀一小時,今日背了五十個單詞,今日跑步五公里……我們可能會時常滿足于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種種“打卡”行為里不能自拔,不可以說這種方式不好,只是當我們設定了這些量化的指標時,我們的關注點會不自覺的由原本這項活動而轉移到那個量化的指標上。無形中相當于我們放棄了發掘這項活動原有的樂趣。甚至當我們有幾次完不成“打卡”時還會陷入自責之中。

  3、用積極反饋來應對焦慮。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不要讓它一直埋在自己潛意識里,而要360度刨根問底式的去尋找焦慮的點,以及可以影響焦慮的因素,當我們一點點解決掉這些因素時,我們也會一點點收獲正向反饋,當這些正向反饋足夠多時,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早已不再焦慮了。

  4、“從現在開始”。當我們想要發生改變,想要有所行動時,不妨用這句話提醒自己,不要糾結什么現在開始是不是太晚了之類的,因為現在不開始,你會把現在開始也錯過,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你還是老樣子。任何我們學到的動西如果沒有行動上的改變都等于零,讀了一波雞湯感觸滿滿,發個朋友圈配上自己見解。好像自己收獲了很多,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突然發現自己生活還是沒有任何轉變。于是開始感慨,“讀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所以任何改變最后都要落實到行動!

  “輸出”是提高學習力的一個好方法,它標識著你正在把這一塊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我覺得《認知覺醒》這本書很適合那些想要改變卻總是堅持不下來或者找不到好方法的人。另外書中還提到關于反思和冥想的一些話題,推薦感興趣的朋友閱讀一下。

覺醒讀后感4

  當我看著自己書架上成排的書時,再看我手中的這本《認知覺醒》,心中無限感慨,書不在多一本足矣。

  我把和《認知覺醒》的相遇當成是自己的一次緣分,在此時此刻遇到它遇到作者,對我來說是種拯救。他拯救了一個內心渴望成長、提高自己卻陷入知識的汪洋之中不堪重負,那個小臉蠟黃奔波各個課場的我。

  上進本沒有錯,但我錯在沒有方向和方法。而《認知覺醒》此時來到我的生命中,你說這不是緣分又是什么呢?

  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觸動學習法,無論是看書還是學習還是反思,都要從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出發,然后去行動,最后去改變自己,讓改變當下發生。

  當我看書的時候,從最觸動自己的點開始,一本書我不需要全部讀完,我過去為什么焦慮?因為自己拿到一本書就想從頭讀到尾,書里的點太多,自己很想全記住,但是又做不到,因此我很焦慮。

  看完整本書后,我坐下來開始思考我自己,我為什么要看書?我看書的目的是什么?沒錯,我想提高自己的認知,我想讓自己變的更強大,但是此時此刻的我有那個能力將所有的點吸收并做到嗎?當然不能,我此時的水平是固定的,我沒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將它們看到并附身上體。世間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是循序漸進的,人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凡事要慢慢來。

  同時,不是所有的點也適合自己,而往往是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當下,凡是能想起的就是緣分,那就從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開始吧。

  當我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對一本書的要求不再是追求記住整本書的內容,而是找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這樣是不是就減少了很多量,自然焦慮感也會減少,壓力也會減少,也不用再像過去那樣自我責備,為什么我讀了這么道理我的生活依然如舊?

  讀書關鍵的不是做思維導圖也不是搭建知識樹,而是從自己最觸動的那個點,讓自己行動起來,最后讓自己改變起來。

  同理我在聽課時也會這么思考,有時一節課有1—2個小時,有的更長有的稍短,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將課中的點全記住,我只取最感動自己的那一個點就好,然后在生活中去實踐并讓自己的生活發生改變。

  再說反思日記,每天的日子似流水,我也要將觸動自己的那一個點用反思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記錄觸動自己產生情緒的背后事情發生的過程,思考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為什么自己會激動、高興、悲傷、情緒沖動等各種情緒,找出來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改進措施或者總結出來一個可以為自己用的知識點。

  找到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觸動自己的那個點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點,再結合在舒適圈邊緣練習,讓自己在這一個點上持續行動,最后讓自己發生改變,從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最后實現自己的認知覺醒。

  帶著這樣的認知,我已經開始上路,我開始用觸動法看書,比如本書,我找到最觸動自己的點然后自己開始用起來,我用書中的“工”型清單法開始給自己一天的工作學習做計劃,我開始用自己的語言將自己讀書內容寫出來,比如本篇。我開始記錄自己的反思日記,有一天有位朋友在群中贊美我,然后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并深挖自己的情緒變化的原因,并想出解決方案。

  我曾經遇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退縮,當我想起書中的情緒腦和本能腦,我就笑了,我要理解它們,它們是為了保護我,我不是責備它們而是調用自己的理智腦和它們一起對話,不確定的事情未必是壞事,為什么不去試試,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在等著我呢,去嘗試下。

  我們不要被事情限定,不要為了做事而做事,為什么不換個角度想呢?我不是為別人做事,而是為自己做事。我不是在為老板辛苦工作而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而工作,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和作者聊天,我不是看書架而是看看我書架上都有那些朋友。我不是在做這件事而是在游戲,在做自己可以掌控的游戲。

  這是我今年遇到的最好的一本書沒有之一,在此感謝作者為我們分享他的心路歷程和追求認知的經驗。作者寫的很用心,通過字里行間能感受一股“真”氣,這種真實足矣感動所有看過本書的人,書中沒有太多的說教,像面對面跟一位兄長在推心置腹的聊天,也像在聽一位恩師諄諄教導。所有的遇見皆是緣分,所有的相遇皆機緣,也感謝人民郵電出版社為我們出版了這么接地氣的一本書,希望它能拯救更多像我這樣的人,這也是造福于人類。

  我把我的觸動點分享出來,你的觸動點會是什么呢?請你來認真看看《認知覺醒》,它值得你一讀再讀。

覺醒讀后感5

  文中最重要的道理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即如果不經覺醒,那么你童年時在父母那里受到的傷害會進入你的潛意識,讓你失去真實的自我,而后,當你有了孩子,這些傷害又會在你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再現。因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為不幸觸到了你的痛點,你就會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緒去傷害孩子,而實際上讓你受傷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潛藏的傷痛。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癥會讓你大發雷霆,那么你最好審視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癥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識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個你不敢面對的自己,如此,你就應該知道,孩子的拖延癥是需要糾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糾正即可,而不用對著孩子發怒————當然,你還要去糾正自己的拖延癥。你發怒只會讓孩子受傷,如果孩子成年后也未覺醒,那么這些傷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實際上,潛意識里的傷害不僅會傷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傷害了我們的情侶、配偶,然而,因為孩子的幼小和無助,他們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擺布,也更容易受傷。但換個思路想,如果對覺醒認識地夠及時,我們其實可以在孩子來臨之前,在與情侶、配偶的親密關系中就開始自我療傷,因為我們與伴侶來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們的傷痛點恰好不相同,能通過溝通互補療愈對方的傷口,那是再好不過的。然而有時情況并非如此,也許寶貝在你覺醒前已降臨人世,也許你和對方的傷痛點幾乎一致,也許你的配偶已經幫你治愈了一部分心結,然而更深的部分還隱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這時我們就需要借助孩子來為我們療傷,因為剛剛出世的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最原初,也最本真,借著這面最純真的鏡子,通過努力覺醒,我們也可以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通過孩子找到真實自己的具體做法有些類似于我們常說的“尊重孩子”,但實際并不一樣,“尊重孩子”是我們拿捏著家長的權威,有意識地去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自行發展;而書中“覺醒”是指在精神層面上完全讓孩子自由發展,家長只觀察和陪伴,卻不以權威去指導孩子什么。請不要誤解,這里說的自由發展指的`是精神層面,如果孩子的具體行為有偏差,那么父母必須及時糾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負別的孩子,比如偷東西,不按時睡覺等,那你必須立刻馬上拿出家長的權威,當即制止。而在面對愛好、專業、信仰及伴侶的選擇時,你應當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們會選擇最好的,不要讓他們丟失真實的自我,并通過觀察他們找回自己的真實,從而形成父母與子女之間覺醒、良性互動的長幼關系。

  實際上,在我看來,對于專業、信仰及伴侶的選擇是可以通過從小潛移默化的熏陶來慢慢引導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時候就告訴孩子每個專業大致是學什么的,對學習者有哪些要求,以后可以做什么,發展前途在哪兒,如果轉方向大致又可以轉向哪里,等等。而對于伴侶的選擇,他青春期的時候你們就可以多少觀察下周圍的親戚朋友,看他們的夫妻關系究竟是什么樣的,然后告訴孩子為什么他們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卻只能以分道揚鑣收場,有些人又是貌合神離,這樣孩子到了婚齡至少不會受騙。至于宗教,你當然也可以告訴他它們好的地方與不好的地方,然后讓他自己做選擇。

  “我們接納孩子的程度同接納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納孩子,就是接納自己。挑剔孩子,實則挑剔的也是我們自己。如何應對孩子的錯誤,事實上也是我們對自身錯誤的應對。

  正如作者例舉的,無論是對于我們“形象的、完美主義的、身份的、規范的、渴望控制的”種種的自負感,還是面對孩子“幼年期”、“可怕的兩歲”以及初中、高中的挑戰,父母的覺醒能夠使得孩子與父母的視線由對外在的關注與需索,走向內心的寧靜與強大。

  現實就是現實。無論好壞。世上不存在“好運”與“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為精神的進化提供條件”。

  “生活是用來體驗的,不是用來戰斗和逃避的。”

  當我們能夠超越“有所作為”的生活形態和教養方式,不在汲汲于茫然的忙碌中時,不執著于生活“應該怎樣”的時候,生活的真相就漸漸浮出水面,與孩子一同享受、感受當下的幸福就來了。

  而孩子,具備強大內心與精神動力的孩子,終將找到真正的自己。

  悟到此節,如作者所言,書中的后半部分的應對策略反而不重要了。大乘在前,小乘就任意擷取罷。

  父母覺醒的一刻,在每一個當下與孩子和諧相伴的寧靜從此開啟。

覺醒讀后感6

  我從這篇文章中了解到《父母的覺醒》這本書是針對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父母,全書都在講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是在喚醒父母建立一個觀念即:家庭教育不是針對孩子的教育,而是針對父母的教育。一提家庭教育,許多父母的誤區是:家長如何采取種種措施來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確,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是,父母們要覺醒——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古語說:“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

  我們的祖先早就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父母對孩子的說教,而是指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無形的影響。換言之,就是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樣,時時處處做好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專家講:“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把自己修煉成什么樣的人,孩子不聽你怎么說,而看你怎么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父母需要覺醒,不僅要活成孩子的榜樣,還要時時處處學會放手。讓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為的樣子。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愛孩子,對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代替,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造成了“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使孩子失去了自我,變成沒有手腳,沒有嘴巴,沒有自信,沒有能力,更沒有思想的活植物人。變得麻木不仁,甚至沒有人性。這時,父母反過來抱怨孩子,這個不會,那個不行,甚至口不擇言亂給孩子貼標簽,什么“笨蛋、廢物……”之類傷害孩子自尊的詞語一股腦往孩子身上貼,有的孩子默默承受著父母對他們的指責,抱怨;有的孩子就顯露出各種問題,變成問題孩子,令老師頭疼,家長痛苦。所以父母要覺醒,要學會放手,尤其在家庭里,要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一員,讓孩子學會承擔家務,在承擔家務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把孩子推到前邊,父母在后邊跟著,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及時鼓勵幫助孩子,而不是包辦代替。

  父母需要覺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需要父母的呵護和尊重,作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出來,孩子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因為有自尊心的孩子才有羞恥心,有了羞恥心才會有敬畏心,人有了敬畏心害怕他做壞事嗎?害怕他將來不能成為大人、君子嗎?因此,父母對孩子的言行,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而不是想打就打,想罵就罵,不顧孩子自身的感受,這樣的父母怎么可能培養出有良知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覺醒,不斷地學習修煉自己,提升自己的素養,用自己的改變來帶動孩子的`改變,用自己的心來喚醒孩子的心,用自己的靈魂來喚醒孩子的靈魂。

  父母需要覺醒,學會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優秀就是我的孩子,就很愛孩子,孩子有問題了,他就不是我的孩子了,父母就討厭他,嫌棄他。父母要明白,孩子選擇我們做他們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來喚醒我們的。父母們要明白,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只有父母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并改正過來,孩子才會改變。“我是一切的根源,愛是所有的結局”孩子的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愛來化解。如果孩子的問題沒能解決,說明父母沒有了解孩子,不是這個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沒有接受到父母的愛,缺愛的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世界上沒有標配的父母,也沒有標配的孩子,因此,父母要有一雙善于觀察和善于發現的眼睛,有一個智慧的大腦,及時發現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給到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想給的。

  父母需要覺醒,孩子來到父母身邊,需要父母的陪伴,使孩子有安全感。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父母陪伴孩子要像《牽著蝸牛去散步》一樣,以一顆悠閑地,寧靜的心來欣賞路邊美麗的風景,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不斷的鼓掌、贊美、欣賞、鼓勵……給孩子自信和動力,不斷地讓孩子豐富和強大自己的內心,慢慢地就變成了生活的強者。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還怕他不優秀嗎?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覺醒,身為父母我們沒有受過任何培訓,也沒有合格證,但是,我們要覺醒,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但給孩子創造豐富的的物質條件,更要通過不斷的修煉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孩子的精神領袖,做孩子一生的榜樣,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覺醒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類覺醒吧作文05-18

人類覺醒吧作文5篇06-10

認知覺醒讀書筆記11-09

一覺醒來的心情說說01-17

覺醒年代讀后感范文10-25

人類覺醒吧作文(合集5篇)12-02

一覺醒來的心情說說 3篇01-17

睡一覺醒來睡不著的的說說05-17

發表睡一覺醒來睡不著的的說說11-2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亚洲一级在线播放在线观看 | 午夜热门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va播放同性 | 日韩中文字幕美少妇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