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有感1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創造出了無數輝煌的文明成就。
大學課余,帶著對中華文明濃厚的興趣,我接觸到了孫皓暉先生寫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這部小說描述了秦興亡生滅的過程,講述了戰國時代秦國經變法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一統天下,最后走向滅亡的歷史。全篇共分為六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其中《黑色裂變》主要講述戰國時期,秦孝公即位后,面對諸侯國強大的實力,深感國力孱弱而決心變法圖強,隨即重任商鞅,實行“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通過這套改革,極大地推動了秦國社會經濟的進步,壯大了國力,為秦國東出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讀完《黑色裂變》,我心情激蕩不已,仿佛眼前又出現一批批士農工商,大聲呼喊著“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前赴后繼投身到家國戰爭之中,投身到國家發展之中。特別是文中講述到秦孝公即位時,國力衰弱,一度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恐再不有所改變將面臨國破家亡。“諸侯卑秦,丑莫大焉”,中原強大的諸侯國會盟時,都不通知秦國參與,把秦國當成粗鄙蠻夷之地。面對周圍強大的諸侯國,秦孝公痛定思痛,努力為國家富足強大謀求出路,親自撰寫了《招賢令》,痛說國恥,謀求霸業,真心求賢。這一舉措,為秦國招來了法家名士商鞅,而后緊緊抓住機會,重用商鞅,實行變法,順應社會發展趨勢,開啟了秦國崛起之路。可謂明君遇賢臣,則國運興。
《周易·系辭下》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秦孝公面對困境不氣餒而全力思變求突破。這一思想深深影響著我,每當我身處困境之時,工作學習停滯不前之時,不安于現狀之時,我都會不自覺地想起這一句話,便收拾心緒,靜下心來開始思考,想辦法改變現狀,并嘗試各種方式方法,努力朝著目標奮勇前進。這充分說明:保持一顆進取拼搏之心,并擁有廣闊胸襟,虛心求教學習,一樣可以實現逆襲成功!
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有感2
記得有人提出過一個疑問: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了,最后一統天下的還會是大秦嗎?我認為還是會的,因為虎狼秦師之所以能東出函谷關平定天下,靠的不僅僅是賢君良臣名將,更靠他高效的政體與靈活的社會階層,而這一切的締造者,正是商鞅,強秦之“強”正源自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從孝公始,到秦始皇嬴政,秦國經歷了七代君主,前后約130年,但商鞅定下的一些律令從未改變,不管是后來的呂不韋,還是中期的范雎,還是張儀,都未嘗試修改,后來的《秦律》也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的,可以說沒有秦始皇,秦國還是會統一天下,而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就不一定能問鼎中原了。
本人不太懂政治,只愛看些歷史小說,前段時間讀了孫浩輝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國:黑色裂變》,雖然小說不同于史實,但還是比較真實得還原了商鞅變法這一時期的秦國政治生態,波詭云譎的邦國外交,勾心斗角的既得利益者,堅韌不拔的名士,讓人身臨其境,似乎卷入了兩千多年前的這場風云之中。
作者把書名定為黑色裂變,我卻覺得稱其紅色裂變更合適,因為該變法雖然包含著政治,軍事,商業,農業很多方面內容,但其中最重要也是爭議最大的內容是“輕罪重刑,刑多賞少,一人犯法,連坐治罪”,對百姓來說,是殘酷甚至殘暴的,是以流血為代價的。商鞅認為,以德治國并無益處,反而會使國民懶惰,使國家貧困,秦風本就剽悍,好勇斗狠,如同馴化暴躁的野馬,必須用霹靂手段方見成效,另外,商鞅推崇法家,罷黜儒術,在實施高壓政策的同時并沒有施教于民,崇尚暴力,未行教化,個人認為有愚民之嫌,這是歷史的局限性,再先進的改革都未脫離封建禮制的束縛。
雖然百姓所受的壓迫與剝削加重了,但商鞅變法卻使秦國真正強國強兵了。“秦起于夷狄”,秦部落一直以來被視為異族,偏居一隅,積貧積弱,完全不被晉、齊、燕等國放在眼里,直到西周故都鎬京被圍,出師勤王有功才被正兒八經冊封為諸侯國,可是東周幾百年來仍未甩掉“窮國”的帽子,所謂弱國無外交,最直接的體現便是丟城失地,連函谷關都一度失手落入死對頭魏國的手里,要不是關中平原易守難攻,國早已不國,多少代老秦人嘔心瀝血,奈何強國無法,強軍無法,找不到康莊大道,何時能一吐胸中惡氣?商鞅做到了,他廢除井田制,實現土地私有化;推進郡縣制,廢除分封制;統一度量衡,大力發展商業;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固化的社會階級,貧民子弟軍功顯赫也能封爵,也能當將軍,這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才使秦軍有了“虎狼之師”的稱號。總而言之,商鞅變法不僅在短期內全方位地提升了秦國的`國力,更是為秦國的興邦富國繪制了藍圖,指明了道路,堪稱百年大計。
從古至今,變法伴隨的都是既得利益者的傾軋和打擊,遠有吳起變法,近有戊戌變法,誰人能得善終?商鞅施行的新法無一不在損害貴族階級利益,搶他們的田,搶他們的隸農,搶他們的爵位,他們就會想著要你的命,我一直有個疑問,商鞅在治罪太子,割掉秦孝公弟弟鼻子的時候有沒有猶豫過,我覺得肯定會有,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不如此做,怎么打壓保守派的囂張氣焰,變法還怎么推行,這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今人誰還擁有,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氣節吧,所以商鞅的結局似乎早已注定,在讀到他被車裂的時候,我沒有感傷,我覺得臨刑前的他應該也不會感到后悔和憤怒,自己一生功業已遂,何憾之有,借用王陽明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秦惠文王雖然下令車裂了商鞅,卻對他的變法推崇備至,不僅沒有廢止,反而發揚光大,《商君書》也成為傳世名篇,為代代人所稱頌。據說,著名的奴隸起義領導者斯巴達克斯死前,他的朋友對他說,“終有一天,羅馬會消亡,而你的名字,斯巴達克斯,永遠代表著自由”,如果我能玩一次穿越,見到商君,我會對他說:“你的名字,代表改革”。
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有感3
利用暑假的時間,讀完了在學校沒讀完的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1》,這部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便是"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那是一個國家齊心協力對抗外敵的決心。一個國家,有這樣多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民,何愁不會強大。
這本小說的主人公是歷史上有名的刻薄寡恩的酷吏---法家名士商鞅,至少在讀這本小說之前,我這個對歷史了解甚少的純正理科生是這么認為的,讀完了小說才知道,他的刻薄寡恩,是為了強大當時的秦國,是為實現他的抱負,建立一個真正的法律凌駕于任何東西之上的法家世界。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落后教條,他"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他清楚的了解到當時的秦國只有靠法家的力量才可以強大,才可以在各國諸侯中爭奪一席之地,所以他變法,為知己,為理想,為國家,殫精竭慮,耗盡心血,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維護變法,這也是他最讓人欽佩的地方,就像是現在日本熱血動漫中的主人公一樣,為知己死,為理想亡,他毫無遺憾。
在小說中,商君和孝公,是明君強臣,商君一心變法,強大秦國,坦坦蕩蕩,對于世族權貴從暗處放出的暗箭警覺性地下,幸而,有孝公這樣睿智的.主上,他善于心計,完全相信商君,負責與世族權貴斡旋,幫他抵擋下一切對變法可能有的障礙,使得變法可以順利推廣實行。事實證明商君是正確的,在變法20余年后,秦國不再弱小,秦國開始強大,以前的老弱殘兵轉變為新銳戰士,雖然最后變法未取得成功,但不可否認它讓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在當時的時局下存活的下來,同時也為之后的強秦爭霸做了墊腳石。
在小說的最后,商君赴死,走上邢臺時,一面是恨他入骨的黑衣世族權貴,一面是前來送行一身縞素的秦國國民。商君至始至終都是坦坦蕩蕩,從容不迫,早在贏駟去牢獄中看他時,他便知道結果,但是他早已把死亡置之度外,他只希望變法能繼續執行下去,他可以為了嬴渠梁這個知己死,同樣,他也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
看完這本小說,會哭,哭在孝公斷指刻在石碑上刻下"勿忘國恥"時;哭在韓國申不害變法失敗自刎而死時,哭在商鞅為變法慷慨赴死時,哭在百姓為商鞅和白雪落下衣冠冢時。
看完這本小說,會恨,恨在商君的不知變通,就這樣直直落入世族圈套時;恨在公子虔的睚眥必報,由支持商鞅變成攻擊商鞅時,恨在甘龍的老謀深算,恨在世族權貴的腐朽糜爛。
看完這本書會有這樣多的感情,不得不承認作者的強大,書中的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光彩奪目,嬴渠梁的睿智明禮,商鞅的執著嚴謹,白雪的癡情大義,熒玉的明理善良,甘龍的陰險狡猾,贏虔的固執忍辱都躍然于紙上。
雖然因為是小說的關系,書中的人物難免有虛構,但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除了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更多的是一場心靈上的震撼,震撼于孝公和商君似君臣,似知己的情誼,震撼與商君和白雪純潔無染的愛情,震撼于熒玉的無私,震撼于商君寧死也要實現理想的精神。
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有感4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百家爭鳴。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等等,百家爭鳴,達到了中國文化顛峰,奠定了當今的文化基礎。
周而復始,到了今天我們可以從國家的法制、稅賦、田地、官制、文化等,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統一度量衡這些因素中看到秦國的影子。這也是一種推翻與重塑?使之不斷完善,以適應現在的社會結構。
從逢澤會盟六國謀秦,到秦國經歷變法而變得強大。
一、依勢而生,大勢所趨。
當時秦國必須要變,一邊是戎狄,一邊是強大的魏國,楚國是虎視眈眈,只有謀求變,才可以站得一席之地,不知是否可以稱知為地利,因為凡事都有兩面。而這個變,就是變法圖強,如衛鞅所說各國變法不徹底,不管是李悝還是吳起,一是不敢碰觸舊貴族的利益,沒有全面變法,不夠深徹;二是法令不穩,變法的成功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堅守方能成功。正如是一篇文章中所說的在坍塌的地方踢上一腳,就改變了世界的格局。以我的淺薄之見,衛鞅也是如此之人,而他的變法之所以可以順利進行,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秦孝公的鼎力之持,為他排除所有的障礙,即使贏虔和贏駟受到處罰時也是教公力排眾議,堅持將變法進行到底,此乃人和。而當時的秦國,因為連年爭戰,民不聊生,唯有變一條路,去摧毀原來的結構,來重構一種新的社會結構。衛鞅適時出現,擔任起了這個角色。在這里本想闡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共同推進了秦國變法的產生,不知道是否有些牽強。此時也意識到文字是具有穿透力的,那些可以把自己思想與感知表達出來的的,令人佩服。
二、“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這是一種文化精神,也是一種團隊合作的意識。秦國人之所以生存下來,就是因為這種精神,堅韌,勇望無前精神的存在。不管是在國仇家難時表現的淋漓盡致,而這樣的文化結構,更有利于構建于一種有利于社會前行的新秩序。
三、變法具有穩定的基石,可以持續。
贏駟即使想除去衛鞅,但他對變法的擁護沒有變。而對于政治權術來說,雖然我不懂,但也看得出來,他需要有所見樹,利用貴族搬倒衛鞅,又利用民憤與衛鞅之死來搬倒世族,以達到堅持變法之路。
不懂歷史,不敢加以妄論。但作者歷經將近20年的著作讓人不能釋手,讓歷史也變得有趣起來。
在引言中,著重強調了秦國當時的政治文明—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對接下各朝代的封建統制奠定了基礎;超越禮治與人治,實現了全面的法治社會;經濟文明方面實現了全面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而今的我們似乎還沒有實現;建立了沒有奴隸制而以平民為主的新興的生產方式,這樣看來比集體主義大鍋飯更勝一籌了。與當時西方國家相比,秦國也是走在前端的。
自五商時代到夏商周三代上古王朝,中國前三千年的腳步就是不斷從分治走向融合統一的過程。而秦國的統一文明,是順應中華民話的歷史趨勢。秦文明,是建立在春秋戰國五百余年大變革與思想大爆炸上,“大爭之世”的社會思想,璀璨的思想光芒照亮了“天下向一”的歷史道路。歷史的'每一步沒有白走,值得今日的我們去反思—覺醒—覺悟—學習。
正如作者所說,我們的歷史精神的根基,在春秋、戰國、秦帝國這三大時代。
那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時代。用歷史主義的話說,那是一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興亡,從而在總體上大轉型的時代。其實這些確實是書中的話,但是這些話,讓我有了新的感悟,所以就是再COPY一遍也不為過。
原生文明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匯成澎湃江河的歷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華、成熟的樞紐期。(這也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吧)這個時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個人的生命基因,將永遠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或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這便是原生文明。各個民族對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從來都是各個民族在各個時代發揮創造力的精神資源寶庫。
對這段深為贊同,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原生文明,原生家庭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深刻的反思,看清利弊,學會總結,這也是現在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目的之一。這也算是拿著孫先生這么深刻的主題把我自己的小主題加進去,莫見笑。在黑色裂變中,不管是圍魏救趙,還是馬陵之戰,孫臏的神經妙算,對龐涓的性格與心理洞察如明鏡般,其實這也是龐涓把人性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那個冷兵器時代,步兵與騎兵混合作戰,箭弩滾石齊上陣的時代,地形地勢顯得尤為重要,但謀略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借用今天那位兄臺的話,圍魏救趙這場戰爭,是將戰爭的空間拓展到動態之中,智慧與謀略占據主導地位,似在空中俯瞰戰場,每一個角落細節都不曾遺漏,就是在今日也仍有深遠的意義。
在馬陵戰役中,孫臏可以把戰場的地形地勢的每一個細節考慮進去,以各種假象誘使龐涓中計,而所兵不厭詐在此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終生去學習,而歷史值得我們終生去借鑒。
上有孫臏龐涓,下有蘇秦張儀,為什么鬼谷子的弟子總是處于對立面?因為他的徒弟來自不同階層。
不管是孔子的儒家,還是墨子的墨家,而以商靹為代表的法家,老子的道家,百家齊放,各有千秋,在歷史的長河中滄海一粟,但卻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寶藏。
扯的有些遠,言歸正傳,繼續開始讀國命縱橫,且看秦惠文王如何啟用新人堅持變法,當然也希望自我反思覺悟中體會歷史與古人的智慧。
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有感5
偶然的機會,添加了界首青年微信公眾號;隨意的點擊,進入了界首讀書會,嘗試的心理,參加了“你讀書我買單”活動。其實本來也就只是隨意一試,畢竟百度閱讀里的《大秦帝國》讓我讀了兩個月才讀完,500萬字的暢銷長篇著作肯定價值不菲,也沒報很大希望能真正的擁有這套圖書。當電話打來讓我去領書的時候,我真的感覺到了自己內心的狂喜,真切的`感受到了界首市政府對廣大青年的鼓勵和關愛。
在看《大秦帝國》之前,我真的是一個歷史小白,初高中歷史都是云里霧里就過去了,卻發現根本沒記下什么知識。也真心的慚愧,中國的上下五千年歷史我能說出來的寥寥無幾......雖然《大秦帝國》只是一個小說,但作者孫皓暉在盡量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給我們近乎完美的展現了戰國時代的大格局,在那個所謂“禮崩樂壞”的亂世之秋,趙、魏、韓、齊、燕、楚、秦(第一次能完整的記下七大戰國國名)七大戰國各具特色,紛爭不斷。細想想,當今世界何其相似也......
小說的內容我無法辨別真偽,但秦朝的崛起確實和商鞅的依法治國密不可分。古往今來,人才永遠是第一生產力。正是秦孝公的求賢令使大秦帝國走上了綜合國力迅速發展的快車道,術業有專攻,只有真正重視人才的國家才能快速健康發展。
有人說這部小說有很強烈的主角光環,我贊同這個看法,但同時也覺得很有必要。畢竟,這部小說面對的是普通大眾,如果沒有主角,讀者便很有可能像看著歷史書那樣枯燥乏味,如果主角沒有光環,又如何能加深我們的印象呢......
人物只是細節,個人感覺這部書更大的意義在于生動的展現了中國歷史,促使我們積極主動的去了解中國歷史,去認識中國文明的偉大成就,以史為鑒,砥礪前行。
【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有感】相關文章: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01-06
《大秦帝國》讀后感01-22
大秦帝國讀后感02-26
《大秦帝國》讀后感13篇02-24
《大秦帝國》讀后感4篇04-24
《大秦帝國》讀后感(共2篇)09-05
讀那個黑色的下午有感04-11
讀《那個黑色的下午》有感04-18
讀《那個黑色的下午》有感12篇01-10
讀《那個黑色的下午》有感15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