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巨流河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巨流河》中的兩代人,是惆悵的。惆悵,與其說是個人和感懷,不如說是那個時代的總體情緒投射。家國世變,政權崩離,英靈殉國,文化浩劫,刻骨銘心的傷痛過后,只剩揮之不去的惆悵。
一代人如齊世英先生一樣,一生沒有個人恩怨,只有不共戴天的國仇——多少人年幼時看到自己父親的頭顱被掛在城門上。年少時的英志與才華隨著四起的戰火被一點一點消磨下去,壯懷與理念全部烙入了骨血,終而流血至死。這一代人的惆悵,來源于眼睜睜地看著故土被侵略者的鐵蹄踏得面目全非,又少有人能看著支離破碎的山河恢復原樣。
另一代人,如齊邦媛先生,于紛飛的戰火中長大,經歷過種種動蕩,最終漂洋過海,渡到了海峽的另一端。從漂泊到落地生根,由大陸到臺灣,扎根重生。但無論何時何地,家國喪亂的影子總是揮之不去。如齊邦媛先生自述:“童年起耳聞、目見、身歷種種歷史上的悲壯場景,許多畫面烙印心中,后半世所有平靜歲月的經驗,都無法將它們自心中抹去。”
《巨流河》,也是一本惆悵的書。書中曾寫到:“爸爸給我買的是來回雙程票,但我竟將埋骨臺灣。”
自六歲離開家鄉,之后的十七年輾轉各地,在偶然的機會下赴臺灣,未料就此定居超過六十年。此后的幾十年,再也不能回歸,只有站在啞口海邊,悵望千秋一灑淚。像一艘回不了家的船,在海浪間望著回不去的土地。從東北到臺灣,從六年到六十年,一個是魂牽夢縈的原籍,一個是安身立命的所在,這兩個地方所產生的微妙的歷史互動,和所蘊含的巨大歷史憂傷,即是全書惆悵的核心。
然而,單純的惆悵是不能長久存留的。只有以平靜作結的惆悵,才為永恒。齊世英、張大飛、朱光潛、錢穆,這四位對齊邦媛先生影響最深的人,各有各的惆悵,也各有各的平靜。于亂世之中保持自己的尊嚴與人格。雖同“榮華富貴”沾不上邊,卻一個個活得清白、高貴,近乎神格。
就像,深感一生應盡之事已盡的齊世英先生,最終回歸了平靜,坐在床旁藤椅上溘然長逝。就像,意識到死亡終為自己的宿命的張大飛,平靜落筆自己的訣別信,而后赴死。“如同一朵曇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綻放,迅速闔上,落地。那般燦爛潔凈,那般無以言說的高貴。”就像,獨坐在青石板上的朱光潛先生,平靜地凝望著來來往往的人,在即將熄滅生命之火的歲月里,將一代宗師無言的暗示吹進晚輩們的心中。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就像,帶著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的錢穆先生,于自己的紅葉階段,幾經風雨,終而平靜地落下。那歷史的傷痕,家庭遷徙,風雨臺灣,汪洋閎肆又深情綿密,氣勢磅礴又淡如平靜。
那血淚苦難的二十世紀,終而“一切歸于永恒的平靜。”惆悵與平靜的交織照亮歷史,縱使“浪淘盡”,也不廢江河萬古流。江河不廢,萬古巨流。
【巨流河讀后感】相關文章:
故鄉的河02-17
家鄉的河03-03
家鄉的河作文12-24
那條河作文04-08
故鄉的河作文06-04
漣水河作文11-13
童年河讀后感01-18
《童年河》讀后感04-15
《呼蘭河》讀后感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