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后感1
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背了《論語》。我們每天背一兩個小段,邊背邊對照平常的行為舉止,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對的。《論語》象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每天給我們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給了我很多啟迪。
在《論語》這部書里,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這段。它是這樣寫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彼囊馑际牵壕佑龅骄欧N情況要思考:看的'時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思考是否聽明白了,臉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想到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思考怎樣向別人請教;發怒時,要思考會有什么后患;看見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弊x到這句,我不覺有點臉紅。平時我和爸爸媽媽交流討論的時候,態度很差,經常說著說著就不耐煩起來,象一頭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顧媽媽的感受。以后,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對爸爸媽媽態度都要好一點,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學習中,我也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我有時候做事不認真,學習應付了事。美國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飛船失事,不是因為什么重大技術失誤,只是因為有幾個螺絲沒有擰緊。有時候我做數學題錯了,不是因為不會做,只是因為草稿太潦草,數位沒對齊,算錯了。今后,不管什么事,我都要一絲不茍。
以后,我還要經常溫習《論語》,按里面傳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別人友好相處。
《論語》讀后感2
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第一句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要“學”與“習”統一起來。第二句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以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三句講的是做人態度。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認為這是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和修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里強調做人要從自身出發,注重內心的品德修養。我們要學會自我反省,在反省中不斷完善自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只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走向完美。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在與人交往時,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知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這句話是孔子所傳授給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我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系心靈的橋梁。理解是相互的,你不需要太關注別人會不會理解你,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你理解別人,還怕別人不理解你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學思結合,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同樣的,學習他人的經驗,沒有自己的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味的冥思苦想,沒有借鑒已有的思想成果浪費時間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得好,論語中有很多的語句至今都值得我們去學習。《論語》的價值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其讀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經學傳統雖然在后來發生過某種程度的斷裂,但《論語》的價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作者:凌遠鳳
《論語》讀后感3
印象中孔子的《論語》應該是很難看懂的,上學的時候對于文言文是非?咕艿,但是今天通過于丹老師的解說,對于孔圣人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于丹《論語》感悟讀后感。對于孝道的感悟比較深,發現自己原來做的很不夠,我一直以為給予父母物質的滿足就可以了,從來就沒有真正的了解父母喜歡什么,對于不同的事件都有什么樣的看法,現在的思想是什么樣的,往往把父母當作出氣筒,父母家當做幼兒園、食堂、賓館,對于父母來說我更多的`是在索取,而沒有付出。
我警覺到了我的冷漠、自私、麻木、自以為是,在生活中,在事業里,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關于智慧呢,就是在你抓了一手壞牌的時候,你以什么樣的心態來看,你是自暴自棄呢?還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呢?我覺得把壞牌打贏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你連想贏的心都沒有了,給了你方法你能信嗎?平凡的人不是生來就有智慧的,那樣的人太少了,連孔子這么博學只是學而知之的人,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學習呢?但是要想真正能達到大智慧也不是簡單的事,一定要注意的是四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凡事要站在中立的角度來看,要不然的話有可能智慧沒學到反而成了自以為是嘍,呵呵我對于誠信的理解是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在當今社會人心越來越浮躁,為了自己的利益越來越多的欺騙,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越來越多的理由和借口,不敢真正的面對自己,只好用更多的謊言來證明自己觀點是正確的,孰不知這樣做最后傷害的是自己啊,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還要誠信嗎?
還是要的,因為我們每天面對是自己而不是別人,難道我們對自己都不要誠信了嗎?說到忠恕仁愛,慚愧的我啊,什么時候真正能做到心里想的和實際做的一致呢,兩千年前的孔子通過時空向現代所謂的文明發起了挑戰,我們一直以來假裝不知道的是什么呢?姚帥
《論語》讀后感4
《論語》是我國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詮釋,在古代,人們把《論語》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里面有許多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典語句,使我讀了之后,感觸頗多,其中有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淺。
這是孔老夫子給他一位學生所說的話,意思就是;“我教給你的這些知識,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實事求是,這就是智慧!”再進一步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長到老,學到老,不懂就問。是啊,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不懂裝懂的話,那么,我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是對與錯。即使你身居高位,學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對一個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錯誤的見解而不去請教糾正,那么你最后還是個無知可憐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錯的,可礙于面子不去討教,每天生存在這個不懂裝懂的虛度里,所以他永遠是個弱智人。
生活中像這類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剛學的一個英語單詞忘了怎么發音,怕人笑話,為了面子也沒請教老師和同學,自己想當然拼了一個音?尚Φ氖钱斖瑢W來問我這個單詞怎么念時,我沒有說不會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詞的給他發了一個我獨創的發音,結果是考試我們考砸了,這就是不懂裝懂的后果,后來問了老師才更正過來。讀了《論語》這句話后才知道,不懂就問是智慧,不懂裝懂是愚昧。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曠達的心胸,謙虛的態度,找到自己學習中的樂趣和內心的安寧,經典的作品令我們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記。骸爸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經典語句,并徹底悟徹這句話的含義吧!它會叫你受益終生的哦!
《論語》讀后感5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鬃右恢被畹搅似呤䴕q,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安换既酥患褐疾恢艘!笨鬃影言捯呀浾f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
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后感6
《論語》是我二年級課外閱讀讀中選擇的第一本古典名著。這本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
《論語》中有許多人們都耳熟能詳的名言:“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讓我受益匪淺的當屬“學而不思則忙,思而不學則殆!币馑即蟾攀牵褐粚W習,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當初讀《論語》,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誦《論語》里的句子,至于是什么意思,完全沒有思考過。
到了六年級,對《論語》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節數學課上,楊老師給我們講了一道有難度的題。我認真地聽著,卻一直不明白這道題的道理。問了幾個學霸,他們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課后單獨找楊老師,楊老師又給我講了一遍,還是沒搞懂,因為上課鈴馬上要響了,這道題也被我暫時保存在我的移動硬盤——大腦里了。
回到家后,懶洋洋地趴在沙發上的我,還是對那題沒有靈感。眼睛的余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論語》上,隨手翻了起來。
書上了一句話吸引了我:學而不思則忙,思而不學則殆。我在想:自始至終我都沒認真地思考這個題,只是死板的糾結老師上課說的內容,當然理解不了。根據這句話,我拿起了紙和筆把題從頭到尾推上了幾遍,花了兩個時辰,終于推算出了和老師一樣的答案,我高興極了,畢竟這是我自己思考的結果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讓人明白,“學”與思“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兩者缺一不可。
《論語》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踐行了其中的一句話,你也可能會終生受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不單單是一個口號,我們要去實踐它!讓更多人們喜歡上它!
《論語》讀后感7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就要多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鬃邮侵袊寮覍W說的創始人,《論語》這本書主要是由他的弟子記錄了孔子的思想及言行而流傳于世的。在我五年級的時候,爸爸就要求我讀《論語》這本書了。
《論語》這本書,教給我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币馑季褪钦f有三種朋友有利于你,也有三種朋友不利于你。正直,誠實,見多識廣的朋友有利于你,拍馬屁,兩面派,夸夸其談的朋友不利于你。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交對我們有利的朋友,交了好朋友可以彌補我們的`缺點,做得不足的地方,可以有好朋友指正,同時朋友有困難,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這樣才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但交了損友,他不僅使你變得跟他一樣壞,甚至可以使你變得更壞。對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
學習,是我們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死讀書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不解,最終一無所獲。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既要勤于學習,又要善于思考,不死讀書,把書讀活。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一些知識后,再反復地溫習,總會有新的發現,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收獲,甚至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論語》這部書是道德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深入地了解這部書,學會放棄,學會寬容,學會舍得,學會立志,這也是孔子所要傳達的思想。學了這部書,我受益良多,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提高素質。
《論語》讀后感8
《論語》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墩撜Z》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2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論語》被一代代的人們誦讀、詮釋、感悟、借鑒…….
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論語》。遠離了電腦電視游戲,感受著《論語》的無窮智慧和思想哲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確,《論語》的字里行間,告訴了我們許多學習與做人的道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平?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平?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平?”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當然讀書至關重要,其中自然也有個重要問題就是人為什么要讀書,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什么理呢?首先要明白人倫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讀書修身,成為君子,這是讀書的終極目的!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彼拖褚幻婢娨粯訒r時刻刻提醒著我,見到比自己有能
力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對方的優點,以他(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強化修養,取長補短。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每人都面對不同的壓力,產生不盡的煩惱,因而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學校表現怎么樣?回家有沒有跟家人問好?老師教的內容,有沒有認真溫習?如果我們每天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每天都會不斷進步。
同學們,去讀讀《論語》吧,它是國學的經典,是智慧與思想的精華,它可以帶你去領略經典的美妙,它會讓你終身受益!
因為文字年代久遠的原因,我在初接觸這本書時,也覺得十分枯燥乏味,一個小學生怎會喜歡這種東西呢?但隨著逐漸的接觸,我發現那是一座多么豐富的寶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先賢的智慧,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進,給你啟迪,讓你拓寬思想的視野,感悟生活的真諦!
讓我們與經典有約,與圣賢為友,讀千古美文。
《論語》讀后感9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說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鐘,就連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為: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結實。
前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在別人眼里,他似乎沒有什么特長,但為什么會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而立于不敗之地呢?
因為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后走到地圖前,用手指著敵人應在什么地方出現,我軍現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說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后并沒有生氣,依舊在那里想著大事……開會時讓他發言,他一會說這兒,一會說那兒,云里霧里,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里糊涂,斯大林來回踱著步子慢條斯理地說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說了,還是讓我來說吧!”斯大林把戰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來,聰明的華西里夫斯基早在開會前的自言自語,就已經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覺地傳到了在屋子里來回踱步、吸煙、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里,他不怨恨別人對自己的不了解,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為華西列夫斯基對別人的指責不愿恨,才沒有使自己在政壇上樹敵過多,又得到了領袖的賞識,才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成就了他光輝的的一生!修養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遠擁有它,你的人生就會擁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論語》讀后感10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讀后感11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種獨特文化心理定勢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不可能延續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論語》,《論語》是一本中國傳世經典叢書,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宗教、藝術、醫藥、民俗等各個領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紹了源遠流長、內容宏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寶庫中之精華.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孔子說:“勤求學問但不用心思考,就會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卻不認真讀書,那還是疑難叢生得不到確實的知識的.”
對啊,學習要勤學好問,學問是要自己用心去學的,有了學問但沒有用心思考,就會迷惑,是沒有作用處的`,不能領貫通和有新的發現.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生聰明,但不愛學習,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后還不知道會玩出什么花樣.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學問,兩者必須兩相兼顧,只想不學終究一無所得,只學不想會糊里糊涂.像我們現在這么小就應該用功讀書,做什么事都從娃娃抓起,像我看書都是家長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學,但有時一有興趣的話,就會看看一兩眼.一個人只知道讀書,而不是用心去讀,那么只如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讀書必須用智慧來分辨書中所講的道理是否正確,要從書中找出一個自我.書讀多了,想深了,見廣了,便會離開書本,足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成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
這也使我懂得了,讀書就要用心讀,而不是讀了就過了,還要反復的讀幾遍,不懂的地方要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吸取里面的知識,相反,讀書不認真讀,那就不要讀,因為那都是惘然,所以從今天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一直到未來,都要有方法的去學習.
《論語》讀后感12
《論語·學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應該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友愛同學是每一個當代學生必須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進入到青春叛逆期。我們在慢慢長大的同時,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變老。如果沒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體貼父母,與父母就會產生隔閡,我自己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會找我“談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講的都是“廢話”,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煩不想聽。
學了這則《學而》后我開始反思自己對爸爸的態度,也常常思考:老爸為什么喝酒?為什么要喝完酒回來和我講“廢話”。漸漸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們成年人的無奈,其實是為了工作和這個家。之所以和我“談心”,是因為他平時不善于表達對我的愛,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卻覺得這是“廢話”,覺得老爸的“談心”讓我煩燥。那是我不理解父親,不懂父親深沉的'愛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盡孝道?看似很深奧的話題,其實都源于我們生活中的小事,我們應該以“孝弟”為標尺,回到家主動跟父母問聲好,掛電話之前跟父母說再見,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讓父母擔心……記得爸爸和我說過,一個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家人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在我看來,只有好好孝順父母,尊師重兄才是一家人快樂的根本。
《論語》讀后感13
《論語》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作品。雖然這本書已經寫了2500多年了,但它的許多思想對我們的言行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我感受最深的一段是:子游孝。兒子說:‘今天的孝者是能養的。至于犬馬,可以養,不敬,為什么不呢?意思是:孔子的學生游到孔子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孝道主要是為了養活父母。如果人們只養父母而不尊重他們,養狗馬和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孔子的回答非常深刻和有針對性,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孩子對父母的孝順并不滿意。想想當今社會,雖然我們身邊有很多孝敬父母的模范,但也有很多人做得不夠,至少不太重視,不太孝敬父母。有這種情況rénd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工作太忙,生活節奏快,只滿足于讓父母吃穿,通常很少花時間去看望父母,很少關心父母;另一類,許多80年代后出生的'獨生子女被父母和長輩寵壞,長大后缺乏孝順父母的意識,缺乏孝順父母的責任。
在我看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美德不應該丟失,而應該保持和加強。作為孩子,在關心父母物質生活的同時,更要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我們有時間陪父母更好,即使我們忙于工作,時間緊張,不能花時間去看望父母,但至少可以打電話給父母,即使只是一兩個關心,問候,或者在假期,父母生日送深深的祝福,可以讓父母感到滿意和溫暖。這也是孔子在論語中對孝道的要求。
《論語》這本書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關心和孝順父母,也讓我學會了如何對待學習和生活。這真是一本好書,也是我的好老師和朋友。
《論語》讀后感14
論語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語錄,講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或一些官員的對話,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明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的意思思是說:學完了再去復習,不讓人開心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快樂嗎?人不知我而我卻不生氣,不是君子嗎?看了這段話,我想到了明朝的劉大夏。
小時候的劉大夏十分聰明,對孫子兵法更是情有獨鐘。看了一遍又一遍,總是愛不釋手。他告訴別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學而時習之’的教誨,十分高興!眲⒋笙漠斏瞎俸,他的同窗來找他敘舊。劉大夏擺了一桌酒席,對同窗說:“唉,自我當官后,也只有遠方來的你讓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劉大夏在路上遇到一個醉漢,官兵大喝:"劉大人出巡,讓道讓道!”醉漢說:“什……什么劉……劉大人?”官兵說:“就是劉大夏劉大人!”醉漢說:“沒聽……聽說過……過這玩……意!眲⒋笙囊姞钫f:“算了算了,繞道走吧!卑凑湛追蜃拥脑捳f,劉大夏的這種行為就是君子所為。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我們一開始觀察人,正如孔子所說,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為人處事。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個人,聽了他說的話之后,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讀了《論語》之后,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多讀經典著作,才能令我們的思維更敏捷,視野更開闊,做事更合理,才能讓我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不斷自勉,少走彎路。才能讓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為規范。
《論語》讀后感15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關于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復人類社會的運轉,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的思考,那么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無法改變,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心的塵埃雜質,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讀經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3-19
[經典]論語讀后感08-19
【精選】論語讀后感08-16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讀后感[經典]09-17
《論語》讀后感02-27
論語讀后感12-11
論語讀后感06-23
論語的讀后感04-15
論語的讀后感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