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燃燈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燃燈者》讀后感1
看著封面,突然有一種心亮的感覺,既溫暖又輕松,那種感覺就像一個孤獨的人,走著走著忽然發現一個驛站,這里已經有許許多多的人,三三兩兩的拿著書在欣賞,臉上綻放著燦爛的光彩。我毅然抉擇——這里就是需要停留的地方,有這樣一群能相互啟迪的團隊,我的心愿跌落于此,堅守一名老師的神圣職責。
翻開封面,由朦朧的畫面自然過渡到清新溫情的燃燈者一頁,寓意著孩子的成長和成功是需要教育者的引領和付出。從陳立群校長的微信頭像(一張破爛木板房的照片)到他生病(也就是文章中說到的生死時速)時的逆向思維,冥冥之中反射出他愛自己,但更愛自己的教育事業。——但若能在有生之年為改善西部落后的教育做一點事,生命會更有價值。
陳校長對教育的高度認知和探索實踐,來源于一個有遠見和思想睿智的`家庭。上學期間,他雖然因為一些原因未能順利讀書,但對學習的渴望一直沒有間斷過,致使后來成為一名教師和校長后,那種內心對教育的目標和方向更加明確,為那些渴望讀書而沒得書讀的孩子們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為孩子們搭建一把成才的梯子,用知識讓他們從精神上站起來,活得有尊嚴。又從陳校長和孩子們的一張張合影照片中看到,他臉上自內而外透露出的笑容絕不是應付或勉強展現的,是一種幸福活力的呈現,又是一種包含愛的幸福的流露,更是一種對未來期許的盼望和寄托。這是一個只有情懷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呈現出來的吧。
在看到宏志班學生的故事時,我是眼含著淚,內心哽咽著看完一個故事又一個故事的。看故事的過程中,腦海里時不時的閃現出陳校長那慈愛的笑容,還有一雙傳遞教育及關愛的大手拉著一個個渴望讀書孩子小手的樣子。十幾年如一日,為孩子添衣增食,為孩子的未來做周全安排。正因為陳校長對教育的執著,以足夠大的信息量不斷敲打著每個孩子對未來的向往,以新的視野告訴每一個學生努力的方向,使得宏志班的孩子一個個越來越堅韌、奮進、拼搏、吃苦耐勞。這其中陳校長賦予學生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和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挑戰,點點滴滴都融化到孩子們的骨子里,他是名副其實的燃燈者,不為自我甘愿照亮他人的燃燈者。
心已靜,多年熱愛教育的心懷至今未改。教育追夢追教育,追尋燃燈者的情懷,堅定走向心亮的那方,以不同的方式點燃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正如書中所說,做一個靜默的智者,善于在細枝末節處發現問題,從問題上尋找根源,進而深挖出形成根源的土壤,思考和探索如何從源頭上改變土壤的成分。使教育更豐富化,讓教育生活更具多彩化。
《燃燈者》讀后感2
讀完陳立群老師的故事,我深刻感受到了時代楷模的教育初心,紀實文學《燃燈者》的主人公是從杭州跨越1400公里到貴州貧困地區支教的陳立群校長。作者在開頭寫道:“陳校長退休后,婉拒了多家學校的高薪聘請,在同是當老師的妻子陪伴下,不遠千里,來到貴州黔東南貧困地區,擔任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苗族孩子、教育基礎相當薄弱的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而他開出的唯一的條件是:分文不取。”
他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而在退休前,他是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的校長。名校校長為什么在退休后沒有選擇安穩地享受晚年之樂,為什么又拒絕民辦學校的`高薪聘請,遠赴千里之外的國家級貧困縣義務支教、分文不取?有人揣測他的動機:“不為利即為名。”在今日,好像追名逐利才正常,無私奉獻卻不正常了,師者仁心竟然并不被人相信。讀到這里,陳立群校長的形象無不令讀者為之動容。伴隨著作者細膩的描繪、動情的述說,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將陳立群的形象塑造得鮮活豐滿起來。
教育工作者陳立群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他深知扶貧首要靠教育。他時刻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著想,大到學校環境、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小到一個孩子的家庭困難和苦悶心理,他都會關注并一一解決。
作者追尋陳立群校長的腳步,通過講述這樣一位有情懷,有思考,有經驗的教育專家的感人事跡,深度挖掘人物背后的心路歷程,生動展現了不忘初心,始終用真心,帶真情辦教育,從而成為一名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領者。
在“尋找馬背上的女孩”一章里,作者為我們講述了五兄妹的動人故事。苗寨里一家邰姓五兄妹,父親去世,僅靠母親幾百元的收入維持生計。兄妹們上學住校,帶走了家中的棉被。家里僅剩下一床棉被,孩子們回家,加上母親全家六口人,一床棉被怎么蓋?二姐為了省錢買棉被,竟天天不吃晚飯。陳校長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自己掏錢給她買來飯票,對她說,今后她的飯票由校長負責,要求她一定要吃晚飯。接著,陳校長又自己掏錢買來三床厚被子給她家送去。不久,當陳校長看到另一個僅有17歲的女學生輟學嫁人,不禁陷入了沉思。他意識到,教育不單純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立志教育。“扶貧先扶志”,不僅扶學生的“志”,還要扶家長的“志”。
《燃燈者》一書不僅生動描繪了主人公陳立群,同時也描繪了支教地區中學生的生活、青春期的心理變化以及他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書中通過主要學生人物,如吉瑪、邰家二姐、少女藕、陳水珠、高堅強、陳玲玲、董永軍、朱華彬和張巧月等,抒寫了中學生之間的交往、心理以及青少年性格的發展變化,勾畫了具有青春期少男少女特質的一個個閃光的藝術形象。
《燃燈者》是一部勵志的文學作品,內容感人,時代感強,敘事翔實、流暢,一氣呵成,在表述陳校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上,入木三分。作者是用真情實感來創作,這種感情,流淌在字里行間,像一首打動人心的詩。
《燃燈者》讀后感3
教育如同火炬,燃燒的是中國薪火的傳承,生生不息的教育之火古往今來都是民族富強的根本。在經歷了百年屈辱后的中國,國家獨立,民族富強。采用了改革開放的制度,人才強國的戰略,使東方雄獅一躍而起。在教育的不斷進步中,出現了一個個為社會無私的奉獻者。
扎根苗鄉的教育者陳立群,作為一名老師,懷揣著對未來的期望,不慕名聲與利益來到了偏僻的大山教書,只因為他心中充滿了對民族富強的渴望,對發掘人才的向往。而作為一名支教,最快樂莫過于點亮大山里孩子的夢想,看著他們走出大山,在自己人生的舞臺上閃閃發光。這需要愛與責任,而這也是陳校長演繹的淋漓盡致地高尚情操。
在扎根苗鄉之前,他是城里重點中學的校長,在多年兢兢業業的培育人才后,毅然決然的決定與妻子一起不求回報的來到了貧困縣的學校教書,沒有人明白為什么,也總有人認為這是為了追求名聲,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可又有誰想過在支教的背后,他們曬得脫皮的手背,因沒有護手霜而干裂的雙手,厚重的老繭......人世間有那么多得到名聲和愛戴的方式,陳校長偏偏選擇了最苦最累的方式為這個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培育人才一定是他畢生的事業,點亮大山孩子心里的燈,才是作為無私教育家所燃燒的最耀眼的'火焰。
在來到大山教書后,他深知大山里的孩子渴望走出去,但思維有限,創造力有限,對未來對現實的想象有限。所以他將孩子的智力和精神成長放在第一位,關愛學生,融入學生,尊重學生,讓他們愛上課堂,愛上老師。所謂“課堂大于天”莫過于此,不僅是為了教育,更是為了生活的豐富與快樂。古有云:“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拒絕了百萬年薪的陳校長來到貧困縣,一干便是數年,這一切的成功都要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基礎之上。在剛到學校時,作為名師,并沒有在學生面前擺出架子,而是選擇融入其中,無論路途的遙遠與坎坷,陳校長依然冒著風雨去家訪,了解每個孩子的生活情況,對他們給予關愛和信任,這自然換來了孩子們的喜愛和尊重。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當陳校長知道一個患有尿毒癥的孩子準備輟學后,自掏腰包給了學生生活費,還給予心靈上的關懷,每次遇到還會詢問是否還有生活費。一個小小的故事,蘊含了太多太多精神與品質,而這應該是每一個社會教育者應該擁有的愛與責任。
陳立群校長僅僅是無私奉獻者的一個縮影與代表,中國還有數千名支教大學生和老師,放棄了優越的生活環境,選擇到生活艱苦的地方幫扶人民,教育學生。深知教育興國人才強國的他們,是傳承薪火的火炬手,他們高舉著耀眼的火炬,點亮了大山孩子心中的燭燈。這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時代楷模。應該尊敬的高尚品質。
若在多年后需要后生報效國家的重要事業,我殷切期盼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不求名利且義無反顧。
【《燃燈者》讀后感】相關文章:
舞者的作文10-26
《新參者》讀后感07-12
望山者山高,登山者山小作文02-15
《科學探索者》讀后感09-24
《麥田的守望者》讀后感09-03
勞動者作文04-18
領導者的素質04-01
追夢者作文04-03
守望者作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