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莫高窟》有感
讀《莫高窟》有感
更新時間:2023-12-22 08:20:23
  • 相關推薦
(精品)讀《莫高窟》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莫高窟》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莫高窟》有感1

  莫高窟以余老的游蹤做線索,表現了莫高窟獨特的文化。

  初讀一遍有些迷茫。怎么,莫高窟有這么復雜,那不就是飛天畫嗎?再讀一遍,才稍稍有些頭緒。首先,我無不被余老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所震撼,當然還有那獨特的見解。

  線條色彩這些都是莫高窟壁畫表現中華古老文化的方式。北魏是色澤厚沉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隋的統一讓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唐代則開始使色彩猛地一下渦旋卷涌,噴射出人世間能有的色彩。五代使線條更趨精細,到少了幾分炙熱與狂放。不斷改變,持續創造,這正是我國古代遺跡突出的特點。所以,莫高窟成了一種時間的蜿蜒。

  余老記到,有很多人去莫高窟游玩。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這就是莫高窟豐厚的景深。所以咱們稱中國的旅游景點還叫文化景點。去那個地方應該都能感受到它內在的文化,且是多元化的。如莫高窟,可以是單純的美術,放在歷史上它又是一種歷史的彰顯,還能是一種思想精神的凝聚。所以你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看它而有所感悟。岳陽樓大觀能激起你憂國憂民的思緒,茫茫大漠能讓你感到當年馬蹄噠噠的歷史滄桑。

  我也該想想了,我去過很多旅游景點,我是去干什么的呢?余老一探莫高窟,他就能有所收獲,看到了莫高窟所表現的'文化。他感受到了這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自己的人性神化,有了圣潔的沉淀與永久的向往,一次靈魂的洗禮,讓他對這美留下的思念與珍惜。

  而我,不過虛訪了一次精神圣殿,剛到門口就回去。當你走近它了,就不要再忙著拍照,抓住景點就拍,應學會伏在草木旁細細凝思,樓房檐下用心觀望。

讀《莫高窟》有感2

  今天學習了《莫高窟》一課后,我了解到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位于甘肅省的三危山和烏沙山之間。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其中的第194窟是一尊力士,這是屬于盛唐的作品。他滿身肌肉,很發達,后面有一把大刀;面部很肥,眼睛兇神惡煞;上身半裸。看起來栩栩如生,就像真人一樣。

  我想,這可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啊!那時沒有現代化的工具,只有用石頭、鐵鑿、錘子,認認真真的雕刻、打磨出來,如果是稍有不慎,可能雕塑就會毀掉。雕塑一尊雕像,需要堅定的信念、高超的技藝,還有一生辛勤的勞作及幾代人的努力。

  多少遠去的馬匹,落在塵封的路途,依稀聽見"噠噠"的馬蹄和嘶吼聲。

  多少醒著的'靈魂,在敦煌無盡的蒼穹,任由我想象,在圣地的石窟,我緊緊地攥住飛天的夢想。

  課文中的敦煌,不禁讓我在心底驚呼,這才是藝術,這才是生命。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而這種信號充滿了敦煌,這信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著它而保持平靜。

  這樣的敦煌,不朽于中華大地的敦煌,東方的藝術圣地,如此壯闊,如此莊嚴,如此神圣,如同我的祖國,如此的令我驕傲。

讀《莫高窟》有感3

  因為曾經讀過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特別喜歡他的散文,清新豪邁,不冗長繁瑣不矯情。所以,這次的作業內容我選擇了品讀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說莫高窟是一個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敵方,一個活了千年的生命.。他說它華美而矜持,富有而遠藏,說它執意要讓每一個朝圣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他說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一種狂歡,一種釋放。

  莫高窟給與我們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鮮艷色條,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聲。就像余秋雨先生說的“它似乎還要深得多,復雜得多,也神奇的多”。博大精深的佛教理義被寂寞舞者演繹得淋漓盡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訴說和傳遞;虔誠的信仰,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間爆發。經歷了這種儀式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儀式的潔凈與高超。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他在《.廢墟》中說過這樣的話:“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在他看來,廢墟就是過去的寫照,是現在和未來前進的基石。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一個經典的廢墟,它濃縮了中國太多的歷史,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它經過了多少代人的親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顯于塵世,頓時驚艷不斷,不止是游人,學者,不止是藝術家。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時而想象,時而述說,總之是入情入理。在這里,你會覺得廢墟不廢,它就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場,值得飛天后人的我們代代珍惜。

  他說的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過一次莫高窟。從敦煌到莫高窟車開了四個小時,這四個小時里,除了開始,其他時間的景色幾乎一模一樣。黃沙,黃土,一片黃色,偶爾會有幾棵胡楊幾株駱駝刺,太陽很高很大,天空萬里無云。

  我曾經想象過莫高窟的樣子,粗獷而神秘。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時候,才知道,其實我的想象遠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壯麗,那么渾厚。

  講解員說莫高窟并不是一個人,一個朝代造就的。他們把錢變成石窟中的一尊尊佛像,不論富有還是貧窮,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了自己的信仰,每一個朝代都是如此,然后,千佛洞便出現了.

  這種對于信仰的執著追求讓我深深的的感動著,也深深地敬佩著。

  一切為宗教信仰而來的人,雙眼晶亮;一切苦旅者的人,浩浩蕩蕩。

  敦煌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圣潔的沉淀,一種永久的向往。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它是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只要有機會,我便會投奔這種儀式,接受神明的洗禮和熏陶,潔凈充滿欲望的身體和靈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會時時抬頭,仰望前方——金光閃閃,千佛顯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種信仰,相信真誠永遠戰勝邪惡,智慧永遠擊敗愚昧,心中的上帝永遠在朝圣路上指引著我們,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讀《莫高窟》有感4

  夜讀《莫高窟》,如置身其境,鳴沙千里,危山不語,留枯樹黃葉,無邊風聲,皎月當空,怒灑白露,千年繁華,萬里敦煌,剩一窟影····

  繁華總是好的,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應有春風馬蹄,長安看花;應有閑庭信步,花弄云影;應有揚州十里,水溫人柔;應有春風迎棹,百花爭妍;應有奉旨填詞,金宵苦短;應有碧玉簪羅,西湖美景;應有宮墻紅酒,酥手楊柳;應有千金置酒,今朝可醉;應有桃符新換,爆竹初響···太多的應有,可到頭來,又要嘆門外樓頭,繁華競逐,悲恨相續,一夢方醒···

  細想人生,如夢。廿載之途,始于微步。襁褓之始,落于民戶,髻角猶發,自然快活,置于黃發,天性未縛。飛來橫禍,含淚度過,堅強猶且,求學若渴,步步至此,實為艱途,等閑視之,一笑且過。友朋幾人,時有唱和,人生如此,亦不為過。

  勸君莫貪繁華,此殊不值刻求,須記千年繁華如流水,只剩得人去樓空。惟兢兢業業,為己事,為國榮,小可齊家,大可治國。出門君子,磊落大方,身行于世,道德至,術業專,踏實奮進。如斯,自可由他花開花落,任他云卷云舒。更有幸,可呼友,紅泥小火爐;殊難得,攜佳麗,春江花月夜。

  至此,足矣,則待老之將至,可名至實歸,望江水東逝,無愧于心,亦無愧于世。日:且由他去。

  后記——夜讀《莫高窟》,有感,頓覺人生之短暫,實應有所追求,明是非,知取舍,張弛有度。謹記之,與諸君共勉。

讀《莫高窟》有感5

  讀了《莫高窟》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讀了《莫高窟》我好像身臨其境,親自摸到那精妙絕倫的彩塑,親眼看到那宏偉瑰麗的壁畫,親腳踩在那藏經洞的地板上······

  讀了《莫高窟》我又有點憤怒,憤怒那些那野蠻無理的侵略者,無情的掠奪毀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讀了《莫高窟》我不禁想起了《圓明園的毀滅》。圓明園在沒受到侵略者的毀害時是那么的美麗輝煌,充滿著歷史長河的氣息。可自從八國聯軍到圓明園后的日子,一切都變了。兇悍的侵略者把能帶走中國歷史的“寶貝”全掠走,不能帶走的便無情的毀滅。

  讀了《莫高窟》我就立志要好好學習,不再讓歷史的悲劇在上演,不再讓中國的歷史長流哭泣!

  讀完全文細細想想文章后的問題——莫高窟的存在價值?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是不能夠做出資深的回答的。也許,莫高窟是歷史、宗教、道德與美的結合吧!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也許這就是莫高窟存在的價值......

  “色流”在文章后的解釋中他就是一個很生動形象的.詞。然而,在本文作者的眼里“色流”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不同的朝代在莫高窟中的演繹。

  北魏時期的色流“青褐渾厚、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一般都高大威猛。古代多戰爭,在這般文化孕育之下的兒女作的畫自然多了一分強悍,少了一分溫柔。

  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后的色流卻跟北魏大不相同了。戰亂少了,天下有了一定的太平,文人、才子一一涌現,人們不在滿足于過去的粗布衣服,毫無生氣。于是“衣服和圖案都變的華麗”那這時的色流當然就是“開始暢快柔美”了。

  喜氣洋洋,天下百姓載笑載言;山間豪氣升天,文人才子賦詩連連。在這樣一個盛世,色流當然是“猛的一下渦旋卷涌”。

  唐代已成為過去,五代已經到來,他已沒有唐代的雄風,而是變得溫柔了。于是“精細”成了這個時代的色流。

  色流中少了鮮明的色彩,變得有點灰暗了。那一定是宋代了,國破家亡的滋味有誰嘗過呢?在這個戰亂多于太平的年代哪里還回有歡快的整體氣象呢?

  色流中沒有了紅色,想必是到了元代了。

  色流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寫照。

讀《莫高窟》有感6

  敦煌,佛教圣地,中華文化千年的瑰寶坐落在此。莫高窟,幾千年了,它就在這里,像一座精神的寶藏,永遠將人類的精神壁立于此。

  莫高窟與云岡、龍門兩大石窟不同,盡管他們都是如此得吸引人,但莫高窟就仿佛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孩子,渾身煥發著熠熠生機。這種青春的氣息,是人類豐富的精神文明給予的。這份精神文明,鑄就了莫高窟之魂。這就是莫高窟千年不老的秘密。

  其實,莫高窟的一生就好比中國的歷史。莫高窟因安史之亂幾近毀滅,在崩潰的邊緣中被人類挽救回來。就像中國一樣,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將侵虐的'魔爪伸向中國。墮落的清政府無力抵抗,一心求和。最后,廣闊的中國被四分五裂,后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切都回來了,就如莫高窟一樣,獲得了重生。莫高窟之魂,正是中華民族之魂。千年不滅的莫高窟,是中華之血,中華之魂的寄托。它千年不滅,中國也像它一樣,從懸崖邊救回自己,從無邊的黑暗中找到心中的光明。

  莫高窟正如余秋雨所寫的那樣,千年不倒,這一切的一切是我們的雙手造成的,我們既然創造了它,也有能力毀滅它。所以,我們的心中應當從莫高窟的歷史中感到羞愧。羞愧于安史之亂,因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野心而造成的人禍,我想,我們心中應當對那段歷史感到沉痛,因為那段不堪回首的災難,毀滅了我們所創造的美。后來的重建,應當是對這種精神文明的一種彌補吧!

  莫高窟之魂,當千古永存,因為我們的信仰就像一把手,永遠撐著它。

  寫在最后:我最喜歡讀書,一直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作為自己

  座右銘。我享受讀書時的那種快感,那種自由。我熱情、開朗的性格大多是書教我的,一直以來我每天都在書海里遨游。感謝我所讀過的書,帶給我人生的啟示。

讀《莫高窟》有感7

  人類的將來,就是要在這顆星球上建立一種有關真、善、美的宗教,尋找一種皈依人性至純的信仰,走出一條通向內心神圣凈土的朝圣路!

  莫高窟給與我們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鮮艷色條,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聲。就像余秋雨先生說的它似乎還要深得多,復雜得多,也神奇的多。這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博大精深的佛教理義被寂寞舞者演繹得淋漓盡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訴說和傳遞;虔誠的.信仰,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間爆發。經歷了這種儀式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儀式的潔凈與高超。

  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投奔這種儀式,接受神明的洗禮和熏陶,潔凈充滿欲望的身體和靈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會時時抬頭,仰望前方金光閃閃,千佛顯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種信仰,相信真誠永遠戰勝邪惡,智慧永遠擊敗愚昧,心中的上帝永遠在朝圣路上指引著我們,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讀《莫高窟》有感8

  “中國的文化古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是的,莫高窟就是其典型的例子。讀完整篇文章,被他那精美的文字所吸引。利用色彩的變化,娓娓述說著歷史的變化。不僅道出政治的更替經濟的變化,更難能可貴的交代了莫高窟壁畫的時序性和差別性。從藝術的角度闡述時代的變遷以及藝術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北魏戰事激烈,“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當色彩“暢快柔美”的時候,是那英勇的隋文帝統一了中國。唐代,對于中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輝煌的歷史。大唐帝國,以一個帝國來稱呼,一點都不恭維。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各民族團結,大量的外族人開始融入唐代社會。這時的色彩也開始爆發,爆發的并不野氣,“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五代的“色流更趨精細”,“由熾熱走向溫煦,由狂放漸趨沉著”。當“歡快的整體氛圍”不在擁有,色彩灰黯,舞蹈者的“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的時期。大宋的國土已經支離破碎。到元代,那艷麗的火紅的亮麗的.紅色已經失去光澤,不再擁有屬于它的光環......

  莫高窟的魅力不僅僅是局限于藝術,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的四重交織,讓人在這大漠之中感到生命的可貴。

  莫高窟的神秘,也許不是余秋雨能寫明白能述說清楚的,只有等你自己去解謎了。期待莫高窟之行。

  最后想說,余秋雨,你牛。讓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您的文字功底和藝術功力,更讓我能感受到如同和您一起站在莫高窟的洞窟之中感受它的魅力。謝謝您的《莫高窟》,《文化苦旅》我將進行到底。

讀《莫高窟》有感9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是《莫高窟》,我們的語文老師得我們講了莫高窟的故事。我們聽了這個故事,含知道了莫高窟在我國的甘肅省,莫高窟里邊有彩塑、壁畫、藏經洞等,我還知道藏經洞有許多文物,如經書、文書、帛畫、銅像等六萬多件。

  莫高窟不僅有塑像,還有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我覺得我過得古代人民使用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我聽到了我國的莫高窟許多文物,但是許多文物都被帝國主義分子搶走了我們聽到了這個,很生氣,許多的文物被搶走。莫高窟里有492個洞窟,來說對我們說,第19個就是藏經洞,還有許多的洞窟有塑像、壁畫等。

  莫高窟是我國的文化遺產,他的藏經洞里有數也數不清的.經卷、繡畫和法器,并在墻上畫了精美的壁畫。由于王道士的無知和我們國家的貧弱,導致帝國主義的盜寶分子都接二連三的來到莫高窟拿走了許許多多的文物。被盜的文物都是我們祖國的無價之寶,卻就這樣被外國人拿走。

  它經過了多少代人的親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顯于塵世,頓時驚艷不斷,不止是游人,學者,不止是藝術家。作者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時而想象,時而述說,總之是入情入理。它就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場,值得飛天后人的我們代代珍惜。

  我國古代人民用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這每一尊彩塑、每一副壁畫,都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我讀了這篇文章,為舊中國的貧弱感到可惜,為新中國的強大感到自豪!我現在要好好學習,長大后來保衛我國的文化遺產,讓我國更加繁榮昌盛!

讀《莫高窟》有感10

  我終于緩慢的踐行著信誓旦旦的諾言,躺在床上看書。盡管還是心猿意馬的眼神飄忽不定,忽而掃一眼電腦,忽而瞄一眼電視,但畢竟算是潛下心了,我說,我手里捧著的畢竟不是鼠標,也不是電視的遙控器。我暗喜自己可以的,真的可以的,就這樣吧!我手里捧著的是書,一本還發散著墨香的書。

  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風。讀著余翁的《莫高窟》,卻又起這樣一句似曾相識的話,是在哪里看見過?卻又累積在我層層疊疊的記憶深處,如今被觸動某根神經方被想起。記憶這種東西,就像是冬眠的動物,不去觸碰它,是絕然不會蠕動的。

  莫高窟,那處大漠深處的荒涼,總是讓我想起漫天彌漫的黃沙,一種粗獷,一份悲涼,還有一種向往!我想起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有李賀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詩人的靈感無處不在,也許那樣的一種空靈更適合寫作的吧,我又想起了那個才女子“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我也終于隨著作者的文字,神游了沙漠,神游了莫高!

  泡上些許的綠茶,看著茶葉在杯中緩緩沉浮并逐漸伸展開來,水的顏色慢慢變得色澤明顯,空氣里彌漫著淡然的清香,手里捧著一本書細細品茗,那是我向往的情景,讀書便不再是讀書了,而是了一種意境,一種享受!今天我決定享受這樣的意境,盡管有附庸風雅之嫌,我還是想風雅一回。

  《莫高窟》有這樣一段描寫:一路上都看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人在問路,他們不懂中文,只是一連聲的.喊著:“莫高!莫高!”聲音圓潤,如呼親人。我的眼前便真的活靈活現的出現了幾個金發碧眼老外的形象,我折服于余翁文字的功力。

  莫高我是沒去過的,不過卻想起前年初春時候“清東陵”之行。得知我有時間去,朋友便早早做了安排,只是天公不太作美,天氣有些的陰冷,還飄起了星星點點的雪花,景區很大方圓幾十公里,幾乎看不見什么游人,我們車開的很慢,當地的朋友介紹沿途景點的由來,間歇偶有車超過我們“嗖”的便遠去了,當那條12公尺寬,六公里長的神道,出現我眼前時,幾個外國人也進入了我的視線,他們背著厚重旅行包,手里捧著單反的相機,蹣跚著行進在神道上,似乎并不覺得外面的寒冷,他們一臉的真誠,讓我想起“布達拉宮”虔誠的朝拜者,就差一步一叩首了。

  當我們匆匆的拍了一些照片,好作為到此一游的證明出來的時候,那幾個外國人才剛剛走到陵區的門口,比起我們的走馬觀花他們真的虔誠許多。

  對我們的歷史感興趣的,真的總是外國人,而我們自己人卻是在走馬觀花,這讓我汗顏并慚愧。如今我們的國人愛好旅游,每到黃金周各個景點就猶如開鍋的熱水一般沸騰,到處人山人海,真的想要出門辦些事情的人反而會買不到車票。只是我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真的對景點的文化背景,歷史由來感興趣?又有多少人明白其中的文化底蘊?

  我們的歷史究竟還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了解?我們的文化究竟還有多少人傳承?我們還有多少人真的愿意靜下心來讀書。

  這個浮躁的社會!浮躁的生活!浮躁的心靈!浮躁的人!我們還要浮躁多久?

讀《莫高窟》有感11

  他開始動身了,余先生來不及阻止他,我也來不及了,一切都來不及了。

  王道士到底是來了,他背對著歷史,我看不到他的眼睛,揣測不出他作為一個凡人的內心。余先生說他穿著土布棉衣,畏畏縮縮,原是一個逃荒的農民。我說為什么要“畏畏縮縮”呢,有人要傷害他嗎,還是正因為沒人傷害他才使得他如此恐慌?

  道士,當了佛教圣地的家,在莫高窟,敦煌文物藏在那里,或是葬在那里。大漠孤煙,它們寂寞得如同守護他們的僧侶。直到有一天,等來了命中注定的“伯樂”—斯坦因。是的,一疊銀元,成交,五箱經卷。余先生說他怕自己的筆會不沉穩,所以只能簡略地說。說年份,說人物,說交易雙方的“貨物”,沒有說盈損。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這一刻不能沉穩的豈止只有筆!

  吁—,車隊出發了。余先生說斯坦因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但我不相信斯坦因會在乎那個流血的民族,在他看來那鮮血淋漓的傷口也許是咧開的'艷唇,是在感謝上帝敦煌文物終于等來了“知音”,而他則是成全中華文明的英雄。不知那頭拉牛車的黃牛是否因為這次的貨物多了幾分歷史塵埃的重量而比以往走的緩慢些。

  合上書卷,掩面沉思。這是一場文化的苦旅,那個苦旅的道士真的是個罪人嗎?我聽不到回答,這次連歷史也犯了難。他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農民,是來逃荒的,來時沒有任何惡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是他的饑餓命令他走下去,走下去。或許正是莫高窟看到了他的苦難,也看到了自己在大漠中無望的未來,才自動裂開一條縫,將自己所有的寶物全贈予他,以便讓它們逃離這寂寞荒涼的沙漠。而它們自己也寧愿漂洋過海,浪跡天涯,再不愿忍受這被遺棄冷落的日子。這原本只是一場可愛的賭氣啊。

  既然是賭氣,那么氣消后,哪怕再不羈的游子也會思念故土吧。敦煌文物此時一定在倫敦博物館里焦急地等待著我們接它回家,可回家的路是如此的遙遠,而我今生最怕的就是讓人失望兩次。只是于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只好站在泛起淡淡青苔的拐角處,撫摸著莫高窟古老的傷口,輕輕安慰道:莫高窟,莫高哭。

讀《莫高窟》有感12

  讀了《莫高窟》這篇課文,我心中燃起莫名的“怒火”。

  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圣地。莫高窟是歷經很多朝代的建設,花費了幾百年才慢慢建成的,但是因為斯坦因的到來,令莫高窟變得不再那么完整,因為他用刀將很多精美的壁畫刻了下來。王道士發現的藏經洞,洞內珍藏的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珍貴文物,大部分都被斯坦因拿走了,只有剩下的很少一部分陳列于北京故宮處。如果你去過莫高窟,你會發現壁畫都是殘缺不齊的。

  不過,唯一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這些被搶走的文物,在國外依然被保存的'完好如初。而國內如今的莫高窟由于游客不斷增多,造成環境污染等,壁畫的顏色逐漸變得深了。

  一想到大量的文物被盜走,我心中就充滿了憤怒。然而憤怒解決不了問題,總不能跑到國外和別人再打一仗將文物拿回來吧。我們要讓后代看到我們國人智慧的結晶,雖然壁畫殘缺不齊了,但是如果我們通過學習,可否找到方法將殘缺的壁畫恢復,將原來變深的壁畫顏色恢復到原來的樣子,讓我們的后代看到一個“嶄新的”莫高窟,讓后代知道中國人的信仰是不會破滅的。

  另外我們也要學習國外如何才能更好的保存歷史文物,讓歷史文物能夠歷經千年而不變,讓更多的后人可以欣賞前輩們的智慧成果。我們在參觀旅游景點和欣賞歷史文物的時候,要努力保護景點的環境,不亂扔垃圾,不亂吃零食,讓景點和我們自己的家一樣干凈美麗。

  與其無用的“怒火”,我們不如用行動來改變這一切,從我開始,從現在開始,讓莫高窟重新昔日輝煌。

讀《莫高窟》有感13

  大約在我三年級的暑假,爸爸給我買了這本《文化苦旅》,記得爸爸當時說這本書很重要,一定要認真讀完,可當時我真的很難理解書中講的意思,總是一知半解,不知所謂。這個暑假,我又把它翻了出來,似乎能看懂一些了。《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以非常瀟灑的散文形式寫的游記類小說,其中包含了他淵博的歷史知識和人文情懷,講述了我們民族文化千年來的輝煌與衰敗,奮斗與挫折,狂熱與反思。

  全書共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片不同文化視野的天空,而每一個章節都是天空中的星星,我最喜歡的《莫高窟》無疑是第二部分《中國之旅》中最閃亮,最燦爛的那一顆。

  我一直向往莫高窟,但我從來沒有去過,現在從余秋雨先生筆下的莫高窟中,感受到了它千百年來的歷史。敦煌鳴沙山東麓,這片荒山野嶺之間的.斷崖上,一代代佛像在石窟中深刻而又通俗的端莊著,微笑著,快樂著,行動著,苦澀著,犧牲著,佛教在莫高窟中擺脫了高深的奧義,通俗的展現了因果報應,求佛消災,豐衣足食,繁衍子孫等內容。千百年的修造,這里已關及人間信仰,于是每位赳赳武將,權謀強人經過莫高窟時都低下頭,都有意識的去保護莫高窟及其燦爛的文化,這里的確實是一個華夏文明的里程碑,它將希臘的雕塑語言,和印度的佛教文化相結合,這兩大文明的精彩,來到中國以后,中華文明綻放出了新的高度——它是唐代的華麗,宋代的冷漠,元代的神秘,明清的沉思。但莫高窟也像一個沉思中走來的老人,經歷的不只是輝煌,還有磨難。那個叫王圓的道士,把手中那串鑰匙交給匈牙利人斯坦因,當他伸出臟兮兮的手接過那30英鎊時,莫高窟便開始了他的顛沛流離,跋山涉水,開始了它的流浪和漂泊。后來是俄國人,后來是美國人。境外的欺凌,讓這個老人有了古老而痛的傷口,不停的流血,結成一個永遠不會恢復的疤。

  無論是輝煌,還是磨難,無論是十六國時期的佛像,還是唐朝的飛天,無論是留在敦煌的,還是被盜往國外的。一切的一切,莫高窟的前世,今生,都隨著漫天黃沙,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坐標,一種驕傲,一種痛。隨著今天我們民族的復興,文化的自信,我相信擁有三大文明的莫高窟,一定會為我們提供另一種更廣闊的視野,默默滋養著我們的民族文化,為我們重返世界文明之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與思路。

  讀完《莫高窟》,讀完《文化苦旅》,合上書卷,我陷入了無盡的沉思,我們的文化太過綿長,我們的歷史太過悠久,我們的先人創造過太多輝煌。而我們現在要做的,應該不僅僅只是贊嘆這些偉大,更要繼承,發揚和創新。站在古代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來。

  正如流傳很廣的那句話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讀《莫高窟》有感14

  今天我讀了《莫高窟》這篇文章,這一篇文章讓我認識了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莫高窟。

  通過閱讀我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沙丘林立,幾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

  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看到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無不嘖嘖贊嘆。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莫高窟里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洞,洞里曾藏有我國古代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由于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大量珍貴文物被帝國主義掠走,所以現在僅存部分經卷,現在陳列于北京故宮等地方。

  通過閱讀我懂得了:敦煌莫高窟是我們華夏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遺產,它見證了我們華夏民族朝代的興衰,歲月的輪回,生命的存亡,是我們華夏民族的驕傲,是一個永久不滅的神話,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應保護或繼承這一份經久不衰的神話。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有著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跡和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們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去探索更多的未解之謎。

讀《莫高窟》有感15

  讀完全文細細想想文章后的問題——莫高窟的存在價值?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是不能夠做出資深的回答的。也許,莫高窟是歷史、宗教、道德與美的結合吧!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也許這就是莫高窟存在的價值......

  “色流”在文章后的解釋中他就是一個很生動形象的詞。然而,在本文作者的眼里“色流”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不同的朝代在莫高窟中的演繹。

  北魏時期的色流“青褐渾厚、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一般都高大威猛。古代多戰爭,在這般文化孕育之下的兒女作的畫自然多了一分強悍,少了一分溫柔。

  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后的色流卻跟北魏大不相同了。戰亂少了,天下有了一定的`太平,文人、才子一一涌現,人們不在滿足于過去的粗布衣服,毫無生氣。于是“衣服和圖案都變的華麗”那這時的色流當然就是“開始暢快柔美”了。

  唐朝盛世,盛世唐朝。他比北魏少了些兇悍,多了些文雅。但是,又不缺豪邁。比隋朝少了些溫柔,多了些激情,但是又不乏華麗。宮中歌舞升平,朝廷官員其樂融融;街上

  喜氣洋洋,天下百姓載笑載言;山間豪氣升天,文人才子賦詩連連。在這樣一個盛世,色流當然是“猛的一下渦旋卷涌”。

  唐代已成為過去,五代已經到來,他已沒有唐代的雄風,而是變得溫柔了。于是“精細”成了這個時代的色流。

  色流中少了鮮明的色彩,變得有點灰暗了。那一定是宋代了,國破家亡的滋味有誰嘗過呢?在這個戰亂多于太平的年代哪里還回有歡快的整體氣象呢?

  色流中沒有了紅色,想必是到了元代了。

  色流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寫照。

  作者能夠如此仔細的觀賞莫高窟,從著一方水土中看出一千年的生命來;看出莫高窟存在的價值來,這實在是令人驚嘆呀,想一想自己游覽名勝古跡時馬馬虎虎,匆匆而過的情景真是慚愧呀!只有用動情的眼光,真摯的心才能夠看得明明白白!

【讀《莫高窟》有感】相關文章:

讀《莫高窟》有感12-31

讀《莫高窟》有感7篇04-22

《莫高窟》說課稿12-30

讀莫高窟讀后感04-04

游莫高窟作文05-06

《莫高窟》教學反思03-18

【熱】讀莫高窟讀后感2篇12-19

《莫高窟》說課稿13篇12-30

《莫高窟》說課稿14篇02-17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午夜视频网址在线 | 欧美专区亚洲专区日韩专区 |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人成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网 | 亚洲精品综合网在线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