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長的歲月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長的歲月讀后感1
這首詩集中體現了顧城的審美理想——追求一個純凈、和諧,沒有矛盾,使人心情愉快的另一世界,孩童時的遭遇,使顧城理想的夢破滅了,但他仍然執著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實現。在這首詩中,詩人以一個孩子的眼光和心靈去觀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蠟筆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畫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人生藍圖,畫下“笨拙的自由”、“沒有痛苦的愛情”。然而,這幻想的美好藍圖在現實世界中能否實現嗎?詩人離開幻想回到現實,理想藍圖并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同,因而,“我”在絕望中“只有撕掉那一張張心愛的白紙”。 “我”仍是“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將執著地追求幻想。
看了這首詩之后,我感觸很深。任性的孩子,才擁有真正的童年。從小事無巨細循規蹈矩的孩子,他的童年被成人社會剝奪了,當他從小失去了童年,長大就會失去自我,然后失去自己的一生。因為童年的游戲規則,和成人社會的不一樣。一個任性的孩子,用童心來看世界,認為世界應該是這個樣子——“每一個時刻,都像色彩蠟筆那樣美麗”,“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快樂的小河”,“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而成年了的人們,認為這些幼稚可笑,這一切都是夢話愚行。所以,“我沒有領到彩筆”,只剩下“收支和創痛”——純真的美夢就這樣一個個自生自滅。試問,孩子幻想中的童話世界和現實的成人社會哪一個更值得人居住呢?成人社會的游戲規則都是合理的嗎?當一個人走出童年,就一定要拋棄童心嗎?
從對夢的癡心幻想到逐步認識冰冷的現實,也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都是夢的季節。小時侯,我們閱讀的,是美妙的童話;畫的',是無拘無束的想象;聽的,是歡快的兒歌;做的,是無奇不有一心向往的夢。小時侯,在我們的眼里,周圍每個人都是笑著的,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可以畫成綠色,獅子,不會吃人……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飛逝,我們長高了,長大了,看到的東西多了,也懂得了不少。其實我們有很多夢想,當我們真的涉足期間,卻突然大失所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人的想象那么美好。我們總會慢慢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是笑著的,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畢竟還是藍的,獅子,還是會吃人。
不錯,童年的夢,熱烈的夢想遇到冰冷的現實,可能會一個個破碎,而我們,正是踩著這些美麗的七彩夢的氣泡,一天天成長的。
成長的歲月讀后感2
在《成長的歲月》的《內心的成長》這個分目錄里,有篇名叫《遙遠的島》的文章,給我們講述了兩個孩子內心成長的故事。
從前有兩個孩子,他們一心向往著海上的那個神秘而異彩紛呈的小島。可是當終于有一天,他們真的踏上這個小島之后,才發現,這只不過是一片不成樣子的荒野。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曾日夜向往的小島。他們回家之后一直很難過,也從此不再看這個小島了。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我感觸很深。從對夢的癡心幻想到逐步認識冰冷的現實,也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都是夢的季節。小時侯,我們閱讀的,是美妙的童話,畫的,是無拘無束的想象畫,聽的,是歡快的兒歌,做的,是無奇不有一心向往的夢。小時侯,在我們的眼里,周圍每個人都是笑著的,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可以畫成綠色,獅子,不會吃人……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飛逝,我們長高了,長大了,看到的東西多了,也懂得了不少。其實我們有很多夢想,當我們真的涉足期間,卻突然大失所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人的想象那么美好。我們總會慢慢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是笑著的,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畢竟還是藍的,獅子,還是會吃人……我想起了以前在作文選上看過的一篇作文。它講的是作者快小學畢業了,想考上重點中學。一天晚上,作者的媽媽請了重點中學的幾位老師到家里來吃飯,并給他們送禮,讓他們幫幫忙,讓作者“順利”進入重點中學。
作者當時感觸很深,也很詫異,重點中學不是只有考好試才能進的嗎?為什么有些人學習不好也能進重點中學?大人卻對作者說:你是小孩,你不懂。的確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畢竟還是小孩,我們還有很多事情不懂,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始終還是會懂的`。我們也會發現,我們的夢,也可能像《遙遠的島》這篇文章里的那個小島一樣,只是一片荒野。當熱烈的夢想遇到冰冷的現實,我們也會因此而難過,傷心。“成長的感覺,外人看來,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喜悅;自己體會,則有蛹蟲化蝶的痛苦和新鳥破殼的掙扎。”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事情我們不得不去認識,去面對。我又想起了,老師曾說過,像我們這種年齡,應該暫時告別童話,多閱讀些現實的文學作品。不錯,童年的夢,熱烈的夢想遇到冰冷的現實,可能會一個個破碎,而我們,正是踩著這些美麗的七彩夢的氣泡,一天天成長的。
成長的歲月讀后感3
最近,我讀完了《成長的歲月》這本書,我覺得收獲很多。
書中有一篇是媽媽帶孩子讀《水滸傳》的故事。文中的媽媽儼然是一副家庭“老大”的樣子。她在講《水滸傳》人物魯智深的時候,表面上在給孩子講魯智深脾氣暴躁、好吃好喝的特點,心里卻從一個家庭統治者的角度來思考:讀水滸傳會不會悲催壞了自己對孩子人格教育?。
《水滸傳》里這類激烈的打殺場面多了去了。而孩子偏偏又問“打家劫舍”是什么意思,這讓一心想要望子成龍的媽媽尷尬了。她認為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人中之龍首先就必須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育”又必須看四大名著,但《水滸傳》中這些暴力不和諧的場面要是教壞孩子,使孩子逆方向行駛怎么辦?這確實是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多少家長都有此憂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這里我不由得感嘆,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孩子此時的思維而加以正面“行為”引導。我們小孩子見到這些刺激的場面也是以很激動,迫不及待的看下去,最后也像書中的`人物一樣,動不動就動手,罵人什么的,可身為媽媽卻想的這么全面,不僅令人感覺到了一股嚴厲苛刻,還有絲絲母愛伴隨其中。
但是越往下看越看不下去了,不是孩子,而是母親,不得不說,母親的思想真是太“老古董”了,全是傳統的思考模式。我個人認為,現在的青年就是要有種像“水滸傳”中的闖勁,要想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立足多不容易。有了這股熱血和闖勁,也許還真能像梁山好漢那樣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依我看,如果完全依照媽媽的那種單一而且是固定的思維方式來教育孩子,將來孩子一定是一個死板的書呆子。媽媽的想法禁錮了孩子的思維,而孩子天生的想象力,好奇心都會在其中被扼殺掉,文章后面最有意思的是孩子還真模仿梁山好漢去“打劫”。而被劫的是一個老奶奶,她就很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給了孩子們幾塊巧克力,算是“保護費”。而我看媽媽此時那望子成龍的思維,看到這一幕也一點兒也不剩地崩潰了吧?而當媽媽將要嚴厲地責備孩子時,聽到孩子說:“媽媽,你看你看,我們打家劫舍了好多巧克力,弗瑞弟也有功勞……”媽媽會不會覺得自己也許錯了呢?也許孩子需要一點童真、快樂,而不是在“正統”教育中掙扎的囚徒?
【成長的歲月讀后感】相關文章:
成長的歲月02-20
成長的歲月作文02-24
成長歲月的流逝作文800字06-17
成長歲月作文600字9篇02-12
有關成長的歲月作文500字3篇03-03
歲月的作文04-14
告別歲月02-04
歲月的文案03-05
歲月的說說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