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人間草木》有感
讀《人間草木》有感
更新時間:2023-12-20 08:29:01
  • 相關推薦
讀《人間草木》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人間草木》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人間草木》有感1

  都說草木無情,不解凡憂。在我看來,能在“無情”的草木身上看到有情的人,方才是真正的有愛之人。

  蘇東坡算一個: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他說,草木中有時光的無情和生活的無窮。

  王實甫算一個:碧云天,黃花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他說,草木中有愛的纏綿和惆悵。

  龔自珍算一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他說,草木可敬,自有一種人生的慷慨。

  不知什么原因,盡管當代作品層出不窮,作家很多,文章更是海量,但文氣充沛的不是特別多,其中能將草木寫得風流蘊藉、有滋有味的,數來數去,還就只有汪曾祺等寥寥幾人。

  汪曾祺出身文人之家,他的父親和祖父,是鄉間的儒士,喜歡吟詩作賦,愛好金石書畫。汪曾祺耳濡目染,在傳統底蘊上占了先機;后來師從沈從文,盡得鄉土抒情散文的精髓;本人又喜歡戲劇詩詞美食書畫,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晚年似乎全是為彌補世間好文章的'匱乏而活。盡管他一家幾口擠在湫隘狹窄的兩小間陋室里,白天寫東西要把桌上的雜物堆到床上,晚上睡覺要把床上的雜物搬回桌上,周而復始,他卻怡然自得。每天,汪曾祺在公共區域的過道里燒開水后,提回屋子沏上一杯茶,再點上一支煙,裊裊煙火氣中,一篇篇佳作隨筆而出。其中描寫草木的一系列文章,更是在十分隨意中,寫出天地人間的一片茂盛和一片澄澈。

  “桂花美陰,葉堅厚,入冬不凋。”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

  “玉淵潭的洋槐花盛開,像下了一場大雪,白得耀眼。”

  而這片草木邊上的人間,無論是平淡還是悲苦、飄零或是惆悵,在汪曾祺筆下,總都不乏一種通透——花開花落中,他念念不忘的是有情眾生。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間,隨處可見他潑灑的澄澈本心。

  汪曾祺的《人間草木》版本似乎不少了,但我尤愛手中作家社這一版本:精致,內容全、紙張潔白、表里清新、厚薄舒服。里面還有一個汪曾祺手繪的書簽,可以讓我每天隨意翻到哪里,就在哪里隨意地一讀,自在,清凈。

  世間再匆忙,每天總有一會兒,我可以在這一草一木中,洗滌澄澈的本心,再讀懂一種愛惜,得到一絲精神的放松和歡喜。

讀《人間草木》有感2

  “自報家門”這一篇文章離現在隔得遠了,是汪老一九八八年創作的,在《作家》上刊登了。讀汪老的文章,真是驗證了一句話“第一遍讀,實在是沒有什么感覺,就像村口樹下的老爺爺捧著杯水,和你東一點,西一點地嘮家常”。而這篇嘮的就是汪老的家鄉,一個江蘇北部不大的城市——高郵,還有自家的親戚。

  讀汪老的書,品汪老的'文字,第一個給人的感覺就是平淡而有味,結構卻是“隨便,”“苦心經營的隨便”。他就用了短短一個自然段的功夫,把在高郵湖小時候玩樂的情景,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你的面前,用幾個常見的景象,就能勾勒出一幅緩緩流淌的畫面:孩子在運河堤上,俯瞰底下人家的房屋,感覺自己是如此的高大;在村口,幾個婦人抱著木盆,上面放著洗衣棒,趕到河邊,爭著平坦的石頭,沒爭到自然少不了嘟囔。

  再讀,就讀到了汪老“從家到學校要經過的一條大街,一條彎彎曲曲的巷子”,各種鋪子,手工作坊,布店,醬園······數不勝數,寫出上學路上的一個普通學生的所見所聞。有手藝人的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滿滿生活的味道。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

  汪老,寫食物,寫草木,寫戲曲,寫眼中的世界,體現出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是一個生活家。做學生,做教師,做歷史博物館的職員,做教導主任,做文藝刊物編輯,然后被下放,之后做劇團的編劇,都體現出他是一個文人,一個純粹的文人。我們無法知道汪老這一生有多么精彩或是平淡,有多少自己沒滿意或是沒實現的,我們只知道,有一位長者,在高郵,在書里,靜靜地等你來,陪你“嘮家常”,品人生。

讀《人間草木》有感3

  讀汪曾祺的文章,得慢慢讀,如煮茶,皆需文火,否則,一些淡淡的甜味是品不了的。

  初讀汪曾祺的文章,我是感覺有點困乏的,像一位不熟識的樸素老人在爐火邊和你講故事。后來我又有些不解,沒有成語,沒有比喻,沒有心理描寫,為什么還算文學大家?再看他的文章,寫景的題目多寫美食,寫美食的題目又多寫人物,這還真是當之無愧的“散文”。

  不知不覺,我讀到了《冬天》,觸景生情,我慢慢讀完,“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有喧騰騰的暖和,有稻草香味的床帳,有一個可以睡懶覺的'寒假,有冬天喝暖暖的慈菇咸菜湯,有冬天的“逍遙”游戲,有快過年的氣氛……一股幸福感漸漸涌上我身,作業試卷在我身旁掠去,我只身來到了一片雪地,遠處一幢土房子冒著炊煙,白雪落滿屋頂,卻仍有臘梅從小院中探出。“吱呀”地推開深紅的木門,熱氣四溢,一股淡淡糯米香涌來,定睛一看,汪老正著老花鏡,小心翼翼放進湯圓。臉上洋溢著孩子般的笑,我走到他身旁,也笑了。

  自在的生活態度,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在他眼里都很有趣,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不經意間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讓人拿得起,放得下,久讀成癮。

  終于明白,已是讀完這篇文章的傍晚,真正的好文章,不需要多美的詞語、句子,而是需要美的心、善的眼去觀察,真的文字去流淌。

  曾經聽過朱德庸一句話“大人和小孩看待的世界是不同的,大人是用眼看,小孩是用心看,然而眼睛往往會騙人的。”返璞歸真,大概可能就是這樣的罷。

讀《人間草木》有感4

  最近,我讀了《人間草木》這本書,它是汪曾祺爺爺寫的。內容包羅了全國各地的山水美景、人文風情,還包括對名人的懷念。語言幽默風趣,好詞好句不計其數,令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一共分七輯,每輯各有各的特色。其中,我最喜歡第二輯《美食》和第五輯《從容》。

  作為一個想吃遍全國各地美食的吃貨,誰不愛美食呢?特別是在汪曾祺爺爺的筆下,那一道道誘人的佳肴變得活靈活現,做法也十分詳細,色澤鮮美,香氣撲鼻,味極鮮腴,色、香、味俱全,使人有一種迫不及待恨不得有一桌子美食供你大快朵頤。嘖嘖,不能再說了,再說我的.口水dou要流下來啦!

  而第五輯《從容》,作者描寫了他笑對人生的態度。無論何時都十分堅強,隨遇而安,對任何事都樂觀面對,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完《人間草木》,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這樣長大了才能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讀《人間草木》有感5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不是一般的好。

  這話曾經是聽人說的,當然也不止幾個人,而是相當多的讀者的共識。

  百聞不如一見。

  在我細細地閱讀完《人間草木》后,我頓生相見恨晚之心。

  且看他的人間,不只是空間概念,而是時空交錯的綜合體,甚至還加上可知的經歷、廣博的見識和豐富的情感。

  高郵、北京、湖南、四川、張家口、昆明等是他一生主要的活動場所。而其中故鄉高郵、昆明求學以及北京定居三處生活時間最長、印象最深、感情最重,所以著墨最多。

  他眼里的草木有哪些呢?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自然不可或缺,食物、事物、人物、季節、習俗、地方、趣事,還有創作理論等,都在其筆下搖曳生姿。

  他的“人間”不大,但每一處都溫暖溫馨溫潤。昆明的炮火,他絲毫不害怕,而是變成了趣味盎然的《跑警報》。

  張家口的勞動改造本來不堪回首,但《隨遇而安》的他覺得“真是三生有幸”,讓他“平淡”的人生有了一點傳奇色彩。

  吃過了各地的風味不一的東西,但《故鄉的食物》還是每每令他懷念不已。

  西南聯大的求學生涯,不僅是他學識增長的時期,更是他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沈從文等名師,是他成長路上的貴人。所以,他的《七載云煙》不認為是《天地一瞬》,也不覺得《斯是陋室》,更不會把《一束光陰付苦茶》,而是真正的《水流云在》。云南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

  他的“草木”都熠熠閃光、活色生香。他非常想念《昆明的雨》,因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又是“濃綠的”。

  《肉食者不鄙》絕不是他的強詞奪理。那些“獅子頭”“鎮江肴蹄”“乳腐肉”“腌篤鮮”“東坡肉”“霉干菜燒肉”“黃魚鲞燒肉”“火腿”“臘肉”“夾沙肉·芋泥肉”“白肉火鍋”“烤乳豬”,光聽聽名字就已經叫人想入非非,何況親眼看到和親身遇見呢?能不垂涎三尺?

  沈從文、金岳霖、趙樹理、聞一多等泰斗級大師,哪一個不是人品、文品(藝品)彪炳千古?真的是德藝雙馨。而且風趣風流風雅。

  我特別欣賞“腳底煙云”那組游記散文。尤其是《嚴子陵釣臺》和《湘行二記》。厚重的文化歷史與人文氣息在筆致疏朗清淡與輕松自如的文字中自由游弋。嚴子陵其人、釣臺其地、隱逸其事,都不該信其真。《桃花源記》和《岳陽樓記》是典型的同題作文,但汪老完全跳出“題”外,前者他“記”的是茶事、農事、石事,后者他“記”的是洞庭之景,并且猜想出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是想象之美。這都是發前人之未發,言前人之未言。大膽、新穎又言之有理。

  作為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說、散文都漂亮得臻于化境。同時由于家學淵源,其在繪畫上也造詣頗深。因此,如果想探尋其文學源流,了解他的.創作生涯、聽取他的創作經驗談或者感知他的創作觀自然是事半功倍的。第七輯《文章雜事》就是很好的教材。

  他的小小說和散文獨樹一幟,他特別強調語言。在《我的創作生涯》中,他說“關于寫作藝術,今天不想多談,我也還沒有認真想過,只談一點:我非常重視語言,也許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容。語言和思想是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語言不僅是所謂載體,它是作品的本體。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話,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寫小說就是寫語言。……”

  他高度崇尚短小。他認為“短,是現代小說的特征之一;短,是出于對讀者的尊重。”(《說短》)他覺得“小小說不就是小的小說”“小小說是小的。小的就是小的”。(《小小說是什么》)

  他十分提倡小說的散文化。他說“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說的一種(不是惟一的)趨勢”。他又說“散文化小說的作者十分潛心于語言”。(《小說的散文化》)

讀《人間草木》有感6

  人世間,一草一木皆有情。春華秋實,萬物生長,秋收冬藏,哪怕只是落葉的飄零,都帶有極濃厚的感情在里面,不得不令人贊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然而這些感情都是一些經歷過許多的人感悟出來的并賦予在人間萬物身上的,所以說,草木之情即人之情。

  詩人張九齡說:“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應該是對這句話體會最深的人。所以一切草木在他的筆下才如此具有人情味和靈性,這是其他的散文所沒有的美。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這本散文集中分別寫了花草景致、各地風物、故鄉美食、游記采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我對文中關于葡萄的描寫印象極為深刻,汪老用他的經歷和細膩的`感悟寫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那一株株葡萄在他的筆下有了鮮活的生命,我仿佛聽到了那葡萄飲水的聲音,甘泉在藤蔓里流動輸送的聲音,如此的美好和沁人心脾。一串串葡萄飽滿誘人,水靈靈的惹人憐愛。

  每當讀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我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一位老者與你同坐在一個灑滿冬日陽光的小花園里,時而指著那棵臘梅和你說起他從前的趣事,時而打趣地告訴你說,“煤塊里竟然也能長出芋頭”。

  汪曾祺先生對于這些“人間草木”只是一種單純的喜愛,一種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卻不愿將之據為己有的喜愛。也許對于汪曾祺先生來說,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汪老回憶了他的生活經歷,在《隨遇而安》中,他將自己當右派的經歷看為三生有幸,這是何等的灑脫,令人艷羨。汪老的文字總是平實質樸的,卻又飽含了他的人生智慧。

  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汪老的文字和生活態度是一股清流,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細細品味,感悟人間草木,感悟人間情感,收獲豁達與灑脫。很感激我能夠讀到這樣一本令人平心靜氣的《人間草木》,仿佛喝了一杯清茶,通體暢快。作者:王夢晴

讀《人間草木》有感7

  感嘆自己的無知,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對他是一無所知,真是很慚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

  終于買到了他寫的【人間草木】這本書,可買來之后這本書就真的被收藏了,因為自己總有很多理由說自己沒有時間來讀,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上周終于拿出時間拜讀這本書,一讀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沒有宏大的人生題材,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彌漫著文人的情調。讀他寫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閑情逸致,讀他寫的人物我享受的則是詩情畫意……讓我感觸特別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筆下描寫的那些植物,仔細讀來真是一種享受,如流水般凈化著浮躁的內心。

  聯想現在的.生活、工作,我們是不是過于匆忙,忽略了生活樂趣了呢?熱愛自然,熱愛植物草木,這是一種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來,從來如此。工作的時候積極努力,休息的時候,就需要有如本書一樣的發現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會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飛奔,又有欣賞途中風景的收獲。這就是我讀過本書的最大收獲。讀汪先生的這本書,覺得心里暖暖的,靜靜的……

讀《人間草木》有感8

  在我的印象中,蘑菇是我們家食譜中的重要配角。 我媽媽做了一道原創菜,西紅柿炒海鮮蘑菇。 奶奶炒時令蔬菜時,會加一些杏鮑菇或濕木耳。 火鍋里少不了鮮菇、金針菇、紅燒排骨。 湯里用的紅菇……這些配角從來都不是最惹眼的,但在一道美食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還有一種木耳,是奶奶做饅頭的時候用的。 它被稱為酵母。 通過課堂學習,我知道它是一種小型單細胞真菌。

  我媽媽喜歡在番茄制品中加入菌類,比如番茄雞蛋湯。 她會加入全身乳白色的海鮮菇,或者扁平可愛的小平菇。 脆嫩爽滑,比普通的番茄雞蛋湯更勝一籌。 有一些鮮味。

  金針菇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很多時候都是作為配料放在最底層的,比如外婆做的蒸帶子。 她會先在盤子里鋪上一小層金針菇,然后放上干貝和粉條,蒸熟出鍋,加上干貝的鮮味,金針菇非常的香甜。 突然想起一句話: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合適的時候,總能起到關鍵作用。

  看了汪曾祺先生的《蘑菇譜》,我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了。 文中提到的很多類型我是完全不認識的,就像很多美好的事物對我來說是未知的、神秘的,需要我不斷去探索、去感受、去體驗。

  我們總是在抱怨自己的壓力有多大,一路狂奔也無暇顧及身邊的美景。 因此,不妨適時放慢腳步,像王老師一樣,用心聆聽,用心去感受身邊的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山一水、一蟲一鳥,記錄下來, 把它們記在心里。 在你的美好記憶中。

讀《人間草木》有感9

  棄浮世繁華,飲淡香清茶。

  汪曾祺善于品味生活,善于享受生活。或許是因為平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和太過喧囂的人生旅途,他的心在塵埃中慢慢沉寂下來,最后修養出一種平淡的品性。這種品性早已滲透進他的文字里,讓他的作品讀起來樸質簡潔,但不凡的精神境界卻能從字里行間體現出來。

  《人間草木》就繼承了這種獨特的氣質。

  《人間草木》是他對生活的記錄。生活還是那個生活,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但要是重新用一種新生兒一般的好奇眼光來品味它們,再透露自己的真情實感,那就能用“可愛”來形容了。“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有人說葡萄不開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顏色淡黃微綠,不鉆進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開花期很短、很快,就結出了綠豆大的葡萄粒。”“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乎夸張的旺盛。”這些都是真實的敘述,汪曾祺先生用最真摯的語言代替了華麗詞語的堆砌。

  除了寫花草,書中還有一些小故事。有閑來無事記錄自己生活的,也有啟發別人獲得感悟的。汪老游遍山水,所以書中多游記,謂“行者無疆”。游記中又有小詩。小詩第一眼看上去并不令人驚艷,偏是多看幾眼才能嘗出其中的真味。“紅桃曾照秦時月,黃菊重開陶令花。大亂十年成一夢,與君安坐吃擂茶。”“山下雞鳴相應答,林間鳥語自高低。芭蕉葉響知來雨,已覺清流漲小溪。”

  書中最后一章是寫人。他的老師沈從文、他的朋友趙樹理、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金岳霖。這是放在全書最末的懷念。畢竟,花草終究是花草,可以隨時出去逛逛看看,但這些歲月卻是確確實實地回不來了。這里收錄了汪老對他們的評價和印象,還有記憶比較深刻的小事。想必無論是誰,拿筆坐在桌前回憶過往時,心頭總會涌上一陣陣狂潮。可能是懷念,可能是惋惜,可能是喜悅,但最應該是百感交集。

  在這其中,汪曾祺對沈從文的懷念尤其強烈,連他平常愛吃的葷菜、他家中的一盆虎耳草都記得清清楚楚。“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詳地躺著。我走近他身邊,看著他,久久不能離開。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難以想象汪曾祺強忍心中苦痛,簡簡單單勾勒出葬禮情景時的壓抑。這份感情誰不能理解呢?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寫人間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詩文的經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歡,看得人平靜欣喜,又看得人有些淡淡的悵然。”汪曾祺先生的語言樸實無華,但一字一句都發自肺腑。愿他在另一個地方,仍能夠撇一身忙碌,賞人間草木。

讀《人間草木》有感10

  汽車駛過大街小巷,發動機嗡嗡地呼著氣,揚起卷卷塵埃;哪家的老電視機放著節目,金屬揚聲器冒著電音,讓角色的聲音變了調,顯得不那么真實;鳥兒嘰嘰喳喳地在樹上挑釁,樹下小狗昂著腦袋狂吠;領居家的老爺爺扯著嗓子,唱著老歌,遠遠地,又有誰吹著笛子,雖不是一首曲兒,卻莫名相和;萬年不變的吆喝聲,一遍遍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這是自我出生以來,從未變過的背景音。家在小鎮,和大城市的繁華喧鬧不同,和小鄉村的雞高唱蛐蛐鬧亦不同,不那么有特色,又不那么沒特色,不似城市間入世,卻也無山里生活出塵,是最人間、最平凡的,卻也是極美的。

  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寫的也是人間的故事,寫花兒,寫美食,沒有宏大的主題,卻有實實在在濃濃的煙火氣。先生是熱愛生活的,不僅如此,他把他生命里大大小小的事物描寫得充滿情味。每一樣東西沾上了煙火氣,都是帶著情味的。它或許是陪伴著一個人的成長蛻變,或許見證了人世間的.分分合合,或許體味了溫暖與冷漠。它雖很小很小,卻藏著一份很小很小的情,而當你知道,卻又會收獲一份感動。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流淌著文人的雅趣和情調,但文字中的人文情懷,對平凡人的刻畫是細膩的,對情的抒寫亦更是美麗。

  讀《人間草木》,感受先生那個時代的煙火氣,體悟這個時代煙火氣中的情。與先生一道品味生活,享受生活,熱愛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感受滿滿情味,創造新鮮情味,讓自己感激所擁有的,更容易被感動,讓內心也更柔軟。

  在凡塵間,做一個平凡的人,一個活在煙火氣中的人。

讀《人間草木》有感11

  我有的時候特別感謝這些作家們。人這一生讓人煩惱的事情太多,感情、事業、家庭等等,讓人應接不暇。讀這些文字讓人能夠真真正正地安靜下來。

  《人間草木》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沒有空泛的大道理,沒有宏大題材,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彌漫著文人的情調。我們感受到的是詩意,是閑情逸致。汪曾祺先生筆下描寫的那些植物,讀來讓人絲毫不會感覺到枯燥,反而是一種享受,如流水般凈化著浮躁的內心。聯想目前的生活、工作,我們是不是忽略了生活樂趣了呢?是不是在人來人往中迷失了自己?是不是喪失了發現愛與美的能力?是不是忘記了自己曾經的追求與愛好?熱愛自然,熱愛植物草木,這是一種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來,從來都是這樣。工作的時候兢兢業業、積極努力。休息的時候,就恰需要有如本書一樣的發現的眼睛和心情。如此這般,心才會沉靜、人才能安靜,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向前飛奔,又能欣賞途中風景。

  真正的大家總是不去刻意的雕飾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實實在在的語言飽含深情,猶如與一位仙風道骨、閱歷豐富、充滿故事的老人在隨意交談。打動了我們的是真心誠意,是冷靜與淡泊,無論是文字里莫名的深情與淡淡的憂傷,都會給我們帶來感動。

讀《人間草木》有感12

  談生活,資歷尚淺,就如同不到老年,寫回憶錄就缺少味道;即使有那個資歷,也未必能談好,談的有生活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不是品嘗出來的,而是感覺,這種感覺可能是一瞬間的,也可能是不變的。汪曾祺在《人間草木》里,談的無非是日常生活的,或許是不起眼的所見,及所感,又流露著真性情。在此,借他之眼,談己之觀。

  在其一節,談及兩位離休的老夫妻,在路邊撿枸杞——只為“玩”。一個“玩”字,滿含生活的樂趣,像一對剛在一起的戀人,新鮮感十足;又是真實的'愛到老的一對,簡單里都泛著濃情蜜意。枸杞盛產于寧夏,那里也有大片的薰衣草花海,想起梁靜茹的歌,期待在那樣的夏天,在知了的叫聲中,思念或愛戀。

  《貓》之篇:說來也巧,總覺得有時候挑書來讀,讀者和作者會有緣。貓之節第一句“我不喜歡貓”,一下子拉近我與汪之間的緣。首先我覺得我也是不喜歡貓的,其次我也寫過一篇關于貓的小文,開頭第一句:我不喜歡貓。總覺得貓骨子里是惰性的,習慣性的等著有人來哄她,來喂食;而貓的眼神看起來又不太和善,眼睛的亮快要閃到看他的人;更有一種琢磨不透之感,不知道喜歡貓的人都是怎樣性格的人。可能是長期形成的習慣,我覺得自己和貓親近不起來,因為習慣,我已習慣不懶惰(其實,只要有條件,人人都喜歡懶惰吧),喜歡直爽,不喜歡模糊不定。不過,近期,卻喜歡上了朋友圈里一些身邊朋友自己的“小貓“生活照,或許相處久了,它們和我的朋友之間也成了朋友,我看它們的眼神,也有了友善吧(寫到此處,窗外一只貓叫,勉強不那么討厭了)。

  相比于寫活物,我更喜歡靜景吧。汪說,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如同他本人,自認為自己生活在水邊,相對柔和,對于高山(泰山),卻只能仰止。這也讓我再次印證自己的“認為”:人是有偏愛之心的。對于不喜歡的人或食物,我們最仁慈的是不作評價,很吝嗇用自己喜愛的詞句來敷衍。看得出,汪是不喜歡宏偉的泰山,所以從泰山本身,到泰山所見之景、所遇之人,之感悟,作者的語氣里似乎都表達著“趕快下山”之感,即使寫了兩晚上的字,也僅是為泰山主溪賓館提一句“溪流崇嶺上,人在亂云中”。一個“崇”字,卻含“亂意”之意。談及靜景,我應是偏愛自己的,我的名字中僅就一個“靜”字。但我總覺得越是看起來“靜”的,卻往往是動的。“靜”常被用作“暗示”:要靜下來,要冷靜…卻往往心理翻騰。真正靜時,是不需要這個字眼來提醒的。之所以喜歡靜景,是因為我們可以更多的賦予靜以活力、心意,如,我看平靜的湖水,我可以說它在與我說話;我仰止高山,我可以說它在抱著我,在接納我;我看陽臺那朵常見的花朵,我可以說它懂得我的心思,傳達我的情感——就像昨天夜里,我夢見家鄉,第二天在路的一角,卻驚喜的看見路邊熟悉的小花,那是小時候家院前后,似乎天天都在開花的“天天開”,我想它們是來陪伴我,或是幫我寄托思鄉之念吧。

讀《人間草木》有感13

  第一次讀汪曾祺的《人間草木》是孩子讀初一時,這本書是初中生必讀書目,應老師要求就買了。孩子還沒讀我搶先看了,初讀就覺得挺有意思,作者是一個活得比較通透之人,對凡事看得開,活得平和,雖然整天勞動改造,上山挖樹坑、挑大糞,做的是最苦最臟最累的活,可讀他的文章卻絲毫沒有凄凄慘慘的情緒,沒有抱怨與憎恨;有的只是閑云野鶴、行云流水的雅致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與小驚喜。對于生活中的美,哪怕一星半點,哪怕只存在于犄角旮旯,他也能用自己的慧眼努力把它挖掘出來,讓讀者眼前一亮。這從他的詩中可見一斑:“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暖。”

  他覺得“人們如果能夠養成一些正常的愛好,具備文明素養,懂得親近自然,知道欣賞美,就不至于去破壞世間美好的事物”。因此,他想通過自己的文章呈現自然界美好的東西,讓人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懂得珍惜。

  他寫花草魚蟲,為的是讓孩子知道、了解昆蟲,對自然發生興趣,因為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時間最好也能玩玩這些昆蟲,去觀察它們會探秘到另外一個世界,不要整天沉迷在電子游戲里。他對昆蟲的描寫可謂細致入微,雖然寥寥幾筆卻栩栩如生:“瓢蟲款款地落下來,摺好它的黑綢襯裙——膜翅,順順溜溜,嚴絲合縫。”他的筆墨簡單,通俗易懂,讓你仿佛正置身花叢中,看見那個叫“瓢蟲”的小姑娘精彩表演后謝幕的模樣。他告訴孩子們,瓢蟲也不全是益蟲,也有害蟲,比如十四星,二十四星。想想真是慚愧,至今為此,我只記得并刻進腦海的是從小老師告訴我的:瓢蟲是益蟲!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再去留意才發現,瓢蟲竟然真不全是七星呢!

  我不識紫薇,一直覺得夏天路邊旁枝斜出的粉紫色花球美得很,甚是喜歡,后來通過讀他描寫的紫薇竟然不知不覺配對上了!“紫薇的樹干的外皮易脫落,露出里面的嫩膚,脫落后留下一片一片的青色和白色的云斑。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皺縮,瓣邊還有很多不規則的缺刻,分不清是幾瓣,碎碎叨叨的一球,當中還射出許多花須、花蕊。”當我在路邊再次相遇紫薇,就認定是它了!原來紫薇樹還被叫做“怕癢癢樹”,如果你用指甲掻搔樹干上的嫩膚,紫薇還會枝葉俱動,讓你仿佛看到一個嬌羞的姑娘笑得花枝亂顫。

  “山丹丹花開花又落,一年又一年……”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紅遍大江南北,卻沒有人知道山丹丹長一年多開一朵花,恐怕連唱歌的歌星也未必了解,再聽這首信天游時,我有一股想去東北看山丹丹花的沖動,

  他用通俗易懂的.手法描寫巴根草,讓人仿佛聽到指繞草根拔斷的聲音。對于鄉下長大的我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了,學校的操場,田頭溝壑旁,隨處可見鋪地的巴根草,坐在草地上,最喜歡的就是用手繞住它的草根,用一種不露鋒芒的力量拉扯,聽草根齊刷刷斷裂的聲響,真是一種說不出的快感。至于為什么要時不時的去扯它,也許是農民的本性,痛恨它一棵就能蔓延一整片的生命力吧。

  讀他的書,就像是聽鄰居爺爺講故事,溫和又親切。

讀《人間草木》有感14

  《人間草木》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極其賦有情趣、文化,給人以啟迪,發人深省,增長見識的一本寶貴的書籍。其中還有許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麗動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花兒呢?更是艷麗奪目.有緬桂花,芳香撲鼻,香的像蘭花.夏天有珠蘭、牽牛,牽牛花是短命的,還有薄命的秋葵,美麗的鳳仙,真是數不勝數.還有一種奇妙的野草“萬把鉤”它結的果實上有許多小鉤,碰到它就會掛在衣服上,很難清除。

  這些東西都很有趣吧!看了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樂趣還無窮呢!

  山丹丹一種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藥,還有紫紅誘人的葡萄,沁人心脾,還有香甜的槐花,彌漫在整個春天.啊,真美!我仿佛親眼看見如此優美的景色。

  作者把這些優美的景色刻畫的栩栩如生,他細微的觀察深刻的描寫,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給人一種視覺的享受.《人間草木》刻畫的如此醉人、優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體會。

  說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對于食品的`描寫更是讓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簡直是人間極品。

  高郵的咸鴨蛋可是不同凡響.那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黃發紅,散發誘人的香味.不似別處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說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鐘愛的咸菜茨菇湯、氣鍋雞、火腿,還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國各地的特色佳肴.氣鍋雞特別鮮嫩,湯清如水,而且雞想撲鼻,看著這生動的描寫,我不禁口水潛溢。

  作者有這么淵博的知識,如此獨特的見解,一定游歷過許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風土人情也相當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區的人們口味迥異.山西人愛吃醋,愛吃酸.無錫人愛吃甜.四川人愛吃辣,等等的異域風情.作者竟能對各地的風土人情知之甚詳,看來作者是一個喜歡游歷,善于觀察的人。

讀《人間草木》有感15

  在安靜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書,手邊放著一杯清茶,或許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意境。但在每當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間草木》細細品讀時,我便能感受到那種無人能打擾的靜謐,那種不一樣的意境。

  在品讀汪曾祺的作品好似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在平常的話語中隱藏著與眾不同的趣味。翻閱他的作品,大多是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這樣的景色讓我們感覺到了安靜,祥和的氣氛。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領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細膩之處著手。譜寫著凡人小事,記錄著鄉情民俗;談論著花鳥蟲魚,還有對辭章典故考究。同樣,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間充分流露出他對凡人小事和鄉土民俗的深深眷戀和對往日生活情景的緬懷!

  在汪朗為他父親的作品寫序時有提到“老頭兒之所以對花鳥魚蟲感興趣,并寫了不少這類違章,是因為他覺得,人們如果能夠養成一些正常愛好,具備文明素養,懂得親近自然,知道欣賞沒,就不至于去搞打 砸搶,去毀壞世間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這一番話,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里的人有很大的感觸。

  在他筆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與其他作者描寫的自然則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離開昆明去上海,途徑香港時。因為等船期,滯留了幾天。但在這幾天,作者發現了一個奇跡,那邊是陽臺上的一堆煤塊里竟然長出了一顆芋頭。在沒有土壤,沒有肥料的環境下,它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正是這芋頭生長出的大葉子,讓作者獲得了生活的勇氣,讓作者在寂寞的羈旅中多了一筆色彩。同樣作者在以這幾片碧綠肥厚的大葉子提醒著我們:生活處處有著希望,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留心;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氣去堅持,堅挺下去,才會有成功,才會有看到陽光的那一天!

  還記得作者在書中提到他祖母首飾盒中的.琥珀扇墜。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黃蜂。這只小黃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態如生,好像它還活著。祖母告訴他這是因為在小黃蜂飛動的時候,一滴松脂滴下來,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現在的琥珀。但當作者后來發現那些人造琥珀時,總覺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蟲缺少了一些靈氣。是因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會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都可以發現美的存在。因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

  在夏天的昆蟲中,作者有提到很多小時候經常捕捉,玩弄的小蟲子。例如,蟈蟈,蟬,蜻蜓,刀螂。作者描述了他們小時候如何捉蟲子,捉到蟲子后又喂它們吃什么。這一篇文章滿足了我們這些從小就很少接觸大自然的好奇心。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希望現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蟲,對自然發生興趣。并不能再電子玩具的包圍中長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散文的經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歡,看得人平靜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悵!

【讀《人間草木》有感】相關文章: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08-10

《人間草木》讀后感02-15

人間草木讀后感03-12

人間草木的讀后感03-08

《人間草木》讀后感8篇03-15

《人間草木》讀后感13篇03-05

《人間草木》讀后感10篇03-13

《人間草木》讀后感15篇04-08

《人間草木》讀后感(10篇)03-1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在线精品国产大象香蕉网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天堂色 | 在线免费AV观看大全 | 色窝窝播放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少妇全黄性色生活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