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與黑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紅黑之間,矛盾的色彩
——讀《紅與黑》有感
“生命如一顆流星,在光榮與死亡的較量中,在紅與黑的交纏中,從絢爛走向毀滅。”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于連的一生。
于連出身農民,他的父親和哥哥在鋸木廠里工作,自己因精通拉丁文被德。雷納爾先生一家看中而被聘為家庭教師,他便開始走上自己的奮斗之路!可是卻在他追求幸福的過程中誤入了歧途,不能全怪他自身,社會環境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因素。于連作為一個追求理想的有志青年,他深深崇拜的是拿破侖,如同資產階級革命志士,對著革命有著滿腔熱血,可那時拿破侖領導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失敗,取而代之的是復辟王朝,在這個黑暗社會,具有驚人意志力和非凡聰明的年輕人才能無從發揮,理想無法實現。
于連為了出人頭地,躋身貴族,卻使用了卑鄙惡劣的方法,整個人都仿佛戴上了一幅虛偽的面具,一個野心家盲目追求私利,最終釀成了悲劇。他每次實現了自己的“作戰計劃”,都會有拿破侖式的野心的勝利,一種狂妄自大,報復的心理不由自主地顯露出來。
縱觀他的兩段愛情,也是將他孤傲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野心不斷膨脹,他先是愛上了德。雷納爾夫人,剛開始在與雷納爾夫人相戀的時間里,他的快樂是一個受人白眼的可憐蟲能夠占有一個如此高貴而貌美的女人的快樂,他想:一定要在這個女人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發跡了,有人指責我干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位,我就可以告訴他,一切全都是因為愛情。漸漸地,當于連發現愛情正在淪為虛榮的工具,他又處于深深的自責與悔恨之中,我認為這是文章的矛盾沖突之一。后來他成為了德。拉莫爾伯爵的秘書,他從侯爵那里得到的十字勛章讓于連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在伯爵府上的日子里,伯爵的女兒瑪蒂爾德小姐被于連先生所癡迷,主動追求他,兩人多次的分分合合也是因為彼此的傲慢和虛榮心,誰都不愿顯示自己懦弱的一面!于連通過種種手段,最終也成功征服了瑪蒂爾德,可就在幸福即將到來之時,德。雷納爾夫人的信毀掉了這一切,于連想到的是報復,他親手去槍殺了曾傾心愛過他的女人。
在監獄里,于連才得知德。雷納爾夫人的槍傷并不致命,當他在心靈里看清自己,他感到懊悔了……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那段時間里,愛情才爆發出真實動人的火花,他還是選擇了德。雷納爾夫人,或許那才是屬于自己所追求的心靈的愛情吧……
于連的悲劇是社會迫害青年的悲劇,倘若再來一次革命,最終取得勝利的一定是像于連這樣執著,有野心,狂熱的社會青年!
小說以于連經歷為主線,實際想表現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代表——小小的維里耶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雷納爾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里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為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會的秘密組織圣會而獲得現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拴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里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為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
紅與黑兩個矛盾的顏色,“紅”代表了充滿了偉大與激情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即拿破侖時期,“黑”則代表了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通過色彩的對比反應了這矛盾的一切。司湯達也是借此批判了現實主義,讓讀者們更加深入了解到法國大革命后的社會現狀。
于連,一個在腦海里總是揮散不去的名字,使我情不自禁地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