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歡迎大家分享。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的始計篇,孫子意思是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觀察和對待。
在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和平,同時,也有許多國家處于無盡的戰爭之中,所以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軍事力量是立國和強國的重要條件。但是軍事不是紙上談兵,謀軍事是一種大智慧。《孫子兵法》便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史上在軍事方面的一顆明星。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這部書被譽為“兵學圣典”,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將軍孫武之作。該書雖然只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但是就是這短短的篇幅,卻深藏精邃富贍的兵家謀略,不是所謂的“紙上談兵”。大多數人認為軍事是“武道”,而《孫子兵法》講究的是“智”,“ 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將“智”排在軍事中最重要的地位,可見《孫子兵法》中的大謀略是許多兵書中不具備的,這“智”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這是《計篇》中的一句。它所謂,戰爭是一種用來迷惑對方的學問,告訴人們在戰爭中要善于偽裝,這一點完全為“智”的體現。戰爭中只是一昧追求進攻,以力抗力,把自己的實力、戰術暴露無遺,戰略便會被敵方破解,導致失敗。而適當的偽裝卻可以掩蓋自己的光芒,把真正的實力保護起來,讓敵方松懈,到真正適宜的時候,便可以發揮實力,一招致勝。
善偽固然好,但把握時機是展現兵為詭道的重要一步。《謀攻篇》中孫子說到“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闡述了什么情況下可以打,什么情況下不可以打,將領才能得勝,準確把握時機是戰役成功的重要一步。中華歷史上許多圣戰都歸功于天時,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役“赤壁之戰”。適時利用東南風,取得了火攻的勝利。而在二戰中,引人矚目的蘇聯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也是蘇聯紅軍利用當時處于天寒地凍的冬天,使德軍陷于嚴寒的困境中,最后反敗為勝。《孫子兵法》中的大“智”可以應用于軍事上,也可以應用于生活中。兵家的智慧在商業中也同樣可以成功,如李嘉誠,他的成功也有一部分仰仗了把握時機,在改革開放初期土地不像現在一般“寸土寸金”,而當時的李嘉誠卻把握了商機,借巨款購買了大量地皮,而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土地價格逐日上升,他也因當時把握時機購買地皮,才能成就現在的商業大亨。與他一樣的還有酒店業大鍔希爾頓,他在別人熱于淘金時,把握淘金者急需旅店的時機,發展酒店業,而成為酒店大鍔。時機從古至今有多重要,可見一斑。
《孫子兵法》中的大智慧,表現在與擇機同等重要的還有“仁”。孫武在書中的論述多為談兵打仗,告訴人們戰爭需要謀略,注重四戰,即重戰、養戰、備戰、速戰,這四方面很重要,但是也是孫武所推崇的慎戰,不要輕易打戰。《孫子兵法》中的 “智”體現了如何可以打戰,打好戰,打勝戰,需要用智慧,而這智慧帶來的結果最后都是為了如何少打戰。孫武的這一思想,又體現了“仁”,在我看來更是體現了孫武具有祈盼世界和平,讓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
《孫子兵法》中的“智”涵蓋了孫武畢生的軍事謀略,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而兵法中的“仁”是他的主張,更是中華民族的主張,如今世界和平儼然成為各國所提倡的。“ 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將兵書的精神寫于短短的六千多字中,讓世人驚嘆,而這書得以流芳百世,名揚內外,多少帝王賢人都視為珍寶,作為中華民族繼承人的我們更應誦讀《孫子兵法》,感悟它的大智慧,呼吁世界和平,同時學習兵法中的謀略,在國家遇到危難之時,可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孫子兵法》也許是詭道,但它是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