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格物致知,我們不難發現,偉大時代的背后總會有一支巨擎、一只偉大的推手,歷史呼喚英雄,英雄也領航著歷史前進的風向標。
《大國崛起》顯然是命定中國的,那么新世紀中國的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話——你準備好了嗎? 開啟海洋時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個國家中相繼傳遞,粲然全球角落。當時在東方的泱泱大清帝國并不是沒有機會圖強,1840年國門破開之時,日本還沒有步入明治維新時代,比肩而啟的中日兩國,在1894年甲午戰爭后徹底改變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繁雜,但其中根本之一要歸咎于當時所謂大一統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錮人文思想、四書五經等儒學教科書歷經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舊模型造人、造物、造社會,結果導致中國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人文沒有進步、科技沒有創新、社會沒有發展……,被人樂道的康乾盛世說白了也不過是農業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飯吃飽而已,好像中華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溫飽為榮光的,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定要呈現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這個民族以廣闊的國際視野去接納新思想,學習新文化,最終創造新的強勢文明。 繆斯女神就這樣被錯過了,那時時間定格在19世紀。
20世紀,百年滄桑,然而圖騰已經復健。
21世紀,新的千年,第三次信息革命風口浪尖中,誰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中國特色之大國崛起!我們拭目以待。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觀后感600字 看完之后,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真正做到了“放眼世界,胸懷祖國”。他們先求知于世界,爾后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1871年12月,日本新政權對外派遣“歐美使節團”。他們考察研究了歐美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把對自己國家有益的都進行研究。巖倉使節團的出訪出動了當時日本新政權的主要成員,共51人,而這些人都是掌管具體實務的新政權骨干,可以說,這次出訪相當于日本行政部門的全體出動。日本政府對“求知識于世界”的重視可見一斑。巖倉一行的出訪使他們獲得了前所未有、前所未見的知識。
這次出訪對日本政府的主要成員作了一次有效的“洗腦”,認識到當時自己國家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并開始準備想歐美國家學習。巖倉使節團的出訪讓日本新政權的主要成員大大地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在歷時良久的考察中,學校教育是最使巖倉一行感到驚嘆的。
所以,日本新政權在明治初年就把“重視教育”作為大課題。伊藤博文最先提出興近代教育,希望通過教育來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開的國家,都是難以進入近代社會的。這種積極主張興近代教育的思想,為近代日本教育的興起拉開了戰略性的序幕。教育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志。日本明治維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說是得力于教育。日本把教育作為國家之本,在發展資本主義的成長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一直到現在,日本仍然是一個高度重視國民教育的國家。教育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國要謀求中國的繁榮昌盛,也應學習日本高度重視教育事業。 沈鈞儒在《家庭新論》中說道,“要把十年以后的中國變成什么樣子,就看十年前的青年和兒童受的是什么教訓。“可以說,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取決于教育。日本和中國,只有一水之隔,它從封建、落后的“蕞爾小國”變成了現今令人矚目的“經濟大國”,其過人之處讓人佩服。驚嘆之余,不僅感慨我們中國也應該放眼世界,汲取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借鑒古今中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以謀求國家的強盛。
【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國崛起讀后感02-15
大國崛起的讀后感06-18
《大國崛起》讀后感優秀10-17
大國崛起法國讀后感10-14
大國崛起讀后感3篇03-09
大國崛起讀后感(3篇)03-11
寒假大國崛起讀書心得09-17
大國崛起讀后感(通用30篇)03-16
大國崛起讀后感(匯編3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