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后感1
這句話幾乎家喻戶曉,出自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論語》,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說的是幾個朋友在一起相處,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學習的地方,不能憑借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價人品的好壞,就算一個人腦子再笨,那他身上肯定也會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就那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來說吧!我由于不小心把王俊輝的鼻子撞出血了,于是班主任劉老師把我媽媽和王俊輝奶奶都請到了學校。王俊輝見他奶奶來了,趕緊對她奶奶說:“奶奶,您不要著急,您先坐下來。”他奶奶走的時候,王俊輝又說:“奶奶,下樓梯您要慢慢走,不要摔著。”我看到了這一幕,心理很是佩服,王俊輝的一舉一動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我覺得王俊輝在禮儀方面做得比我好。在學習上,王俊輝上課不認真聽講,做小動作,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寫,如果寫的話也是糊,成績也不好,每次考試總是排在全班的倒數,和我的成績根本就不能比,但是我今天卻發現了王俊輝還有懂禮貌這個優點呢!所以王俊輝這方面還是值得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七個字教會了我看人不能往他的短處上看,要多看看他的長處,并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要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斷進步,更上一層樓,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座右銘。
這就是我對“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的理解。
《論語》讀后感2
讀完為政篇,在其中的二十四章內容里,不僅有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還有孔子對學習和思考,以及做人修養的見解,讓人受益匪淺,有許多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首先,從孔子的政治主張方面來解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句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是說統治者只有以德治人,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還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句話,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孔子十分重視道德在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但卻有些忽視了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道德和法制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還有“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這一句,體現了任人唯賢的重要性,為政者要親賢臣,遠小人,這是德治的重要部分。
然后,從做人與學習方面來認識。“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勇于實踐,學習與思考相結合,要學會舉一反三,才能把事情做好。“先行其言而后從之。”這句話是說,做事情要先做后說,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不能言而無信,只說不做。
最后,我想談談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想,人生就是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心中的想法也截然不同,年輕時候或許雄心勃勃,但年老之時就順其自然。因此,我們應該趁朝氣蓬勃的時候奮發努力,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讓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不留遺憾,這樣,才能在韶華逝去過后留下一副豐富多彩的畫卷。
《論語》讀后感3
上周日犯錯被老師抓進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釋,因為在這里跟生活老師就沒什么道理可講,什么是理?他們一直把嗓門大,我是老師當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師這倆字,禽獸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無恥到這種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話歸正傳,在008我利用多余時間,看完從小學到高中左耳進右耳出的三本書《論語》《大學》《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覺是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之根,數千年來從未改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論語》《大學》《中庸》 讀后感。為什么孔孟的儒家仁愛思想能夠流傳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數,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擾他們,安安心心的種地,賺點小錢,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點累點沒關系。可現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總有那么幾個喜歡鬧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場戰爭下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這個時候孔子就出現了,他認為統治者們應該以仁以仁志國,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而百姓也是這樣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為大眾所想,所以會受到老百姓喜愛和推薦,正好西漢時期窮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獨尊儒術建議得到漢武帝支持,于是儒家的經典流傳于世,經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么是仁,孔子認為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才是仁,當然做些的都很難,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個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還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嗎?
從歷史上的規律來看,好人幾乎沒一個好下場,劉備以仁義待天下,雖有眾多民擁護,但最后仍是未統天下留終生遺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后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論語》讀后感4
人們總少不了要學習,只有學思結合才能真正算學習。而論與之本書就是在叫我們學習,怎樣學習。
“學’’
子曰:“由,輝汝知之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至句話說我們學習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們應該誠信對待自己的學習,職業是孔子告誡我們不要自稱聰明,要分清至還是不知。對待一個新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制裁是求職的正確道路。自欺欺人,最終騙不了別人只能影響自己的名譽。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已。”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經常復習過去學的知識,才會有更多的理解。我們只有深刻認識了過去,才能更好的'學習新事物,新東西,新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說我們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而同樣的每個人都有優點。這句話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學問上我們還要多向他人請教。所謂“不恥下問”才能學得更多還會學得更加好。
“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忘,思而不學則帶”這句話向我們認證了思考的重要性。勤求學問而不思就只會迷惑,若只是思考而不體驗學習也難獲得確實的知識和學問。有了學問沒有思想是沒有用處的,不能領會貫通新的知識也不會新的發現。相反的,思想事要學文來互幫的。因此可知思于學必須兩者關注,不學習終究一事無成,只學不像也會糊里糊涂。書只有讀到只一步了,才算是真正的發揮了作用。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知識是通向成功的要訣。我們只有在文化中汲取知識。只要我們學會學于思我們便打開只是世界的大門。
《論語》讀后感5
《論語》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記錄的是孔子與其弟子的日常對話,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們的現代化社會,論語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義。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我們變得浮躁,尤其是對于金錢名利的追求,有時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論語》中有這么一段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段對話講的是子貢認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內心的欲望而達到清心寡欲,實則可取。然而其危險萬分,稍一動搖,便至于不仁不義之地,實在不夠堅定。而孔子所謂的君子,則將德行化為自發之道,由內心順乎自然地感到快樂與敬禮,則將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無論欲望功名如何進攻,都不可動搖,才是正道。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以為做到子貢所說的就好了,其實孔子所指的自發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為人處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獨到見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意思是人不莊重,就無威嚴可講,品行浮滑,學問的`根基也不能穩固。作為君子,應該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輕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放棄對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誰無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不堅持過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氣。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隨時把自己的行為努力向好的一方矯正。君子,不過是內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論語》讀后感6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么必然聯系,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于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孔子講究孝道,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經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皆能有養。不散,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的孝順總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這樣是很不夠的,如果對父母只能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是啊,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漸漸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對父母的情感,我認為對待父母和長輩我們應該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樣,如果我們讓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們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對父母真正的敬孝。
從治學的方面看,從一開始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講究的方法及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這些方法和態度沿用至今對我的啟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溫故而知新對于學習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細節,每日不斷的復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取新的知識,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可見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礎。
做人誠實誠信,它早已經融入我們的民族血液中,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礎。誠信是人的一張臉,他寫著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個故事,在日本餐飲界有一個行規,盤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盤子記件付酬,有個打工的學生為了提高效率,少洗兩遍,在老板的檢查中發現了少洗兩遍,立即被辭退了,使得他在整個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見誠信不僅是個人的事情,它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關系到國家的風氣。
《論語》讀后感7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于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論語》讓我體會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諧,什么是無畏。在于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并用輕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論語》的力量,這就是《論語》帶給人的美麗!
《論語》讀后感8
《論語》,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新的學期,我們學習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當我再次讀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想起了以前寫作業時的場景:放假了,老師總會留一些作業,一開始還認真的在寫,過了十幾分鐘,我就摸摸這兒,摸摸那兒,當我拿起課外書要看時,還在心里對自己說:就看十分鐘。可是十分鐘過去了,我仍然還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吧!反正作業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寫完。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是沒放下手中的書。直到書的最后一頁被我翻過,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抬頭看看墻上的鐘表,才發覺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才埋頭奮筆疾書,但作業還是沒有在一天之內寫完。
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書桌前,下定決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業寫完,可是我寫著寫著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飯時看的電影,里面的搞笑情節讓我不禁笑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才認真地埋頭寫作業,當我寫完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本來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為我寫作業時的不專心,這個計劃才“泡湯”的。就這樣,周末過去了。當我學了《論語》中的這句話時,恍然大悟:時間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我們“浪費”掉的時間,永遠也不會回來的。想想我看課外書,想電影里的'情節時,那些時間用來寫作業該多好啊!這樣的情況每天都會有,都是因為我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做著這件事,想著別的事,時間就是在這不知不覺間流逝。
《論語》,這部書中的一則就可以給我們這么大的啟示,別說整部《論語》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是多么大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吧!
《論語》讀后感9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于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于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諧,什么是無畏。在于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并用輕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論語》讀后感10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語和對話,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
《論語》中有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范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并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畢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范,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系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于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外,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向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
2、"先引其炎而后從之。"則教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
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
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于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讀后感11
孔子是大教育家,對教學更是有著獨特的見解。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說,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在這里,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同時又強調興趣的作用,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些真知灼見,值得從事教學工作的我們,好好學習,認真領悟,并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每個人都離不開朋友,對于交友,孔子告訴我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要我們學會識人,交有德行且博學的朋友。選對了朋友,怎么相處呢,子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孔子主張君子之交淡如水。若朋友有了過錯,怎么辦?孔子讓我們適當規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讀著這些語句,讓人心里真的好溫暖。孔子,就如一個睿智,慈悲,仁愛的長者,在語重心長地囑咐著他的后輩。生怕他們出了差錯,心生懊悔。
要想成為有教養的君子,就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怎樣做才對人有益呢?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就是說,行為要有所節制,不要為所欲為,要多稱道他人的長處,多結交賢明的朋友,樂做這些,對人是有益的。既然有益,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反之,如果樂于驕奢淫樂,樂于游蕩無度,樂于吃吃喝喝,則對人是有害的。既對人有害,我們就應該學會拒絕,勇敢地說不。
《論語》讀后感12
《論語》一書是五千年文明史中歷代仁人志士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它的中華文化充實了我的生活;它的傳統美德感召了我的思想;它的前賢哲理熏陶了我的情操,所以,我十分喜歡《論語》這本書。
讀完《論語》后,我受益匪淺。我懂得了求學必須按時溫習,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懂得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一種美德;我懂得了君子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物質享受。
s
而在《論語》中,我最喜歡是這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它告訴我學無止境,要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體會和發現,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而蘇軾就是一個溫故知新的人,養成親手抄書、經常溫習的習慣。因此他便三抄《漢書》,但并不是嘩眾取寵,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思考和研究問題,所以他是我學習的榜樣。當然,從三四年級到現在,我也有養成抄書的好習慣,一到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日積月累、資料袋、詩歌等一些知識被我抄到一個本子上,因為我知道這樣又便于我復習,而且邊抄邊想,不僅可以溫習以前的`知識,還能有不同的體會和發現。有時,一本書我會看上三遍或更多,這樣這本書就會被我完全理解了,剛好印證了這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正是我讀書學習的切身體會。
在讀《論語》這本書時,我感受自己就像一直在只是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雛鷹,是快樂的,是興奮的,享受著知識帶給我的樂趣。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去看看《論語》這本書,讓你們都養成一個個良好的習慣,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論語》讀后感13
一代圣賢萬代師表智者仁愛師傳典范;國學《論語》儒家精論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實可謂:"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感悟經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學之初片語淺識而今處世之時虔誠拜讀;雖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卻也嘆服其中受益匪淺.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特別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時間致力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樹立了良好的師傳典范.
現代的人大多是從《論語》對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細致的了解其間發現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鑒.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無以例外寒假期間潛心拜讀先師大智略有心得愚見貽笑大方.
欲教人德為先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眾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務本"就是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人.孔子特別重視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著把知識納入道德范疇的'傾向他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沒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知識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使達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加以保持知識水平也會下降倒退以至完全喪失.孔子這種主張在揭示德與智的關系方面指明了德對智的統率作用.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基礎地位首要地位來抓.
《論語》讀后感14
今天,我讀了《論語》,使我懂得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就是說,“對于學習,懂得它不如喜歡它,喜歡不如能以學習作為快樂的事情。”我覺得孔子說的很有道理,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期,剛剛在學習的起步階段,對于學習不能嘴上說說喜歡,沒有實際行動,不然就不會有好的成績,今年暑假媽媽給我報的興趣班就說明了道理,兩門興趣班,一門是寫作,一門是奧數,兩門當中,我比較喜歡奧數,所以經常做奧數課外練習,把做奧數題目當成了一種樂趣,寫作就是完成了老師平時布置的作業,所以在考試時,奧數成績比寫作好,這說明我們如果把學習當成是一種樂趣,會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學習時,不能偏向學科,要全面喜歡,這樣才會全面進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說“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兩個人當中,一定會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那好的跟著學,對不好的地方則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向別人學習,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記得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班有一位同學,好多同學都不跟她說話,甚至有的同學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們在操場上玩,突然一個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繩梯的時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來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險,只能在大喊大叫,這時老師卻不在,好多同學著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師,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傳達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讓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這才脫離危險,這時操場上響起了一陣掌聲,送給她一個大拇指,雖然她學習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優點。所以,我們應該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他人的短處。
老師和家長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通過這次暑假古詩詞學習,使我更加懂得了學習的樂趣。
《論語》讀后感15
《論語》作為孔子思想的精華,中華文庫璀璨的書籍,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閱讀《論語》不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貴,而且領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
《論語》中記載的瞬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則是這樣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樣的樂趣是最純真的,最自然的。相比于我們現實生活,那些玩游戲后的熱愛,卻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純真的,他們帶給人只是一種暫時精神上的快樂,而這種全身心的根源,卻是最本真的樂趣所在!
而且還有一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使我們不僅體會到這他的堅強樂觀,而且體會到對生活的熱愛、渴望和激情,從而使得他最后的成為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之一,這樣的高尚品質又怎能不令我們學習呢?想想我們現在在衣食豐厚的社會里,卻經常抱怨著各種各樣的不滿足,比比閆慧,這樣的`樂觀,這樣的曠達大度,這樣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籠罩世間的萬物,這種精神我們又怎能不學習呢?
閱讀《論語》,還是我還發現了許許多多在自己的不足。因為《論語》中孔老夫子對許多的生活中許多的“惡”,以及許多社會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擊。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所以,我以后也一定要最好遵守這些品質,成為一個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收斂自己的不正當的行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發揚到我的生活中和學習中去。
這次閱讀《論語》的體驗,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質的提高,以及是各種各樣美好品質在我思想上的延續。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3-19
《論語》讀后感06-16
[經典]論語讀后感08-19
《論語》讀后感[經典]09-17
【精選】論語讀后感08-16
論語的讀后感04-15
論語讀后感12-11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的讀后感04-16
論語讀后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