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韓愈《祭十二郎文》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韓愈《祭十二郎文》讀后感1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傳統祭文的常規格式,一改以往祭文稱頌死者的內容,而傾訴自己痛失至親的真情實感,情之所至痛不欲生,使得這篇祭文格外感人,被后人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文章共分為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收到侄子死訊時的驚詫悲痛,并聯想起自己和侄子年幼時與嫂子相依為命的凄苦經歷更覺得痛不欲生。在這里寫出了兩人幼年時同病相憐的悲慘經歷。
第二部分些韓愈到京城后便與侄子兩地分離,本以為都還年輕,日后相聚的日子還長,沒想到竟然天人兩隔了。他寫道“我與汝俱年少,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言辭中充滿對年少輕離別的悔恨之情,念及父兄早逝,自己身體早衰,卻不料侄子先他而去,道不盡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哀,同時也為自己性命將短暫的跡象感到憂慮。
第三部分,韓愈寫出了侄子沒有受到王兄的蔭庇,感嘆命運的不公但又無可阻撓不能改變。自己日益衰老,卻不知能否把后代養育成人,“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感嘆命運造化的無常和人力于天命之微弱,充滿無助的哀愁。
第四部分回憶起侄子曾經說起病痛,但他卻沒能重視,而后悔莫及。追至侄子的死期都不能清楚明確,自己所能做的只有料理死者身后事,也唯有料理后事方能使他感到一絲絲的安慰。言語中充滿追悔卻不能彌補的`遺憾。
最后一部分,作者自責對死者疏于照顧,使得抱憾終身,唯有養育后人成人才能使自己有活下去的動力,這一部分既是生者的遺憾又是對死者的告慰,“言有窮而情不可終”一句也在告誡世人,要珍惜眼前擁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韓愈《祭十二郎文》讀后感2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殿堂里,韓愈是一顆光芒四射的明星。他的卓異不僅僅體現在文采上,他的為人處事、政績操守,都值得后人敬仰感佩。
以文章而論,他和柳宗元并列人“唐宋八大家”,同為唐末“古文運動”的先驅,很早就被視為一代宗師;以政績而論,他在京則力諫禁止佛骨入京,在外則愛民恤下,美名傳傾于一方;以品行而論,他的清廉耿介、鞠躬盡瘁,在一言一行之中無不體現得明明白白。總之,韓愈給人的印象,就如他大部分的文章一樣,端正,嚴肅,深沉。因此,對于他的文章,我從來都是持著一種理性的贊美,而不會有任何出于感性的欣賞―直到我讀完這篇《祭十二郎文》。
原來出身于世家的韓愈竟然也會有如此曲折不幸的遭遇。善良的長嫂用慈母般的深情把4歲就失去母愛的韓愈撫養成人,韓愈對她的感情也充滿了游子般的孺慕,一同長大的侄兒便成了實際上的手足。在后來的世事滄桑、宦海沉浮中,想必他對長嫂一家人充滿了深情眷念,在他因為上疏諫止佛骨被貶滴潮州之際,十二郎的兒子韓湘干里迢迢地趕來護送。“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蘭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為了百姓蒼生敢于直犯天顏的.錚錚鐵骨,在親人面前卻禁不住柔腸百轉,淚水清然。十二郎的逝世,使韓愈如折手足,肝腸寸斷,一貫的端然嚴正、肅穆矜持,猛然之間被如潮的悲痛沖得無影無蹤。
這字里行間的椎心泣血使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韓愈。是的,真的英雄皆是性情中人。
【韓愈《祭十二郎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韓愈的詩詞08-12
韓愈的詩詞8篇08-12
青春祭作文06-15
祭英烈感言11-02
清明祭作文03-04
你好,十月文案10-05
迎接十月文案10-28
金秋十月文案11-18
你好十月文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