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悲慘世界》讀后感1
主要內容:
主人公冉阿讓是個服了19年刑的苦役犯。出獄后,受到主教的感化,他決心從善。他遠走異地,化名馬德蘭,成為巨富后,廣施仁愛,被任命為市長。他接濟女工苦汀和她的女兒珂塞特。將珂塞特哺育成人后,自己卻在一個破舊的小屋里死去,床頭上依然放著主教送給他的銀燭臺。
片段回顧:
第八章馬呂斯被救(第134頁)
冉阿讓讓他狼狽不堪。他平生依靠的所有原則,在這個人面前都土崩瓦解了。馬德蘭先生出現在冉阿讓的后面,兩張臉重疊起來,合二為一,形成了一張令人尊敬的面孔。沙威恐懼的覺察到他居然對一個“卑鄙”的人產生了敬意。
閱讀感想:
冉阿讓的一生,在苦難中掙扎,卻有著舍已為人的`高尚情操。我認為,一個人如果不犯一些小錯誤,那么他的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就如冉阿讓,他犯過罪,但他的心靈沒有就此沉淪下去,而是用一身的人性去感化自己的,盡自己的所能,不照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人嗎?雖然他是小說中的人,但現實中也不缺乏這樣的事例。蝴蝶是毛毛蟲時,它不是受盡了嘲諷嗎?但最后還是化蟲為蝶呀!我最喜歡的雨果在書中的一句話“沉默等于撒謊”。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就因為沉默被判以極刑。如果人人都痛快地說出密秘,把心中的丑事告訴大家,也會得到理解的!
雨果名言錄:
1、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氣力。
2、 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3、 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
《悲慘世界》讀后感2
當我品味完一頁,輕輕將書關上,腦子里頓時浮現出了一個人物,他就是冉阿讓,冉阿讓因為偷了一塊面包,導致被判刑,當他出獄時,受到人們的歧視,就這樣,他絕望了。但是,世界上總會有奇跡發生的,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善良的心,去感化了冉阿讓。冉阿讓用自己的后半生去做善良的.事,可是老天爺,為什么那么不公平,冉阿讓已經改過自新了,為什么他的遭遇卻是如此悲慘,可見得當時社會黑an。
冉阿讓的善良感動了我,使我想起了書中的一個人,他是心的善良,總喜歡幫助別人。
有一天,他聽電視新聞上說一個孩子急需O型血,而他的血卻剛好是O型的,可是他身體不好,假如去捐血,也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可是他卻說:“我這輩子也沒干過什么大事,也沒有為誰做過什么,這次就讓我為這個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于是,他立馬跑去醫院,捐了血,就回了一個孩子的性命,
他為了這個孩子,竟做出了這樣一件事,真令人感到驚訝。或許誰都沒有他偉大。
《悲慘世界》讀后感3
法國作家雨果的曠世巨著《悲慘世界》,是他醞釀構思三十余年而創作出來的稀世珍品,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這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贊頌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惡丑。這部作品是作者用三十余年的心血凝結成的,其間充滿了精辟的思想、閃光的智慧。書中精致、巧妙、睿智的語句比比皆是,就像散落在沙灘上的顆顆珍珠和美麗的貝殼,拾取一個,你就獲得一份快樂。
冉阿,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于他往往出門時口袋里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面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于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后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并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對那么多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悲慘世界》讀后感4
在《悲慘世界》中,主教克利的寬容與博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利對主人公冉阿讓偷竊教堂銀燭臺行為的寬容,挽救了冉阿讓的一生。世界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而博愛,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博愛不再是那么的冷酷與悲慘。
在《悲慘世界》中,在主教克利寬恕了冉阿讓后,冉阿讓痛改前非,最終成為一位人人愛戴的好市長。合上厚重的書籍,我在感動于主教克利的寬容之余,心中一直在暗暗慶幸冉阿讓的幸運。主人公冉阿讓的幸運在于他的人生路口遇到的是寬容和博愛,在于克利主教對人生深深的感悟和理解;在于克利主教對待錯誤的不同于世人的超凡脫俗的正確態度。
然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博愛卻在逐漸地流失。在錯誤面前,人們津津樂道于法律的嚴懲,卻不屑于人性的寬容;人們過分地追求名利,卻將博愛拋到腦后;人們常常為蠅頭小利而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人們經常為一己私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相比雨果筆下的主教克利,人們難道不應該感到羞愧嗎?
在舉國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倡導主教克利的這種寬容和博愛。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缺少的正是這種對待錯誤的理解,喪失的正是人性博愛的溫暖。世界必將因寬容而博愛。
《悲慘世界》讀后感5
這本書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寫的,它主要反映了當時法國底層人民生活的辛酸和法國大革命的壯闊。
此書的主人公冉阿讓讓我十分感動,他從一個苦役犯到市長再到成為一個優雅的'紳士,一切都源于他的善良。他冒著重入牢獄的危險挺身而出,救出了老人;當因為有人長得和他相像而遭遇逮捕時,他在法院里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身份;當他的仇敵面臨死亡時,他選擇解救自己的仇敵。
讀了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究竟是什么能讓一個人放棄一切,去做別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是善良,只有真正擁有一顆善良之心才會使一個“壞”人,在社會不公和心靈激烈掙扎的抗衡中完成了由惡向善的蛻變。
從德那第夫婦那貪財、自私、卑鄙的嘴臉可以反襯出冉阿讓的真善美。同時,我也為冉阿讓抱不平,憑什么一個“壞”人就不能變成好人,做善事。更何況他經過幾年的牢獄,心靈已經被教主給清潔了,這代表冉阿讓可以重新做人。可沙威警官堅信壞人只會做壞事,他相信社會秩序準則、相信他維護的法律。當他親眼所見冉阿讓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后,最終選擇跳河自殺結束他充滿殉道意味的一生。真是可憐又可悲!
我堅信善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讓你的心更加堅定充滿力量,它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悲慘世界》讀后感6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是個服了19年刑的苦役犯。他一生備受挫折,他的精神歷程也是極其坎坷。出獄后,受到主教的感化,他決心從善。冉阿讓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變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懊悔,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也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他最終決定遠走他鄉,化名馬德蘭。在異國他鄉,他努力的工作并成為巨富。這以后,他廣施仁愛,之后被任命為市長。冉阿讓本的一生,在苦難中掙扎,卻有著舍己為人的.情操,雨果用他的形象,為人類的生存,指出了一條路。
這本書以未來的名義去批評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己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恒之盾。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一千本好書,就是一千輪太陽。燦爛千陽,會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也會讓這個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們的面前一覽無余地展開。
這話說得太精辟了。此刻,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學習環境都很優越,所以我們更就應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此刻,展望將來。
《悲慘世界》讀后感7
讓我們擁有靈動的生命
《悲慘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讓,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由于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面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雖然是一個罪犯,但是米里哀主教卻收留了他,讓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棄“惡”從善,讓冉阿讓終成一位有作為的市長。正因為主教不歧視生命,認為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靈動的,才造就了一個真實的人。
是啊,每個人都有生命,然而,每一個生命都是靈動的。
生活中的我們也是這樣,雖然身份有貴有賤,但生命是沒有貴賤的。
街上的掃地工人,你說他“賤”,但是如果沒有它們,就怎么會有我們這樣干凈的社會呢?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大街回事怎樣的呢?撿垃圾的,你說他“賤”,但如果沒有他們,我們會把這些垃圾放到哪里?還是不管它們?工地上打工的人你說他們“賤”,但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從那里得到那么舒適的房子呢?……
堅持著掙錢養家糊口,而干那些卑賤工作的人,你們說他卑賤,我說他擁有靈動的生命;青海高原上堅持著生長的柳樹,你們說他卑賤,我說他擁有靈動的生命;動物們為了保護孩子而舍命去保護孩子時,你們說他卑賤,我說他擁有靈動的生命……
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的意義,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的奉獻,每一個生命都是靈動的!
《悲慘世界》讀后感8
《悲慘世界》是一本多么偉大的書籍呀!它使我看到了雨果對社會下層人士的同情,對自私、貪婪之人的蔑視。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將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展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剛接觸這本著作時,我對主角冉阿讓懷有無比的同情。為了讓受饑餓折磨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能吃到東西而去偷了一片面包,因此被判徒刑的冉阿讓,被關了十九年,到四十六歲才被釋放出來。但是,當他被釋放出來后受到的卻是人們對他的歧視。幸好有仁慈的主教米里艾,對他十分客氣。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在服刑期間,冉阿讓早就養成了種種惡習。一開始,他并沒有因主教的仁慈所改變,并且還偷了主教的銀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竟然原諒了冉阿讓,并且把冉阿讓偷的銀器作為禮物送給了他。冉阿讓終于醒悟過來了,他帶著主教給他的一點點溫暖和光明離開了這里,定居在法國的北部。他對于自己居住的城市盡心盡力,人們都被他感動了。冉阿讓因此做了這個城市的市長。
冉阿讓的一生是令人感慨的,也是令人深思的。一個人從一塊面包徹底的變壞,再從一幅銀器和人們對他的改變徹底的變好,成為當地的市長。這是多么讓人吃驚的變化啊!人性的兩種都在他身上體現出來了。
讀了這本書,我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撼。愿我們身邊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后感9
翻開這本書,與作者——雨果一起走進人生的《悲慘世界》……這是一部悲壯的史詩……這里最令我最敬佩的是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先生把自己華麗壯觀的大房子給了旁邊那幢又小又破,十分簡陋的醫院里的病人,自己卻住進了那幢“歷盡滄桑”的醫院。
米里哀先生沒有什么積蓄,他的妹妹僅靠養老金度日。米里哀先生每年有一萬五千法郎的報酬,可拿些錢大多數都被他補貼教會或者救濟窮人,就連平日里那些富貴人家捐的財務,他也全部用在了窮人身上。
雖然有大筆的錢過手,但他卻從來沒有沾一點便宜,甚至還倒貼了不少。
讀到這里,我有些懷疑米里哀先生的精神問題。他先是把自己的豪宅給了醫院里的病人,這我還能接受。可他每年有那么多的報酬,居然還要靠自己的妹妹和女仆馬格洛大娘的精打細算才能度日,原因還是因為把拿些錢幫助了窮人!
上帝怎么會制造出跟天使一模一樣的人?我在心中感嘆。不過隨即又想,米里哀先生是位主教,他能放下身段,卑微的住在達官貴人瞧一眼都不會的破醫院里,這是多么偉大的人啊!
正因為有了米里哀先生的`好心,世間那么多的窮人、無家可歸的人、無依無靠的人都有了棲身之所,正因為有了米里哀先生的好心,社會上貧窮男子的潦倒,饑餓婦女的墮落,黑暗兒童的羸弱才能獲得拯救,多么偉大的一個人啊!
雨果在這本書中,把一切的不幸統稱為“苦難”,它處處展露著絕望和鮮血。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苦難”,才能反映當時社會的墮落。
《悲慘世界》讀后感10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的作品之一。講說了主人冉阿讓曾經是一個苦役犯,因為拿了一塊面包而在監獄里服了19年的勞役。就像一個無家可歸的野狗一樣被人唾棄。他滑到人生的邊緣,滿懷憤恨和痛苦。正在這時,一個仁慈的主教拯救了他,改變了他的人生……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里。卻有一個始終與丑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于他往往出門時口袋里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面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于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悲慘世界》讀后感11
開啟了今年第一部長篇小說《悲慘世界》le monde miserable。
到42章為止,算得上是故事到由一個小高潮到小結尾。開始閱讀之時,這些章節都叫:芳汀,會覺得很奇怪,不像一般小說的章節名。
伴隨著閱讀開始,由卞福汝主教的生平事跡慢慢展開,詳細徹底地鋪寫了主教的性格特點、行事作風。
再從不經意地一個開篇,加入了冉阿讓的故事,并徐徐展開冉阿讓被主教“凈化”的`故事。(如果可以把這稱為對冉阿讓的心靈凈化)
再切入到181幾年社會的面貌里4對平凡普通的“情侶”的事情,終于揭開了章節名“芳汀”的意義!它是其中一個女生的名字。再借芳汀被拋棄,生下孩子,托付孩子,回家鄉謀生活,描述出了她可悲的短暫的后半生。
再將冉阿讓的,不如說是馬德蘭先生的故事線和芳汀連到一起。
芳汀作為一個女性,沒有家人,又有私生子,更有人性的黑暗和殘酷無情不公的法律將她快速殺死。
普遍大多數人迂腐,少數理智有人性的人殘存。
馬德蘭用7年時間把那座濱海小城用產業和愛心重新建設得欣欣向榮,承認是冉阿讓之后,這一切又迅速坍塌,人們對他的敬愛也于一夜之間消失。雖然又逃走,但是他會后悔嗎,會后悔挽救一個商讓第,讓千千萬萬個窮人又墜入苦海嗎?
《悲慘世界》讀后感12
冉阿讓一生坎坷。他因為偷了一塊面包,被送進了牢里。他四次越獄,刑期不斷增加,幾個小時的自由換來的卻是十九年的痛苦。出獄后,他被一位主教感化,重拾善良的本性,改名當上了市長。但正當他春風得意之時,卻被警察沙威陷害再度入獄。出獄后,冉阿讓開始撫養女工芳汀的私生女珂賽特,對她十分疼愛。長大之后的珂賽特認識了馬呂斯,很快與馬呂斯墜入愛河。一次,馬呂斯在戰爭中受了傷,昏迷不醒。冉阿讓救了他。后來,冉阿讓成全了他倆的婚姻,向馬呂斯表明自己曾是苦役犯,因此遭到馬呂斯的鄙視。最后,馬呂斯得知冉阿讓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還是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先生。他悔恨交加,連忙和珂賽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讓已經奄奄一息,在失望與孤獨中,這位命運悲慘的老人,凄涼地死去。
冉阿讓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殘酷的現實和法律的不公讓仇恨占據了他的思想,他是一個罪人,但他后來的改過自新,說明他的本性是善良的。面對社會的壓迫,他以德報怨,盡全力去彌補自己犯下的過錯,盡全力去愛這個世界。這種崇高的人格精神使我敬佩和感動。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犯錯之后,只要勇于面對錯誤,心存善念,努力改錯,就可以像冉阿讓一樣,從罪惡和錯誤的深淵中掙扎出來,走上正義美好的陽光大道。
冉阿讓是悲慘的,但他又是幸運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一定不會有遺憾和后悔。他像一位天使,用善良和博愛對待別人。他那鮮活的面容使我難忘。
《悲慘世界》讀后感13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雨果的佳作,這本書敘述了男主人公冉阿讓由于饑餓過度偷了一個面包,結果在監獄度過了19年的黑暗時光,出獄后他受到了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視他如草芥,廢物,垃圾。在這種情況下冉阿讓絕望了,但是奇跡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的仁慈之心感染并且改變了冉阿讓的后半生。受到主教的影響,冉阿讓竭盡全力的'去幫助別人,但是當人們知道他曾經是個犯人的時候,都不愿意接受他的幫助,在這個情況下冉阿讓還是毫不介意,一如既往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以他的博愛,善良,仁慈來改變那個悲慘世界。我們有時候難免會被別人冤枉,不要郁悶也不要去仇視對方,這樣只會讓自己徒增煩惱,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要去包容對方,理解對方。自己的內心強大了,任何的打擊都摧毀不了我們。
男主人公的行為深深的感染了我,我現在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心胸一定要寬廣,一定要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和諧社會需要多些這樣的人,我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爭取做一個長大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悲慘世界》讀后感14
當我合上《悲慘世界》這本書時,強烈的感動在心中油然而生。是什么讓冉阿讓從一個苦役犯變成品德高尚的人?是愛吧,偉大而無私的愛。
主人公冉阿讓幫助窮苦的姐姐撫養七個孩子。一年冬天,饑寒交迫,冉阿讓實在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們挨餓,他偷了一塊面包,從此便開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在冉阿讓陷入絕望的情緒時,卞福汝主教向身處黑暗的冉阿讓伸出了援助之手,用他的仁慈改變了一切。他送給冉阿讓的兩個燭臺,不僅照亮了冉阿讓前方的路,更照進了冉阿讓的心里,讓冉阿讓堅硬的心第一次感受到溫暖與光明。
受到感化的冉阿讓踏上了救贖的路。他隱姓埋名,開設工廠,幫助一個個人找到工作,擺脫貧困;他奮不顧身,抬起馬車,將被壓在馬車下的割風救出;他接待重病的芳汀入院治療,將珂賽特救出魔爪;他悉心照料珂賽特,孤身撫養她長大成人;他釋放一直敵視自己的沙威,用寬容、仁慈感化他冷硬的心……盡管行善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盡管遭受種種的誤解與惡意的揣測,但他仍用最真摯的心對待每一個人,用愛溫暖每個人的心。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冉阿讓通過自己無私的愛以及崇高的靈魂,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里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這展現了作者以及當時的勞動人民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對美好的向往,傳遞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這個世界,但可以讓自己的心中充滿陽光。用心對待每一個人,用愛溫暖他們的生命。用愛與寬容帶給世界最美好的祝福。
《悲慘世界》讀后感15
我讀了爸爸給我買的《悲慘世界》這本書,覺得非常有意思,把它介紹給大家。
主人翁冉阿因為偷一塊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出獄后,受一位主教的感化,化名為馬德蘭。查得。克莫,從此他立地成佛、處處行善,關心窮人,為貧苦人打抱不平,結交了很多貧朋友,馬呂斯。芳汀、瑪賽特等窮苦人,在這期間,他為保護窮苦人的利益,與警察沙威發生過數次沖突,幾經厄運,最后被迫在孤獨中死去。
讓我感興趣的是第二章奇怪的.客人,主要講了冉阿被旅店趕出來后,在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的引導下,來到了主教,主教用豐盛的晚餐和舒服的床款待了他,可是他半夜起來,把主教家的銀餐具全部偷走,當警察把它抓起來時,主教主卻謊稱銀餐具是他的一個遠方親戚偷走并且送給了他。
我敬佩住教主那顆寬宏大度的心,盡管在那種封建舊社會、舊制度的殘酷迫害下,沒有貧百姓的好日子,可是善良、正氣的主教主用他那顆善良的心感化了遭受貧窮的冉阿。這本書也揭露了外國封建社會的黑暗
【《悲慘世界》讀后感】相關文章:
悲慘世界的好句01-19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08-29
《悲慘世界》 讀后感01-16
悲慘世界讀后感12-30
悲慘世界讀后感01-06
《悲慘世界》讀后感12-19
(精選)悲慘世界讀后感09-06
【推薦】《悲慘世界》讀后感01-27
【熱】《悲慘世界》讀后感01-26
《悲慘世界》讀后感【推薦】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