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蘇東坡突圍》有感優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優秀1
《蘇東坡突圍》是一篇含有較多學術研究成分的優秀散文,它的主要內容是在談論為何蘇大文豪會在黃州寫下流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作者能以優美的語言文字、以生動的敘述筆法來解讀蘇東坡,講得那么詳細,那么深刻,那么筆墨情濃、引人入勝。作者一邊介紹蘇東坡遭人誣陷的歷史,一邊傷心感嘆著文化與歷史的牽連。這篇文章不過幾千字,全篇都流露著作者對蘇東坡的崇敬與仰視,無論是正面的贊揚與評價,還是反面批判誣陷蘇東坡的小人,余秋雨欣賞著,批判著,謙卑地褒揚著。
“蘇東坡”是什么?是大江東去的豪放詩詞?是獨樹一幟的美妙書法?是超凡脫俗的高超畫藝?我只能說他是一個集全美于一身的出色的人。就是因為他太優秀,才遭到一些品格低劣的人的圍攻。用他弟弟蘇轍的話就是:“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于是就有了臭名昭著的“烏臺詩案”,就有了文壇上的“赤壁之圍”。烏臺詩獄過程中所受的苦難與非人的折磨、也只有在四年黃州的眾叛親離、也只有在朋友一個又一個地遠離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子虛烏有的罪名如污水般潑向自己時,在四年孤寂獨處的過程中認真地反思中,在自己把人生的際遇、世界的無常寄托于佛老之際,自己才能大徹大悟,才能真正地認清了人生間的真面目。這四年的黃州生活是孤寂的、是人生的最大的磨難—甚至比烏臺詩獄所受的嚴刑逼供更加令人不堪!在這人生最凄苦的`時侯,在別人的看來這是人生最難以為繼的時侯,在其他人要痛不欲生無法再生存的時侯;視一切磨難為人生的磨刀石使他成為一代大文豪,而且是流芳千古的大文豪。不僅如此被受監時,但蘇東坡仍甘愿在人民中為人民做貢獻,盡自己所能,把知識傳授給他們,使他們過上好日子,這也是蘇東坡高貴情操,如此完美之人,卻交上世俗之友。這也使蘇東坡孤獨一生,一無知己,也無知音。
遭遇磨難本身是痛苦的,但磨難之于人生又何嘗不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呢?試想,假如蘇東坡沒有因小人陷害而被貶黃州,那么,他又怎么會看清官場之黑暗,體會到真正的孤獨寂寞呢?又怎么會創作出至今仍流傳不已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呢?也許,他不會失去與朋友的聯系,但是他決不會體味到忽然間整個世界在身邊轟然消失的寂寞孤獨與恐慌。也許,他會照常作詩,但我們絕不會從他的詩作中看到受挫后的憤憤不平和再生后的淡泊寧靜。在不少情況下,才氣會招致磨難,但磨難更可能成就輝煌。因為正是磨難增加了蘇東坡的人生閱歷,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正視磨難吧,不要在磨難的泥潭中怨天尤人,自輕自賤;笑傲不幸吧,不要在不幸的羅網內縮手縮腳,喪失我們前進的勇氣。讓我們直面人生,戰勝磨難,隨蘇子在赤壁的月下高歌一曲“大江東去”,淺唱一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們有幸不用去體會那種非人的折磨、不用理會那種苦難強加于一個人的身上的個人感受,而我們能夠輕輕松松地體驗到了那種被忌妒后的寬容、體驗到了在大難臨頭后的無畏、體驗對于人生的無奈、體驗對于天地萬物的博大胸懷!這也許只能蘇東坡才能給我們,也只會是蘇東坡會給我們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優秀2
因前幾日與朋友聊天時,提及到蘇軾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因此又想到了余秋雨《山居筆記》中的一篇文章<蘇東坡突圍>。余秋雨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是對蘇東坡得罪以后,在黃州這段時間的殘酷經歷和自省作了深刻而精辟的概述。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之一,他同時也是畫家,書法家,政治家。他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中很多地方遠比黃州美麗,可是僻遠的黃州能給他帶來歷史的震動和驚喜,他把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黃州,黃州成了他最重要的人生驛站。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前后《赤壁賦》就出于此處。
這一切來自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他從監獄里走來,帶著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者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帶著滿心的僥幸又滿心絕望的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除黃州以外的任何一個地方,當時的黃州荒涼蕭條,他只得住在一所寺廟里。四周寂靜,一個朋友也沒有。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注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的對話。
蘇東坡來黃州前,正處在一個被史學家稱作“烏臺詩獄”的案件中,這個案件的具體內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國社會中的普遍遭遇。
蘇東坡在黃州其實很凄苦,他當時優美的詩篇,只不過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他在黃州的生活狀態用一封封的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從黃州帶出來,卻換不回一丁點兒的友誼的信息。總而言之,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轟然消失,他在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一個文化人而言,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那闕著名的“卜算子”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這種精神的遭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拾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然而他這時寫詩文也不追求社會轟動了。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他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的剝除自己身上異己的成分,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于淡漠和靜定。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成熟了,也和古往今來的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從來不再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向周圍停止申訴的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就此奏響于黃州。于是就有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
我喜歡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家中的墻壁上就表了一幅(是陳香梅的書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優秀3
讀你的時候,你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時候,你只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只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問你的時候,你卻說“一蓑風雨任平生”。
——題記
近日拜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隨他走進《千年庭院》,觸摸早已風干了的淚痕,或悲或嘆,或思或悟,一時感觸頗多。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歲月里,你陷于被稱為“烏臺詩案”的案件中,隨著心懷叵測的小人的惡意圍攻,你被長途押解,貶謫黃州,你卻只說了句“一蓑風雨任平生”。
你,一個后起之秀,名震文壇,作為蘇家三杰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卻因此而落難,就像你弟弟所說的一樣“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在監獄里,你被侮辱,被摧殘,你用純銀般的嗓子哀嚎著,哀嚎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寫那么美麗的詩就已經荒。唐到底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濃妝淡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就這樣,你經受不住日復一日,通宵達旦的逼供,你閉了閉眼,就承認了,你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你的渾身臟水,孤獨的走進了荒涼的黃州,你如同一只小蝌蚪在洶涌澎湃的大海里顛簸,“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雖然屬于美麗,現實畢竟歸于澀意,你品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盡受了官場的煉獄洗禮,于是乎,余秋雨先生告訴我:“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習慣于淡泊和靜定,在艱苦的中墾荒種地中,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身世與經歷,才造就了你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吧!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走到黃州赤壁,面對著赭紅色的陡峭石坡,浩蕩東去的大江,你閉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注入了意味,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不朽的篇章終于在黃州誕生了!余秋雨先生說:“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于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你不再悲觀,不再耿耿于懷。你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黃州。你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現實中的殘酷,競爭中的激烈使我內心深處傷痕累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再讀你,再想你,你的詩篇讓我感動,你的心境讓我感到慰藉。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優秀4
近日拜讀《蘇東坡突圍》,有感頗多。以赤壁起,以赤壁終,中詳述蘇東坡入圍,突圍,反省與升華,可謂酣暢淋漓。
作者首先提及的是入圍的過程。我想這大概是一句話可述——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蘇東坡是文壇領袖,詩名遠揚,亦在官場徜徉,名動一方。文壇如林,諸樹爭高中,終是最高的一株。
對于林而言,一木獨秀有兩種解決方案。第一,讓這株木帶領整個樹林齊頭并進,以保眾人心中的、整片樹林的“平衡”。是的,木秀于林,一定是達到了其他樹木難以匹及的高度。蘇東坡之才情,言是冠絕古今豪放一脈怕也并不過分。令眾樹逐之,又從何談起呢!過去的文壇大能,又如何放下促狹的臉面!更何況,辭藻的堆疊終究只是掩飾,剝去時光后,那一份璀璨的豁達方顯彌足珍貴。這一點,斷絕了追逐的希望。
那么,就只有一種辦法了一一
把這株通天樹,砍掉。
這樣,林的平衡便省心省力的保住了。至于林有沒有更高些,更進步些,誰關心,誰又看得清?
正因如此,站在歷史上的后人再觀時,才扼腕嘆息,時人怎么就不懂得珍惜呢。殊不知,失去歷史的青云,我們也會跌入底層,望天時,只看見被普通的樹一一那些在時代洪流下不值一提,看起來卻很高的樹一一盡數擋住。通天樹在或不在,誰看的清?誰能在乎?
這樣的,蘇東坡入圍了,可我在想一一誰在這個“圍”之外呢?
每一棵樹其實都被無數的樹圍著,也協力圍住了無數的樹。無需刻意,若樹與樹同高便是同志,若異軍突起便自然成了圍困之局。要被一圈樹群起而攻之了,東坡也在疑惑:怎地如此多人來圍我?不,只是因為他太高,高處不勝寒。你早就已經被困,他們只是在等待總攻的時機。
于是,你被捕,你入獄,屈打成招,強詞奪理。一切如同靜止的死亡線,昏昏沉沉的向前走著。樹林已經得勢,要砍去一棵樹如探囊取物一一明目張膽自然不行,但是樹下,有著林蔭暗域。
樹們歡呼,樹們歌唱,樹們認為自己終于又站在了頂端,通天樹倒下了,在地面,他遇到了赤壁。
在此,他一一這棵倒下的通天樹一一開始了反省。他后怕,怕自己的倒下連累了手足相連的小樹一一他的親人與摯友。他深知無法回頭,因為自己曾經舒展枝葉的'天空已經被周圍的樹占據。他亦不愿回頭,因為他深知頂層空氣的惡臭。
可他沒有選擇在地面腐朽,像許多許多曾經倒下的通天樹一樣,再也不看一眼世俗,故步自封,蒙上眼,失去洞察的眸光,回歸大地與泥土。他沒有,他選擇在赤壁醞釀,蒸餡,升華,最終變得——成熟。
就在下面吧,笑看頂層的爭吵,淡看遮天的周旋,再無需小心翼翼的爭搶舒展枝葉的空間,也無需疲于應對四周的圍。就在這里吧,在這里扎根,在地面樸實的瘋長、蔓延、伸展。他帶著還在匍匐的小草,一起透過頂層的封鎖,用這一抹瀟灑的靈魂,去看天。
至此,他突圍。
而那些小草,望著天,一點點長成了樹。他們擠到頂層,向著歷史,向著青云大喊:那棵通天樹一直都在。
青云上的后人亦笑:是的,一直都在。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優秀】相關文章:
讀《黃州突圍》有感11-27
突圍的作文06-03
讀黃州突圍有感(通用8篇)07-21
讀《蘇東坡傳》有感02-18
讀蘇東坡傳有感12-02
東坡突圍讀后感02-09
《東坡突圍》讀后感04-29
讀《蘇東坡傳》有感(15篇)01-15
讀《蘇東坡傳》有感15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