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菊與刀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今天看完了這本邱教授推薦的《菊與刀》,其感受真的像教授講課所說,讀書要讀經典、讀背景、讀作者,方才領略其本質和思想。
《菊與刀》是一部介紹日本國民性的書,是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從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報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書。本書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二戰期間,她受美國戰時情報局委托,利用一個文化人類學家所能利用的技巧來從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報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報告。1946年,由于美國政府的對日政策以及日本整個局勢的發展基本上與這份報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報告的基礎上增寫了關于研究任務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兩章,以《菊花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出版。
本尼迪克特的理論發表后,獲得了廣泛的贊同和好評。日本著名評論家川島武宜指出:“盡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沒有到過日本,但卻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實,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驚訝。本尼迪克特依據這些事實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日本人的社會生活、行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導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決定意義的諸特征”,讀后感《菊與刀讀后感》。確實,作者深刻而又敏銳的分析能力令人贊嘆不已,特別是在當時日美兩國處于交戰狀態的情況下,她基于文化相對主義的立場,堅持用客觀冷靜的態度看待日本文化,這種堅韌不拔、寬宏大量的精神,保證了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在看《菊與刀》的正式內容之前,本尼迪克特首先就給我們上了有價值的一課——客觀的審視世界,冷靜的看待對手,擯棄簡單粗暴的看待世界和歷史的二分法,破除那種非黑即白的世界觀。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其實也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我認為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謙和,隨性的一面,同時也說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樣的品質。刀則讓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載著日本民族的希望與毅力,同樣也代表著日本民族好戰的一面。“菊與刀”這三個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菊與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質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斗,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等等。這種異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貫穿了日本的整個文化,成為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其實,菊花和刀象征著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兩極,恬靜淡然卻又剛烈殘忍。日本人既好斗又謙虛和善,既忠貞又心存叛逆,既順從又不愿受人擺布等等,都能體現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特別精彩絕倫的是對于“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于“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不屑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每一個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誠”、“仁義”、“孝順”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踐行著繁復的禮儀,并且是發自內心地真誠對人,和歌、俳句也體現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溫和謙讓的一面。但與中國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與忠”認為是無條件的。書中寫到:在中國,比忠和孝兩種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須有仁,如果統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與否,完全是取決于仁與不仁的,而在日本,這是絕不可能被接受的,絕對的“等級森嚴”,“極端的權威主義”貫穿整個民族。從對戰爭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視精神的力量,而對物質的對比嗤之以鼻。在他們的戰術手冊上有這樣一句,“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征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這種重視精神輕視物質的文化內在,使得日本在作戰時常常采取異常極端的方法,兇殘的對待已經放棄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為什么會發動侵華戰爭?這當然不能簡單的歸咎于日本人“壞”。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這種文化中沒有原罪,沒有懺悔,也不需要原諒。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忠義和各得其所來解釋。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于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因此,忠和孝成為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王的態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為了合力。日本人對天王有著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幾乎成為一種準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發言是沒有人可以質疑對錯的,這就為日本的戰爭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王忠誠找到借口。
表面上,對天王效忠使日本人瘋狂的、不惜一切撲向中國。但是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個有著強烈等級文化觀念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于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里生根發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種各得其所的說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么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系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為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為每個國家打上標簽。這正是日本發動大范圍侵略戰爭的深層動機,他們認為自己在該地區內是處于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于自己應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輸出,背后的精神內核就是可怕的等級制。
另外,從文化內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強烈的負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作為從中國那里承受文化恩澤的國家,日本一直對中國懷著復雜的心理,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對近代中國的沉淪感到羞辱,這種羞辱來自于其自身國力的增強,由此感到曾收到過這種國家恩惠的可恥。這種復雜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為發動侵華戰爭的內在原因。它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為日本的附庸,并把這作為報恩的一種方式。
日本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并將這視為報恩的方式。
然而,戰爭中的日本人發現,中國人并不歡迎他們,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圖構建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國際關系的等級秩序,只不過是一廂情愿。他們還沒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們缺少實事求是的態度。并非每個國家都向他們那樣癡迷于等級秩序,只能在穩定的等級中才能獲得安全感。中國崇尚以和為貴,然而在亡國滅種的危機前,所有中國人又會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站出來,即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沒有想到,在中國他們會遇到如此頑強的抵抗,一盤散沙匯聚成了一個堅強有力的鐵拳!在“實事求是”方面,作為日本另一個對手的美國顯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個很獨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國人知道他們對日本國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夠了解,他們不能不加區別的就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因而他們組織了學者對日本的民族性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親自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后來,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而歷史也仿佛是在設定的軌道上前進。毫無疑問,美國對日本的占領方式是有效的,而這種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精神,歸功于人類學家準確的預見。結果是日本投降后幾乎沒有抵抗,完全服從“敵人”的管理,而美國,通過清理并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為自己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源。在此過程中,我們驚訝的發現,正確的意識產生了如此巨大的積極作用,指導實踐,趨利避害。
這本書讀完讓我對日本有了更新地認識和理解,不再片面地對日本憎恨、反感,他是一個險惡,冷酷無情和殘忍,不講道理,沒有正義感的民族。上帝給每個民族一只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他們的生活。任何外國都不能命令別國的人民接受某種方式。此所謂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這是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應遵循的,日本已經在這個問題上付了學費,希望它吃一塹長一智。而中國,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國情獨立自主發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現第二個日本,強行輸出自己的價值和認識。
特別喜歡書中的這一句:“人有兩種機遇,一種是偶然遇到的,另一種是自己創造的。面對困難,必須自己創造機會。”如果沒有機會,那就要努力去創造機會
【菊與刀讀后感】相關文章:
《菊與刀》讀后感04-13
2023年刀刀狗的語錄39句10-08
2023年刀刀狗的語錄30句09-23
2023年刀刀狗的語錄56條06-27
2023年刀刀狗的語錄48句08-11
2023年刀刀狗的語錄45句11-14
菊優秀作文03-05
關于菊作文03-23
詠菊的作文04-08
描寫菊的詩詞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