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皮囊》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皮囊》有感1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本好書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引用書后作者所引用的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與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初讀這本作品,帶著我自己一些稚嫩想法,本以為會像瀏覽新聞簡訊那樣點水一過,卻用了漫長的時間細細將它品完。讀完后不忍再去翻看第二遍,即便我沒有很多生活的經歷,也在很多筆尖處與作者產生精神的共鳴,情感的共振。我想如果不在讀后將想法記錄下來實屬可惜。這無疑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仔細想想它到底哪里好卻又說不出所以然來,自身文化的貧瘠讓我無法盛贊其極,只能從小處細細品嘗,梳理作品涓涓細流般流入心間的感悟,受益良多。
讀書給我們與作者延時溝通的機會,雖然無法也無資格與作者盤膝共談,卻也是直面的一種形式。這部作品的性質是作者多年來的隨筆,由些許生活的小故事拼成,記錄了作者半生的遇人、遇事,以及大量當時的想法與日后的感悟。每個小故事都是小說的形式,展現了作者本人的心路歷程、父母親人的往事、小鎮居民的生活百態、新思想與舊思想的碰撞、小男孩孩童時期羞澀的內心、成長的煩惱、親人離世的掙扎痛苦、好友的生到死、回家的意義等等,包羅萬象。可以說作者的所聞所見也正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所聞所見,而作者的感悟卻非常深邃,常人不能如法炮制。我想我從作品的語言與感悟兩方面來淺談吧。
花架上的繁花
讀小說就像走過一片繁花似錦的花架,故事大半就像枯樹搭成的花架。花架的用處只是支撐住一團錦繡燦爛生氣蓬勃的葛藤花卉。而故事的文字描寫就是花架上的花,如果讀小說只看故事忽略了文字就像只看到花架忽略了架子上的繁花。
作者是一個操弄文字的高手,作品的語言樸實平淡,像講故事一樣用最簡單的話說給讀者聽。卻時不時地在任何地方擊穿讀者的心,像一把有力的語言之劍。你不知道這句話是否是文眼,卻能夠在此駐足停留許久,慢慢回味,頓時意味深長。作者說到阿太,會寫道阿太淡淡地說:“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文后作者又對自己說: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兩句話瞬間點亮了阿太的形象,不禁讓我腦補阿太不服老,堅強,卻又對后輩諄諄教誨的畫面。講到母親執意要花很多年的時間來修葺家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房子時,作者說道:每次從工作的北京回到家,踏入小巷,遠遠看到這奇怪的房子,總會讓我想起珊瑚——一只珊瑚蟲拼命往上長,死了變成下一只珊瑚的房子,用以支持他繼續往上長。它們的生命堆疊在一起,物化成那層層疊疊的軀殼。讀到這里,我仿佛看到文中母親賣力地為房子畫線,請工人,而作者卻看到生命的輪回,母親一生執念的房子與母親本人就像落紅散落在田里化作春泥,呵護新生的花蕾。作者說到自己:高中時父親的病倒,讓我必須保證自己積累到足夠的資本,以便迅速找到一份工作,這份工作還得符合我的人生期待。這很難,就像火箭發射后,在高空必須完成一次次定點推送一樣。我仿佛從這里讀出了他的二十年,用這樣的一段話總結了他的奮斗期被心中的“魔鬼”催促著前進,一步都不能停歇,背后的情緒是累與無奈。講到大學的荒誕舍友厚樸在學校里勇敢地宣傳自己音樂的夢想,將宿舍變成一個所謂“同道中人”的聚會之地,卻沒有實際的積累與腳踏實地,作者描寫到:他走紅后,我們的宿舍簡直成了個性人士在這所大學的必游景點,這么多人來來回回,都帶著打開的內心,總會有和厚樸對接上,并最終睡到一起的人。一句并最終睡到一起的人,讓我突然明白了作者對厚樸所謂夢想的褒貶,短短幾個字就撕開了前文對厚樸又虛又實的情感背后作者本人的所感所想。我明白了原來厚樸因為自己的.“夢想”走紅以后,找到的女朋友只是睡到一起的人,原來他只是打著夢想的幌子來滿足青春的躁動不安,而他自己夢想的分量,也許只對他自己很重要,別人看來一文不值罷了。厚樸故事的文末作者內心對厚樸說:厚樸,或許能真實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這就是這個故事的文眼了,在前文的鋪墊下,這句平實的話看起來是那么有道理,直指我們每一個青年的內心。
以上的舉例在這本書中隨處可見,甚至多到“令人發指”,有時候想快速掃過一個故事卻又怕錯過一句作者的“醒世恒言”,全書在走走停停中慢慢淌過。忘記了時間,抬頭看表卻不為付出的時間后悔,讓人“著魔”。我想對于這本書,最好的辦法就是慵懶安靜地閱讀,沒有功利驅趕閱讀速度,沒有歇斯底里的過度解讀,輕聲走過花架采擲繁華中的一朵細嗅,沒有非要對繁花進行分類的必要,聞過芬芳后放回原處,再等下一個有緣人前來。
拓印在骨髓的生活
說實話這部分我不知道怎么表達,害怕讓自己淺薄的經歷誤解了書中情感原本的價值。全書的基調是悲傷的,卻悲傷的有道理有價值;全書的情感是現實的,沒有英雄主義,家國情懷的大開大合,卻以小搏大,像一根細小的針一點點松動讀者堅實的心臟,最后發現自己的情懷與堅持也不過如此。我想無論怎樣經歷的人,都會有感同身受的部分,生活拓印在我們每個人的骨髓里,印記百年永存。我帶著自己的印記,去享受作者的故事,無論斟賞或是掃略,都會在閱讀的那一刻訂下額外的印記,受用終身。這部作品能感受到作者的血與淚、愿與違,甚至能看到背后時代的創傷。不禁嘆止作者平日的生活體會,想來他一定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人。
我沒有資格評價作品情感的好壞,但憑好惡。如果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剝一顆堅果,費盡心思去除硬殼,便發現白色的香甜果肉。那么這本書剝開的是有粘性的透明薄膜,你甚至可以透過薄膜看到內容,完全剝開后是黑色的苦藥,卻有良藥苦口的韻味。因為剝開的是有粘性的薄膜,內在與外在之間被可以輕易撕開的細絲粘結,你可以輕松完全剝離,卻又無法迅速從中抽離。第一次剝開它,嘗到苦藥,又難以下咽第二次,舍書而去,多年之后發現藥勁灌滿周身,大有脾益。這本書就給我這般感覺,不舒服的情感,太過現實的體驗,卻真實有用。
這就是生活,有肆意長笑,有苦中作樂,有沉湎忘懷,有釋然放懷,有做作,有流離,有怒嗔,有癡狂。這一切,都拓印在我們的骨髓中,生活也許沒有核心,卻值得慢慢品味,待養分在骨髓中吸收殆盡,留下悵然與釋然便可。
想與有心之人共勉此中情懷,希望不會味同嚼蠟。
讀《皮囊》有感2
【壹】
人的一生中除了皮囊,還 有些什么呢?
 ̄ ̄ ̄不是智慧,不是貌美。這些終究會因為韶華逝去而不復存在。
 ̄ ̄ ̄不是金錢,不是名譽。這些只會為你的皮囊增加負擔,來去匆匆。
你有沒有感受過生命的律動?在你胸膛中停留的。
你有沒有聽到過風的歌聲?依稀在你耳畔縈繞的。
你有沒有聞到太陽的味道?日日在你鼻間嬉戲的。
你有沒有看到過透明的顏色?在你瞳孔中映射的。
你有沒有品嘗過水霧的滋味?在你口腔中化開的。
你有沒有追求過什么?日日夜夜在你腦海中幻想。
這就是你、我、所有人,除了皮囊,所剩下的東西。他們,會點亮人生。
【貳】
阿太走了,留下了皮囊。父親病逝,母親堅持要把即將拆除的房子用所有積蓄重建,只為建一個家。等待死亡的人們,終會化成最初的模樣。每個人都有一個宏大的夢想,但是因為人心的惡俗,有的人不能與世俗抗爭而飲憾終生;有的人因為自身的缺陷而放棄自己的夢想,淪為普通人;有的人不顧一切的綻放著自以為無極限的青春,然而終會被自己心中那個橫沖直撞的“破壞者”吞噬……
《皮囊》這部書中講述的都是作者身邊所發生的真實的故事,大概分成三部分:關于皮囊、關于家、關于信仰。所有的故事都是樸素卻真情,一點一點的浸入我們的心房。故事總是以悲劇結尾,讓人流下心酸的眼淚,可回想起來卻是十分溫暖,像是得到了什么力量在往后激勵著你;也正是這樣,我們才看到了人的真心,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皮囊。
在其中,會有一盞微弱但依然明亮的燈光照耀著你的皮囊。
每個人。
【叁】
你感受過自己的皮囊嗎?
大多數人大約都會回答:當然了。
那么,請在好好思考一遍,你真正了解自己的皮囊嗎?
 ̄ ̄ ̄沒有人會肯定的說,是。
皮囊是什么呢? ——他既保護人們可以不受傷害,又包庇了人們的丑惡。
但是,能不能點亮皮囊中的明燈,就要看你如何去用了。
阿太說:“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是的,她說到做到,她認為靈魂,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她總是用盡全力的做事,切菜時把手指切斷了,她也一聲不吭,反倒是“我們”被嚇的手足無措,慌亂不堪。阿太曾今把自己不會游泳的兒子一次次的扔進河里,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門關走一遭,但是,正是這樣看似無情的處事方法,卻是真正的掌握了如何對待皮囊。阿太在臨終的時候終于說出了對待皮囊的看法:“沒有皮囊的限制,靈魂才能來去自如。”
靈魂,就是點亮皮囊的那盞明燈。
【肆】
家,是什么?
有人說,家,是在你傷心難過時,給予你溫暖的地方;有人說,家,是夢中的天堂;也有人說,家,是永遠回不去、永遠到不了的凈土。
家,亦是皮囊。
它可以在黑夜中點著一盞燈,無止境的等待一個風雪夜歸人。它在你心中,永遠都是最初的模樣,無關年齡,超越時間;無關生死,超越一切。
家,就是溫暖皮囊的那盞明燈。
【俉】
你相信有神靈嗎?
我一向都不相信,但現在,我相信了。
父親走了,母親要為父親找“巫”——可以把父親生前想要說的話轉述出來。母親固執的想要聽一聽父親的聲音,問一問他在那兒過得好不好。我一看就認為這是騙人的,但母親倔強的像一頭牛一般,被騙了也心甘情愿。
她去找了“巫”。
“巫”說,父親會回來看我們的。
而“父親回來”那幾天,原本冷清的家中,竟像過年一樣,母親也快樂了許多。
我不由得熱淚盈眶。
我開始相信神明,我開始有了信仰。
信仰,是永存皮囊的那盞明燈。
【陸】
而人啊,無論經歷多少變遷,歷經多少磨難,只要帶著自己的皮囊,回到自己的家,找到刻在骨頭上的信仰,無愧于心,就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這是《皮囊》告訴我們的。
是的。
僅此而已。
讀《皮囊》有感3
文退學后我經常夢到他,夢到我們回到那個最快樂的時光。在夢里我們依然無話不談,依然一起去做我們都喜歡的事。但我卻突然意識到,這是夢境,他已多年不參與我的生活。于是失落地醒來,心中無限悵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內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后來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認為的那段美好時光。我知道將來會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說出第一句話,也不知道第一句話會是什么。
我的生活中,跟文類似的人很多,我們都曾經很快樂地在一起,隨著時光列車的`不停行進,他們下車了,上了另一輛車。我就這樣眼睜睜看著他們漸行漸遠,而又喚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覺得朋友分階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對我有影響的人,當我們再次遭遇,你看我時依然是那個眼神。
讀《皮囊》有感4
《皮囊》一書,第一感覺就是蔡崇達的文筆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詞藻,就像是一個好朋友娓娓道來它的過去,他的故事。
世間萬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來接受來自外界無時無刻的摧殘,但需要承受這一切的卻是加附的靈魂。隨著歲月帶來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無法承受這摧殘,靈魂才會離開,尋找它未來的依附。人生在世,來這世間走一遭,皮囊讓我們彼此相親相愛,卻也讓我們感受這人世的悲愴。
文章結尾,蔡崇達曾點出,所有的理想和責任不過是逃避生活的借口。有的人終其一生追逐夢想,未曾一刻休息,這不過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罷了。作者的室友厚樸,滿嘴"理想"和"世界",卻遭到現實的沉重打擊。靈魂依附于皮囊,便是讓我們整裝來享受生活,活在當下。但有時候信念卻也是一種好事,比如在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信念能給你力量繼續前行,就像作者的母親,當父親去世后,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見巫人,把父親的骨灰安放在離家較近的祠堂里。因為當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時候,信念便能驅使你的皮囊來面對考驗。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靈魂,那便和行尸走肉毫無差別。然而,窮其一生來追求,享受生活,我想,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讀《皮囊》有感5
《皮囊》,作者蔡崇達,文體散文,讀來卻有種小說的味道。以一個漁業小鎮,作者的故鄉為背景,寫了十多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除了溫情,還或多或少流露出時光的殘酷和人世間的庸俗。
通過閱讀此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復雜的內心。想要緊緊握住,卻發現無能無力;想努力奮斗得到自己想要的,卻發現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想要勸說誤入歧途的朋友,卻發現無從勸說。一切的一切都不曾受他的掌控,好像周邊有一張無形的巨網把他緊緊網住,讓他無所適從。面對生活的種種,他除了釋然,別無他法。
他所描寫的阿太,對生活看得透徹,也活得輕盈。阿太認為生命本來是輕盈的.,卻是被這肉體和欲望的污濁給拖住了,所以每個人都負重前行著。千百年來有多少的孤魂野鬼,為了一個皮囊而爭得頭破血流,他們不知道自己已擁有生命中最可貴的東西,那便是靈魂。
父親的癱瘓,使他對生活絕望,母親對父親深深的愛,又讓他感到了溫暖,而周邊的一切又讓他意識到世界的無情。這個世界,有重癥病房里被疾病奪去生命的幽默的伯伯;有因觸碰到古制被父老鄉親唾棄的女子;有因家庭變故變得現實的孩子;有胸懷遠大理想卻被現實殘酷打擊,而最終選擇自殺的青年;有以體驗生活為借口,向我們詮釋生命的精彩,卻無情地被生活擊倒的少年。
時光易逝,或許只有寫作才能留住時光走過的痕跡。在短暫的人生中,我們有時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時迫于生活壓力做著自己討厭的事。生活中的種種無奈與艱辛是人生的常態,我們要淡然處之,調整好心態,繼續前行。但愿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活出精彩。
讀《皮囊》有感6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對于這一句話,我的記憶尤為深刻,就好像把這一句話當做了這本書的主旨,甚至會不知不覺中把那肉體改為“皮囊”。
也是,現在的人大多數只知道把皮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卻不注意自己的靈魂成了什么模樣。皮囊終究有一天會壞掉,而靈魂卻是永遠存在的,與其把那遲早要丟棄的皮囊養得好好的美美的,還不如好好地伺候一下靈魂,使那永存的靈魂得到不斷地進化,越發高尚。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這便是阿太的生活觀。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就好比一個人剛出生,身體十分較小,欲望呢?大概也就是父母的抱抱,陪伴,所以生活別提有多輕松了。慢慢的長大以后,上了學,欲望變多了,比如成績想要名列前茅,與每一位同學處好關系,追到自己想追到的人,因為這些欲望的產生,我們就變得愈發累了。后來我們的欲望改成了讀一個好高中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的工作,這些都是因我們欲望而產生,于是我們的生活變得乏味。父母們常說自己工作累,可是這些都只是肉體上的累,而我們卻是心靈上的累,所以我認為我們才是最累的。等我們找到工作后,就會想要更高的薪水,這些欲望有成了讓我們累的又一源頭,所以我覺得,假如我們真的累了,那么我們就應該放棄這些欲望,好好過自己的一生。
阿太雖然在第一章就死了,但是,她的生活觀才是這本書給作者的最大啟示,也是給我們讀者的最大啟示,所以我們應該記住它,然后放棄那些讓我們累的欲望,好好過自己或平凡或偉大的一生。
讀《皮囊》有感7
假期已經過去近半的時間,這些日子里陸陸續續讀完了兩本書《皮囊》和楊絳的《我們仨》。在此先談談讀過《皮囊》的感受。
這是一部與靈魂有關的書,“肉身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對這句話印象頗為深刻,其實它也在告訴我們《皮囊》到底寫了什么。
初讀《母親的房子》,總以為這位倔強的母親,一味地舉債建房子是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后來漸漸懂得,她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只是為了愛情,父親生平以建最好的房子為自己的夢想,后來卻因為疾病,夢想不得而終。而母親為了她深埋于心底的愛情,她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于此。
在這個貧苦簡陋的家里,他們家是村里最早蓋平房的一家,是村里最早蓋小洋樓的一家,看到周圍建起了三層小樓,倔強的母親又外再加一層,小樓驕傲的俯視著周圍的一切。因為政府擴建拆遷掉了那四層樓的一半,那拆了半面的樓房,又被固執的母親修好,依然孤獨的聳立在眾多高聳入云的寫字樓中央,與這些現代化建筑相比,顯得那么的不搭調。這些都是這個倔強的女人的所為。為了這一切,她不惜讓兒子承受負債之痛,讓女兒因為貧瘠的嫁妝放棄自己的愛情,將一家人的陷入生活的絕境。
看到母親如此的舉動,身患重病的父親并不“領情”,父親罵母親,用拐杖抽打母親,他恨她。在村民面前說她不讓他活,不給自己看病卻將錢都蓋房子,都是為了面子。這一切都讓母親痛不欲生。她想到了死。因為和兒子的約定,她又忍受了這一切。繼續她的“事業”。
說實話,起初,我也鄙夷這位母親,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顧孩子的死活。一直都在攀比,直到最后才慢慢明白,做這一切,她不為別的,只是因為愛情。因為多年前丈夫在新蓋的門墩的詩句中,隱含著她與他的名字,她便發誓要傾其一生完成這個男人的夢想。她將她的大半生都投入進了這場戰役中,那不被家人,親人理解的苦楚她都默默咽下,只為了償還一個人的愛情。忽然,我又理解了她的那份堅持,覺得她是那么的了不起,她明白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這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沒完沒了的建房子。她在維護這個至愛的人的尊嚴,她繼承著他未了的事業。這是她留給這個家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最終,當這個男人懂得妻子的心意時,這一刻,在這個家里卻因為母親的`房子更多了一份精神的力量,那就是愛。是這份愛鼓勵著孩子戰勝生活中的所有挫折與不幸,勇敢堅強的面對自己的人生。
是啊,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那?《皮囊》讓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人活著不是為了肉身的安逸,人活著更是為了靈魂的安逸,安放好自己的心靈才是最為重要的,有的人,一生忙碌奔波終是為了自己的嘴,有的人,算計一生只是為了皮肉的光鮮,名譽地位成了畢生的最求,為了得到這些,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做著違心的勾當,有的人,為了別人的眼光,唯唯諾諾,戰戰兢兢。為了這幅皮囊,勞累一生,疲憊不堪。外表的光鮮和華麗并不能掩飾內心的粗陋和糟粕,生活的貧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靈魂的貧瘠。
人的美麗在心靈,高貴在精神!肉身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應該讓肉身為靈魂服務,切莫做它的奴隸!這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
讀《皮囊》有感8
文是我小學時期最好的朋友,我們都熱愛唱歌,我們無話不談,我們互相分享。中間他突然不找我玩了,漸漸發現他變了,變得把以前的愛好拋棄了,轉而去喜歡他當時不該喜歡的東西。做那些事時,出現了從未出現的神情。我不知道影響他最深的是什么東西,只知道這讓我開始不了解他內心有什么種子,我開始厭惡跟他說話。
后來文又回來了,跟以前一模一樣,我欣然地接受他的邀請,愉快地再次玩在一起。
我們回不到從前,是在初中。那時我們不在一個班。不同班,突然就經常見不到面,我們開始向相反方向跑去。到了新世界,我們各自認識不同的人,我的`性格漸漸改變,他也漸漸改變。最后或許他也不喜歡這樣的我了,除了放假一起回家,在學校已經見不到對方的身影。
其實我們都沒有變得更好,卻也沒有往同一個壞的方向走去。高中我頹廢,他自動退學,在家里跟父母斗爭了半個月,喝醉酒摔傷臉,最后決定出去打工。這期間我們沒有見到一面,沒有通一次電話。我特別害怕相對無言,不知該跟他聊什么。大學后他偶爾會拜訪住在我隔壁的親戚,我故意緊閉房門,避免迎頭撞上。
最新消息是,他去年結婚了。婚禮刻成光碟,我趁家里沒人,偷偷地打開來看,我害怕母親問我為什么不跟他說話,我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實上我害怕遇到他的每一個家人。婚禮上他又長高了,也長胖了。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東西,我真的一點都不了解他了!
讀《皮囊》有感9
身邊的人都在談論如何保養身體,如何美容養顏,如何延年益壽,無一例外大家都在珍視自己的身體——皮囊,有了皮囊能吃上山珍海味,穿上錦衣綢緞,住上別墅,吃喝玩樂無一不需要皮囊,但是該如何滋養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呢?
《皮囊》中阿太說: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了。因為有了污濁,我們的生命不輕盈也不自由,常常在感嘆,我們是逼不得已,需要還房貸,需要還車貸,這是都是被我們的欲望所拖累。這些欲望常常讓我們覺得身體與靈魂是分離的,身體不能跟上靈魂的需求,靈魂無法理解身體,就在這樣的無法理解當中,人會常常生活在痛苦當中,遺憾過去,不切實際的期望未來,唯獨忘記了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唯獨忘記了我們身處的當下,以至于我們只是坐等夢想,而不去做,而且又特別的珍惜我們的皮囊,只想不做。
阿太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育兒中,父母要學會使用孩子,學會舍得,當用的越多的時候,其實是讓孩子的`身體與靈魂合一,做的越多,身體越能動,靈魂與身體融合的越好。
舍了皮囊,得了生命的輕盈。正如繪本《你不知道的三個朋友》中所畫的皮囊最終入土為安了,精神和思想永存。
讀《皮囊》有感10
好幾年前就聽說過《皮囊》這本書,這兩天剛看完,便在此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
這本書圍繞作者的親身經歷,通過一個個故事提現了其對親人離世、理想與現實等問題的思考,而我最喜歡的幾個故事是“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樸”。這幾個故事都圍繞“理想與現實”問題,敘述了兩個阿小,文展還有厚樸對于理想的.探索、追尋、熱血以及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但大都以悲劇收場。我想我之所以喜歡這三個故事是因為我也正在掙扎,困惑,不知如何平衡現實與理想。或者我在想的是,究竟我有理想嗎?
不清楚。有時覺得當老師就是我的理想,有時又覺得是否可以給人生多一點選擇,趁著年輕拼搏一番;有時認為留在家鄉會比較安逸,有時又覺得安逸的生活特沒勁。不過幸好,雖然我不知道以后具體想要過一種怎樣的生活,但我知道我不想過怎樣的生活。我不想渾渾噩噩,不想將“謀生”作為工作的唯一目的,不想因為物質和不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努力避免這些我不想要的未來,而我想要的想必自會逐漸清晰。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兩句話,“很多人腦子里都偷偷藏著很多個世界”“厚樸,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隱忍。”我想這兩句話很好地解釋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你有很多理想,但現實只有一個,只有不斷的朝著理想做出努力,超越自己,才有可能改變現實,實現理想。
讀《皮囊》有感11
“生活不易,珍惜當下”是我讀完《皮囊》后的第一感覺。本以為《皮囊》是本小說,讀時才慢慢發覺是隨筆性的散文,我喜歡這樣的散文,這樣帶著淳樸氣息,風土人情闡述作者對人生現實而又殘酷的認識以及依戀故土的溫情。
散文分中共有十四個章節,每一個章節都是作者親身經歷且又影響一生的故事,作者在這些人生經歷中發現自我,明確目標,后來卻又在現實的冗雜中模糊了自我,而后便是看清了自我。對于章節里的每一個主人公,我讀完后都有著說不出來的`惋惜和感悟。《殘疾》一章中講述了父親因中風后的種種疾病纏身造成身體偏癱,但又為了支撐家里的一切強迫自己趕快恢復,最后發現希望變成灰燼后想過自殺,作者不能理解父親,更不能理解母親執意要修即將拆遷的房,直到父親去世后,作者在埋怨中懺悔,沒有給父親真正需要的陪伴。最觸目驚心的無疑是《天才文展》,文展天資聰穎,好好發展下去肯定會有一個不錯的前程,然而由于文展急于功程,骨子里有一種比他人高一等的意識,因此這造就了他在未來的生涯中徹底迷失自我,最終走向生命的反端。
或許生活從來不是那么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么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很喜歡散文中的一句話“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每個人都有一副面具掩飾這皮囊,卻又期許著活出自我,活出真實……
盡管人生有著無限的可能又是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詞語,但葉落塵土總歸家,珍惜眼前所有,感謝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留在心底慢慢回味……
讀《皮囊》有感12
改變,從閱讀開始。有理想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會做夢的人。閱讀正好能讓我們接近夢想,實現理想。有人說,世界上最美好的實驗是教育。我們正好是這美好實驗的參與者。請讓那一本本經典的書籍,一次次靜心的閱讀,一篇篇真摯的隨筆,引領我們走向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讓我們教育的世界充滿詩意與色彩吧。
《皮囊》這本書在“知乎”、“豆瓣”上一直榜上有名,逛街的時候恰好被它一副精致的皮囊吸引住了——古銅金的硬制書皮、泛黃的書頁、書內的排版看起來讓人感到舒適。《皮囊》一書很年輕,蔡崇達著,韓寒監制,20xx年出版,以作者為原型,以當代人的視角看世事。
皮之為質,囊之為形,藏污納垢,謂之臭皮囊也。語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經》,以佛家觀之,身體皮囊為易腐朽之物,只有靈魂為不朽。
這句解釋前半句唯物主義,后半句唯心主義,理解起來卻不矛盾。但究其本質,放在當今社會考量,是否得當,有待思忖。但無論如何,“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么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
《殘疾》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后,從一開始的不服老,心存希望,努力做復健,到知道無法治愈后絕望地號陶大哭。他一改往日品性,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整天喊著要“抓緊死”,會控制不住惹事,大罵鄰居……死后,他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確切地說,在“父親”得知再也無法痊愈,內心殘余的希望的火苗被撲滅時,他的掙扎、憤怒、斗爭化為一只猛獸沖破他的皮囊肆意又猖狂,他,變得不是那么惹人喜歡了。
人,各行其道卻又殊途同歸,有時候相似得可怕。讀這篇時,我一直將已故的爺爺代入,年輕時的爺爺頗有學識,但家境不好,所以他成了一個每天準時收看《新聞聯播》、嘴邊掛著政治的老農民,他這一輩子勤勤懇懇但性格剛烈,我們一直很敬畏他。后來,當他被發現身體不舒服時,已經是食道癌晚期,我們合伙騙他食道上長了個囊腫,所以他剛開始是積極配合治療的'。術后,在徐州上大二的我提了水果去看他,沒想到一輩子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竟像個委屈的孩子一樣跟我訴苦,說傷口有多深、有多疼……我頭一次看到他主動袒露脆弱的模樣,那種感覺不可言喻。
回家靜養的爺爺最喜歡的就是騎著他的小自行車去街上買以前從來不會碰的點心,奶奶開玩笑說他變饞了,他卻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仿佛要把沒吃過的東西嘗遍,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隨性。半年后,如我們預想的那樣,病情急劇惡化,他不能進食,反復嘔吐,脾氣越來越暴躁,時不時打罵一直耐心侍候他的奶奶,奶奶多次向我們哭訴,爸爸氣不過和他發生爭吵,也被他拿著棍棒四處追趕......我們孫子輩也因此不敢常去看望他。
父親節,我第一次給爺爺買了禮物,也是最后一次。只記得那條褲子圍在他身上又寬又長……我不禁怔住了——這是一副骨頭架起的皮囊,面色如土灰一般……他主動掀起衣服,靠我很近,無奈地說道:“看我的肚子上只剩下一層皮了。”我哪敢直視他的眼睛,不禁后退兩步,佯裝自然的神情,張了張嘴,想寬慰他,卻又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爺爺走的那天,我不在家。聽奶奶說,那幾天人突然精神了很多,和善了很多。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許他想給這個世界和最親的人留下一副會笑的、溫暖的皮囊吧!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著、醒著、亮著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怒、斗爭、意志、欲望和夢想”。這是著名作家李敬澤在序中所寫,概括了作者在本書中記敘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之處。
如果你讀《皮囊》,應該也會從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許我們到了人生的某一個限度的時候,那些好的壞的也會沖出來,但是沒關系,相信皮囊最終都會體面地跟世界和解。
讀《皮囊》有感13
讀《皮囊》這本書已經是兩個月前的事了,閱讀最奇妙的體驗就是讀完一本書后你可能已經忘記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但是有些感觸還是會時不時的冒出來,《皮囊》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而《皮囊》中,關于厚樸這個章節,我記憶尤為深刻。厚樸可以說屬于一個想要打破陳規的空想主義者,他特立獨行創辦樂隊,但是他卻不會唱歌。他一次又一次做著標新立異的事,但他的內心沒有跟上步伐,最后他輟學,生活過的一塌糊涂。
為什么我對于他如此印象深刻,因為他使我陷入反省中,曾經是否也在不清楚自己內心的時候,做那些超乎于內心真實反應的事情呢?這個年代我們主張自由,但是你是否真的已經感到自由了,而不是做那些看起來很自由,而實際很虛空的假招式來為你還未達到的真正的自由來開路。但是不找到源頭就很難做到內心與實際行動的完美結合,還可能會在這種假把式中迷失自我,最后無所適從。
厚樸就是這樣,他空有改變的理想,但是卻沒有為改變做實質的事情。在自己構造的以為的特立獨行中,逐漸變成更加虛空的架子,沒有扎實的根基,風一吹,架子就搖搖晃晃,多幾次,便蕩然無存。
所以,在有想法的時候,也要有行動,這樣才可以相輔相成,你的心中所想才可能成為現實。
讀《皮囊》有感14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的時候是在高三,當時還在全力沖刺高考,偶爾周日半天假日有三個小時閑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柜面看到了它。看翻了幾頁,覺得很好,卻沒有時間細讀。時光荏苒,風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時已是大學生了。
蔡崇達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描寫,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奈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來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鎮制度舊俗扼來生命的張美麗、滿嘴“世界”和“理想”卻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樸……
每一章每一個人物都深深打動了我。對于同樣是農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體會到作者拼命學習拼命攢錢的想法與感受,或許我又是有些小幸運的,我有著一個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對于我來說只需在學校安心讀書別無困擾。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如此拼博的蔡崇達一心想要送父親出國治療。過著安逸的生活的'我們也很想很想給正在為我們艱棄付出的父母做些什么,反省自己,實然對在大學有吃有住時常悠閑的自己產生了愧疚感,好想逼著自己多努力。早起看書,多做功課,不知能否堅持,但這念頭時時存在。
沒有天才文展的遠大抱負,也應該有短期的計劃。而不是將生活過得一團糟,每天得過且過,碌碌無為只會讓將來的自己后悔。沒有蔡崇達那樣刻苦拼搏拿年級第一,也應該朝著這個目標出發,學生最重要的還是學習,用知識塑造起的靈魂是堅不可摧的。
沒有原樸大膽無所謂的嘗試,也應該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過的又可以做的事情,當然,這里說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張美麗死之前說自己并沒有做錯什么,她只是去追尋著自己的愛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么多條條框框、人義道德束縛自己,不違法不違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膽些去追求吧。大膽些,去攀一座峰,去愛一個人。
看完全書,想要告訴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讓我再次記在心里的是:珍惜父母,多為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記牢記牢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后悔莫及。
讀《皮囊》有感15
作者用一種冷靜、細致、客觀的筆觸,將"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里的故事,最終通過文字,一點點重新被扒出來,呈現出當時的樣子"所以,整體來講,讀《皮囊》一書,沒有那么輕松,眼淚會禁不住的流出來,嘆息會從心底涌出來。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么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后,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著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舍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里去。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活鮮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么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
書中所寫皆真情,母親堅持建房,出于對父親的愛,那種感情固執而倔強,甚至不顧生活的拮據和家人的反對,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原始最簡單的愛就是成就他,想盡一切辦法讓他開心和驕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讓他抬頭笑,這是人間最質樸實在的愛。而并非為了愛ta而離開,最愚蠢的事莫過于讓你找個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車子,衣服,食物,甚至是愛,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為一個人付出的一份情,無法復制,世間唯一。
【讀《皮囊》有感】相關文章:
讀《皮囊》有感12-21
讀《皮囊》有感(熱)02-28
讀皮囊有感(15篇)01-09
讀皮囊有感15篇12-29
讀皮囊有感集錦15篇07-20
《皮囊》讀書心得08-25
皮囊讀書心得01-10
《皮囊》讀后感[精選]07-27
《皮囊》讀后感08-26
《皮囊》讀后感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