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土中國》讀后感優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當我真正拜讀完整本書的時候,我也明白了什么才叫大家。大家是什么?費孝通先生給了我答案,大家就是用平鋪直敘的簡單直白的語言來講述高深專業的專業知識,令讀者讀后感覺這就是我們的社會日常,我們每天都會去做,去發生的事情。講學術很多人都會做的很好,但是把學術講到如此生動,費先生做到了。
我特別喜歡嚴復先生在《群學肄言》里面對社會學的定義:“用科學之律令,察民群之變端,以明既往測方來也。于正德、利用、厚生三者之業有一合焉,將以明治亂盛衰之由。”如果說嚴復先生是把社會學引入中國的第一人,那么費孝通先生就是把社會學用來研究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發端與立足——中國農村的第一人。在中國傳統的“士農工商”社會階級之中,農民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說因為農民的存在,才使得中華民族可以延續五千年之久。但是,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外來帝國主義的入侵,商人的地位逐步提升,農民也逐漸成為了“落后愚昧”的代言詞。社會階層永遠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生產力的進步永遠是社會階層變化的重要推力。從原始時期的“母系社會”到封建時期的“男權至上”,這都是由于當時不同的生產分工要求所決定的。沒有對錯,只是為了生存。而近代以來的社會階層的變遷也驗證了這一點,為了救亡圖存就必須增強國力,為了增強國力就務必提升生產力與生產效率,為了生產力與生產效率的提升,就必須促進社會階層的變化發展。
但是,現在的成功永遠不代表可以否定過去的努力。費先生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農村人在馬路中間行走,被背后的汽車瘋狂鳴笛,農村人慌亂的不知所措,還要被司機所鄙視。誠然這是民國時期的場景,但是現在卻依然適用。我們可以因為農民不知道什么是共享經濟,什么是比特幣而笑話他,他們同樣可以笑話我們不知道節氣的重要,甚至可以笑話我們五谷不分。我一直認為在不同領域生活的人的所需的生活技能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沒有資格去笑話別人,尤其是笑話延續幾千年,到如今依然養活全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基礎——中國鄉村。
如今,《鄉土中國》一書已經出版了幾十年有余,在這幾十年之中鄉村社會也有了天壤地別的差距與變化,當然這不代表著《鄉土中國》已然落后于時代,反之,它的思想依然受用至今。
費先生在全書的開篇便說,“中國社會從基層上去看是鄉土性的”。他用了十四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去描繪了一個充滿鄉土本色的鄉土中國。也正是這群帶著“土氣”的人群,孕育了有著五千年悠悠歷史的中華民族。“土”當然不是一個貶義詞,直至今日,我們一旦背井離鄉,可能長輩還會在你的背包之上裝上一捧故鄉之土。但是這樣的情景愈發的少見,科技的進步拉近了城市間的空間距離,也沖淡了“土”背后所凝系的情感。可是在過去,這種背井離鄉對于這群“生于斯,死于斯”的群體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他們只需要幾畝薄田,一灣清水這十分簡單點物質條件,就可以安安穩穩的幸福過完一生,不會遷徙,聚村而居,看天吃飯,與動物為友。他們熟悉身邊的一切,也有自己的生活準則,約束他們的法律成分其實很少,更多的就是一種深深印在腦海之中的行為規范與準則。他們會熱情的與身邊人聊天,他們會不惜余力的幫助自己的鄰居,他們更會信守承諾,一諾千金。這些土氣,可以說“土”得可愛,“土”得令人向往。雖前路未知,卻勿忘心安。
五千年的文明史,流傳下來很多的傳統,這些傳統無論好壞,其實都是社會共同經驗的一種凝結。這種經驗在農村社會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綿延至今,靠的不是文字的作用,更多所以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傳。文字與語言的存在一直都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只不過是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工具的重要性與方便性被無限擴大,人們已經脫離不了。從建國以來,國家一直在大力發展教育,在21世紀初期,終于將文盲全部消滅,文字也在農村社會徹底的普遍起來。現在的我們可能無法想象沒有文字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如何交流?如何傳遞信息?如何延續傳統?但是在過去中國的鄉土社會,也就是一個“面對面社群”之中,文字的重要性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么不可或缺。費先生所說,不同環境需要的知識領域是大大不同的,鄉民只要知道何時應該播種,什么時候應該施肥┄┄就可以活得被人尊敬,只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規律,似乎一切都是多余的。如果這樣狀態一直維系下去,那么就會出現光有語言,而無文字的局面。費先生說,文字是從廟堂產生。而我認為文字也必將服務于大眾。雖然我們國家為了推行文字下鄉而遭遇了很多困難與阻礙,不是說鄉村的人們不愛認字,只是覺得文字沒有多么重要。但是,現在的情況大有不同,無論是為了提升勞作效率還是為了走出鄉村,文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農村的人們也愈發地重視和學習文字。
費先生認為“差序格局”是農村社會中由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這其實與現代的國家觀念有所背離。孔子說,“克己復禮”,在傳統的農村社會之中“私”的觀念根深蒂固。這種“私”的觀念無關乎道德,只是因為在自食其力的鄉村,對于他人并沒有那么多的依靠。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很少有人有著集體的概念,更不用說法律的觀念了。在鄉村之中道德的教化、維系秩序的功能性與有效性要遠遠大于法律發揮的作用。而從1840年開始,這種格局就因為外國人的船艦利炮受到了極大地沖擊,中國的社會格局更多地向西方世界學習,也逐漸呈現出“團體格局”的樣貌。這在孔子等中國傳統儒家學者眼中看來,近乎于“禮崩樂壞”,但這卻是走向現代化,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從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農業國家轉型的必須經歷的陣痛。
在我們國人的眼中,“家”的重要性無可替代,我們可能會為回家吃一頓團圓飯而不惜奔波千里。就像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中,家的位置永遠是在第一位,這是我們幾千年鄉村社會為我們留存的傳統。我們永遠把家當成自己在外漂泊之時那牢固的避風港。費先生說這個港灣可大可小,可以僅僅是一家三口,也可以是四世同堂。費先生說,家族規模的大小永遠取決于事業的大小與規模。我一直很佩服費先生的一點是,他總是用寥寥幾語就把我們五千年農村發展所形成的傳統而總結與概括,這些風俗與傳統一直影響我們,就算身處都市,遠離鄉村,我們也一直把家庭放在自己心中最重要的地位。而家族所承擔的功能也遠遠不止于生育功能,中國的家庭相比于西方的家庭而言延續性更強,功能性更多,凝聚力也更強。
家族在中國農村所扮演的作用更加像一個封閉的小王國,家族的長輩,尤其是嫡系的父系長輩,他們可以決定家族的走向,解決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糾紛。把這種模式擴展到全村的范圍之內,也會有這樣的長輩扮演者這樣的角色,他們所承擔的責任更多,范圍更大,這就是費先生口中的長老統治。也正是這種長老統治,決定了中國社會之中人治的地位可能比法治的地位更加重要。現今社會之中,民眾也希望法律的判決背后需要體現出人情,而不是冰冷的毫無感情的判決書。這種人治的背后體現的不是“無法無天”,“毫無章法”,而是隱藏在背后的“禮”。也因為“禮”的存在,讓老子口中的“無為而治”有著存在的可能。“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在安土重遷的鄉村社會,更多存在的場景就是“生于斯,死于斯”。“禮”就可以一代代的口口相傳,刻印在血肉里面,它維系的力量更多依靠的是社會輿論。他讓每個人自己的心里面都有一桿關于道德,關于“禮”的秤。這個秤是每一個鄉民都主動去遵守的,不是被動依靠暴力機器強制性維護的。因為這個秤的存在可以讓村民的生活有序安穩的進行下去,但是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之中,這桿秤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在中國的古代社會,評價掌權一方的父母官時,所采用的評價標準不是經濟發展水平,而是對這一方水土鄉民的教化是否有功。而教化什么?其實就是讓每一個鄉民都知道什么叫“禮”,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它和現代的司法體系的目-+021`0接近,但是手段卻大有不同。這也導致了當現代司法體系初入鄉村社會之中,對于原有的禮的體系造成的巨大沖擊與影響。
而“禮”的存在一直是維系著社會的穩定,而生育的存在則延續著這一種穩定。在中國傳統的鄉村之中,血緣關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個人的血緣關系既不可以由自己決定,但是卻會影響一生。在中國傳統鄉村,一個缺少變動結構穩定的社會之中,血緣關系甚至會影響一個人在村落之中的地位高低。一個村落之所以能、被認為是一個整體,就是因為血緣結合。在這種親密的血緣社會之中可能很少爭斗,也可能關系和睦,但是也其實會是發展的阻礙。費先生在書中提出,“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之中商業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現代社會與過去不同的一點就是它是由血緣結合向地緣結合的社會性質的一種轉變,對于傳統的中國鄉村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在我們的感受之中,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相比總是少了幾分匆忙,多了幾分寧靜自由,更加具備“慢節奏”。這種節奏其實就是鄉村的特點,靜止。費先生口中的靜止不是真正的靜止,而是相對而言的靜止。與現代社會相比,鄉村社會的社會結構近乎于一成不變。它受到“時勢權力”的影響微乎其微。而縱觀每一次社會結構的巨大變革,由鄉村為主動力的次數屈指可數。因為傳統鄉村的社會結構已經足夠可以滿足村民們安居樂業,在一個長老權力下的鄉村社會,又何須變革呢?
人是有欲望的動物,他的進化,他的任何一舉一動都是一種手段,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而進行的。也正是為了更加輕易地滿足這個目的,人類也在不斷優化著手段,并把這一種手段一代代的傳承下去。這種就形成了鄉村的祖祖輩輩所用來依靠的經驗。他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這么做背后有什么科學道理,有什么自然規律,但是卻依然可以綿延五千年,可能這就是智慧,獨屬于中國農民的智慧。
可以說,我們如今的一舉一動,大部分的風俗習慣,甚至是一些思維方式都離不開鄉村。因為農業文明,中華民族才能在歷史的大變革之中,雖歷經坎坷,但屹立不倒。誠然,現在的鄉村的各方面條件可能會遠遠比不上現代化的城市,但是這是因為建國以來,農民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幫助我們國家走向工業化,走向富強的道路,可是如今他們的生活卻依然艱辛,年復一年的辛勤勞動卻只可以換來微不足道的報酬。“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我們國家為了農村的社會發展,農民的富強在一直作出著巨大的努力,鄉村振興戰略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開展,農民的生活也在逐步的改善,我相信在不久之后,一個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一定會在我們周圍散發出振興的力量,也一定會讓費先生筆下的“鄉土中國”,雖歷經五千年滄桑洗禮,依然綿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