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汪曾祺作品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1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好處,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齊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就應描述太多,而就應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述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應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就應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此刻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資料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十分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段业哪赣H》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就應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就應持續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磿褪菍W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2
作者對對于金大力這樣一個泥瓦匠有著十分細致的描述,哪怕幾句簡單的任務對白,也能夠看得出金大力這人的品性和為人。而這個人物的與眾不同,在于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一個單調的生活環境中,每一天重復同樣的勞動,所以構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于滿足的心態。而這樣的人,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又是讓我們感嘆而無可厚非的。
文中寫到這樣一段話:“這些他統統不會,他連砌墻都砌不直!當了一輩子瓦匠,砌墻會砌出一個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個瓦匠頭,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傳磚遞瓦。”可見此人真的沒有多大本領,甚至堪稱笨拙。此刻的話叫做笨得可愛。但是緊跟著下面一句描述卻說:“金大力聽明白了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就告辭出來。他算不來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經驗的同行商議。第二天,帶了一個木匠頭兒,一個瓦匠老師傅,拿著工料單子,向主人家據實復告。”看看,這就是這個人良好品性的體現,絕不浮夸,做事情負職責,難怪“這一帶人家,凡有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我們都明白,一個人的潛力大小和先天以及后天因素都有關系,我們看不起的并不是那種潛力不大的,相反潛力大卻恃才放曠的人我們都長都很厭惡。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有品行的人,隨不足擔當重任,但是普通事情交給他,你能夠絕對放心。
再看看這段:“金大力是個瓦匠頭兒,但是拿的工錢很低,比一個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師傅們過意不去,幾次提出要給金頭兒漲漲工錢。金大力說:‘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錢。再說,我家里還開著一爿茶水爐子,我不比你們指身為業。這我就知足。’”多么難得!這就是健康的心態和為人。
這樣的形象恰恰代表了我們社會底層無數樸實簡單的勞動者,他們雖然潛力單薄,卻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他們并不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有多大潛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有多少付出就要求多少回報。
我之所以認為這樣的人是社會不可缺少的.,是因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從不給我們的社會制造沖突或者麻煩。而且他們還在一點一滴地為我們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靠著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吃飯的人,雖然平凡,卻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為并不是人人都有良好而健康的心態和精神面貌。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3
其實,汪曾祺老先生就像是我寫作道路上突然出現的小確幸,他的文章清新細膩,平淡中又充滿趣味,好像一杯清茶,青澀過后是無限的甘甜,讓人回味無窮。
初識汪老,大概是在初中時,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汪老的文章,叫《端午的鴨蛋》,不知為何,我極其喜愛這篇文章,大概是因為自己是個吃貨吧,對很多描寫“吃”的文章都十分上心。每次看到這篇文章里描寫的那些食物,比如“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等等,讀起來就讓人很有畫面感,食欲也漸漸上來了。過后,我就去了解了一下這篇文章的作者——汪曾祺老先生,結果發現,汪老是個對“吃”文化很有研究的作家,他的散文里,有好多都跟食物有關,就連金庸老先生都說“大陸滿口噙香中國我的`作家,當推汪曾祺和鄧友梅”,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成了汪老的書迷。
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作品:沒有結構上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內容的玄奧深奇,而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我覺得這就是最真實汪曾祺,他隨和,簡單,與世無爭,在紛擾的凡塵俗世里過著自己覺得最幸福,最美好的生活,粗茶淡飯,柴米油鹽,有事可做,有人可愛,足矣。當我深入了解他的文章之后,我知道,汪老真的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人。他的散文描寫風俗,談論文化,回憶舊聞,遙寄鄉情,我們可以在他的文章里看到花鳥魚蟲,瓜果蔬菜,各地美食。汪老用一種很淳樸的方式將我們引領到他精神世界的一方凈土,讓我們遠離塵世的喧囂,得到片刻的寧靜。
我很喜歡讀汪老的散文集,字里行間都是淡淡的清新和優雅。汪老很善于觀察生活,體驗人情世故。他所寫散文的主題大多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比如《夏天》中對夏天這個季節的細致描寫,《泡茶館》里對茶館閑人趣事的生動刻畫,每一幀都很唯美,讓人讀起來很輕松,很愉悅。
上個學期,我在大學圖書館里讀了好幾本汪老的散文集,汪老的文章不僅美和雅,就連名字都起得很詩意,像《草木春秋》、《葡萄月令》,這些讀起來讓人感覺口齒噙香,特別有味道。我當時特別喜歡《葡萄月令》這篇文章,從心底里佩服汪老的寫作能力和對生活事物的觀察力。從一月落雪到十二月葡萄入窯,每個月,葡萄的每個生長過程,汪老都寫得十分地細致,葡萄生長明明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可汪老用很平淡又不失美感的語言將這樣一件小事娓娓道來,更是讓我們看到一幅清新淡雅的葡萄生長圖。
如果有時光機,我真想穿越到那個年代,希望能有榮幸和汪老在盛夏時節,躺在老槐樹下的藤椅上,品一品茶,聊一聊好吃的食物,暢談人生中的各種趣事,我想,那樣的生活一定美好又愜意。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4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打漁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資料。
《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說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說確切地說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并不是個性流行的那種。
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能夠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度,很有才華但是缺十分地內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我也能夠攀上老鄉的江南之地。水鄉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
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明白的事情。汪之后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于故鄉的那些描述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土文學,但是他卻并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向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對于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之后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向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必須的重復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能夠四處漂泊,并不覺得有什么難過,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選取。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向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
現代許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的觀念務必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愿意離開,是出于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么地熱愛家鄉。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
沒有失去的人是不明白其寶貴的地方和好處的。我們從離鄉之人的視覺處發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也只有從離鄉人的情懷里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
所以,故鄉的人就應感謝離鄉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并不明白他們的故鄉是多么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于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5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寫他故鄉。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應該是從側面體現了鄉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起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校葦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吹贸鰜,他們應該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寫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應該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不過來氣,想必,他們應該剛開始是很傷心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面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子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起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寫。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符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一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應該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起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希望能養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農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起的。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希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希望和善良的人民。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6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情緒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情緒,這種情緒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情緒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能夠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
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可惜此刻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情緒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留意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1-04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8篇12-28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3篇)03-10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篇03-16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3篇02-09
最好的作品作文06-27
(經典)最好的作品作文09-07
最好的作品作文(精選)09-09
最好的作品作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