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
《呼蘭河傳》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和林海音寫的《城南舊事》的大致內容相差不多,都是圍繞作者童年生活為線索的,把自己童年所經歷的事情或所見所聞串聯起來,揭示了在當時的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情百態與社會風貌。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是頑皮天真的作者,而是那個可憐的團圓媳婦。團圓媳婦十二歲,有一頭又黑又長的頭發,她臉長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健康,大方,愛笑,這些在當今社會都是優點,但在呼蘭河,小團圓媳婦在廣大婦女中是格格不入的。就是因為這樣,安然媳婦被婆婆毆打,婆婆嘴上說是要給他一個下馬威,卻不分晝夜的打,凡是遇到一點兒不順心的事也會找她出氣。最終,小團圓媳婦被打出了病,老胡家上上下下用各種迷信的方法為她治病。甚至有人把他扔進開水中洗澡,說是可以驅邪。但,凡是個人肯定都受不了,小團圓媳婦也是一樣。她下一次水就昏一次,來來回回下了三次缸。小團圓媳婦渾身像火炭那般熱。就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天,小團圓媳婦死了。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是粗暴無知的,看客和江湖術士的騙局,親手把一個健康的女孩兒送進了墳墓。
在社會人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沒有大神的眷顧可貴。他們迷信,明明去看看醫生就能解決的事,卻因為他們的無知,把好好的人推向無底深淵。
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深深的'感受了呼蘭河的民族風情,以及人們對鬼神的無比敬仰之情。在我看來,他們的想法是古板的,同樣也是不正確的。現代社會與以往不同的是--法律。因為有了法律的存在,現代社會才變得井然有序。而舊社會時期,人們往往以利益為重,不念情義。在現在看來,人類最珍貴和最應該擁有的品格是--舍己為人。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2
我總是想到一個梳著辮子穿著棉襖的小女孩,瀟瀟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態里面透著一絲輕靈,神態里面透著一絲落寞。
我總是想到蕭紅的童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待在小鎮子里。可是她只能面對這樣單調的生活,面對著呼蘭河這小城人們對愚昧與良善,尋找著世界上的音響與色彩。
她愛這個小城,所以她以含淚的微笑回憶著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斗爭的大時代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社會的共鳴。一直到她的墓碑靜靜地獨立在香港的淺水灣,陪伴著一撥又一撥來來往往的紅男綠女,謳歌著她內心淺淺的悲哀和孤獨。
祖父應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牽掛。她年年歲歲的與祖父的生活在她心里生根發芽,變得枝繁葉茂。然后呼蘭河從住著她的.祖父,到埋著她的祖父,祖父一過八十,就成了她回憶里的人。
我說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蕭紅的心里,她的童年被禁錮在這個充滿迷信和封建的小城里,她見不到一絲光明。她只好在后花園和破舊塵封的后房里消遣。她愛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與自由。
但是小城里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他們的良善對蕭紅日后的性格起了重大的影響,他們的樸實忠厚也在文中得以肯定。
當蕭紅用孩子一般的筆觸寫這座小城的時候,她的內心卻是悲憫孤寂的。當她再次立在小城田畔高地上的時候,天明了,路也闊了。可是她越來越看不清楚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不再善良。世界上不再有她的祖父,她的有二伯,老廚子和曾經的東鄰西舍。她悲傷地看著這個世界。曾經厭惡的單調與愚昧,也漸漸隨著一次次雨水的沖刷洗滌干凈。可是小城不在了,她曾經生活的地方和深愛的地方不在了。相比較起童年時的孤寂,成年后的孤寂程度更加深沉。
她終于看透徹了這個世界以后,靜靜的離開了。
只留下一曲哀歌。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3
《呼蘭河傳》這本書的作者是蕭紅,“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這部小說是她的代表作。著名文學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它是一篇敘事詩,是一副多彩的風景畫,是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全書共七章,是一部充滿童心、詩趣的“回憶式”小說,里面的人物描寫非常鮮活、靈動。雖然每一章都獨立成篇,并無太多聯系,但讓人感覺渾然一體,用孩子的視角把這座小城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我讀的津津有味,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妙處所在吧。
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是描寫作者在祖父身邊生活的場景,尤其是祖父那美妙的菜園子。這里用了許多擬人手法,把動物、植物描寫的栩栩如生,一切都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長。看著“祖父種菜,我就種菜……”“玉米想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到天上去,也沒人管……”等句子,就仿佛“看”到了一個美妙的童話世界,我不禁羨慕起蕭紅來了。童年永遠是最純真、最美好的歲月,即使是蕭紅后來有不幸的人生,但這些美好的回憶依然溫暖著她、支撐著她!
相比之下,而那團圓媳婦的命運就沒有蕭紅那么好了,他十二歲就送到在呼蘭河這座城市里名聲很好的老胡家,可誰知才十二歲的小姑娘,剛一送過來就天天拉車,晚上還得遭受婆婆的嚴刑打罵,不知身上有多少傷痕,最終年紀輕輕便去世了。我看后覺得好可怕,畢竟一個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伶、可悲!封建社會真是害死人啊!
我們現在的生活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爸爸媽媽呵護著,老師教導著,同學幫助著,和《呼蘭河傳》里的孩子們比較,我們的生活真是幸福無比、豐富多彩。即便是疫情期間在家中隔離,我們也是有吃有喝,可我們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這一美好的時光,反而,動不動就抱怨學習壓力大、家長管的緊,殊不知在舊社會的孩子們過的都是怎樣悲慘的生活,我想讀完這本書大家應該會有所感悟。
讓我們好好珍惜自己正擁有的東西,快樂幸福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4
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名叫《呼蘭河傳》。本書講了呼蘭河人的生活、蕭紅的童年,因為蕭紅小時候生活在哈爾濱的呼蘭,所以會有偏遠帶來的安寧,但也會帶來偏遠的落后。
呼蘭是一個很小的小城,只有: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再就是小胡同。但通過蕭紅的描寫,我仿佛來到一座好大的城市。我認為,在蕭紅的筆下,呼蘭是無趣的,是無奈的,只是生、老、病、死,不過是出了什么事就哭、就煩,過一會,也就會當做沒發生一樣,照樣繼續生活。像文中賣豆芽的王寡婦:她從此以后就瘋了,但她到底還得買豆芽,她仍然還得靜靜地活著。
介紹一下作者。蕭紅1911年-1942年,原名張迺瑩。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她一生有三名對她來說非常重要的人物:蕭軍、魯迅和她的祖父。我覺得蕭紅必須需要有人照顧,如果沒人照顧,她便無助、弱小起來。
作者——蕭紅因家里重男輕女,所以家里除了祖父沒有人心疼蕭紅。蕭紅的爺爺陪她背古詩、給她做烤鴨,等等。因為爺爺善良,所以蕭紅爺爺的性格傳給了蕭紅;因為爸爸學習好,所以爸爸的聰慧傳給了蕭紅,同時也給了蕭紅相對良好的教育。這才有后來的稱之為“國民四大才女之一”。
蕭紅的家鄉就是呼蘭,祖先是闖關東從山東來到東北黑龍江呼蘭縣,蕭紅的家很富裕,是一個地主家庭,但蕭紅為了反抗包辦婚姻,因此離家出走,開始了一生的漂泊。
我覺得通過讀《呼蘭河傳》,蕭紅告訴我們:她的童年看來是有趣的,但心里是無奈的.;蕭紅很要強,想要有開闊眼界的欲望,這也許是自己離家出走的一件理由吧。總之,蕭紅通過這本書介紹了她的家鄉——呼蘭,通過一個已經長大了的孩子的視角,憑借著對故鄉最深刻的記憶,帶著對爺爺的懷念,對小人物的同情,對自己的安慰,完成了它——《呼蘭河傳》,值得我們走近去看。
小偵探達尼爾讀后感大自然的孩子們讀后感人性的弱點讀后感1000字西游記讀后感850字風雨哈佛路讀后感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5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本書,這本書叫《呼蘭河傳》,是著名女作家蕭紅的一本自傳體著作。
《呼蘭河傳》講述的是蕭紅童年時發生的故事,第一至第二章講述的是呼蘭河小城的風貌風俗,第三章及第四章寫的是蕭紅童年時發生的故事,最后三章講的是小鎮上不同人物的悲歡離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鎮上的旁觀者,作者從側面,通過這些旁觀者的行為語言表達了他對人心炎涼的感嘆。
蕭紅幼年時和他最疼愛的祖父住在一起,生活十分快樂。但與之對比的是我讀到結尾時,結局卻令人難以置信。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聽說有二伯死了。老廚子就是活著年紀也不小了。
東鄰西舍也都不知怎樣了。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則完全不曉得了。”這一段震撼了我,原本生活安靜、美好的地方,最終變成了一片荒涼的場景,這讓我又想到了小說的另外一個主題,人心的荒涼。
曾經有人說,世界上最令人討厭的人就是旁觀者,在書的第五章,首先小團圓媳婦被買到老胡家時,就被看熱鬧的人擠滿了。然后小團圓媳婦的婆婆連打了她一個月,而那些看熱鬧的人卻說她打的不夠狠。到了小團圓媳婦被婆婆逼瘋的時候,他們又跑出來出主意,后來小團圓媳婦被活活燙死,他們又開心的'聊起天來,眼前這一切悲劇好像都不存在似的,沒有一個人想起這個12歲的小姑娘。我又想起我自己來,我曾經當過不知道多少次旁觀者,同學打鬧時,同學和老師吵架時,同學生氣時,我都當過旁觀者,那時我的內心是冷漠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要尊重每一個人,否則自己遲早也會成為一個被人恥笑的人。
呼蘭河傳是一本文筆細膩的書,通過小城的生活描寫,勾畫出作者許多美好的回憶。又通過旁觀者的視角,描寫了人心的溫暖與冷漠。這本書,我覺得所有人都值得一看。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6
《呼蘭河傳》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滿心酸、血淚,記載了一個荒涼時代的史書。在那片寒冷寂靜的東北大地上,童年時代的作者見證了無數形形色色的鬧劇。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魯迅先生評價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樣,蕭紅也生活在那一個動蕩的時代,那個充滿封建迷信的時代,那個蕓蕓眾生麻木不仁的時代。但她沒有屈服,沒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筆書寫了她的悲憤,將其化為了《呼蘭河傳》。她以一個兒童的視角,敘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隱喻了人們認為“善良”的舉動背后的真相,強而有力地寫出了那個時代的可悲。
書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長工,他為這個宅子辛苦了大半輩子,卻沒有得到一分工錢。直到年邁時他仍被父親毒打,卻始終不曾還手。他喜歡和天空的雀子說話,也喜歡和大黃狗談天,他對被奴役的命運毫無覺悟。他對弱者毫不同情,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筆下的東北“阿Q”。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呼蘭河就是荒涼的代表,人人麻木無知,這不僅是呼蘭河的寫照,更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在那個時代,人們是為活著而活著,有的甚至是為了死去而活著;在那個時代,平凡的人也被當作是異類來看待,被折騰得死去活來;在那個時代,周圍只有看客,他們麻木地看著別人的命運,麻木地看著自己的人生。“他們看不見什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了。”
這本書極盡所能地批判著封建迷信的思想,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敲響警鐘。它懷著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變,期望文化的復興。
蕭紅雖然早已停留在了那個時代,但是她的精神傳達給了千千萬萬的青年人們。我們作為時代的新鮮血液,更應該為祖國未來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7
暑假期間,我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一開始,我只是粗略的讀了一遍,感覺跟我們此刻的生活環境,簡直是天壤之別,令我難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故事吸引著,感動著,憤慨著,我又回過頭來仔細的品讀起來。
呼蘭河讓我感到溫暖而冷淡:比如這個街中大坑,車夫和馬陷了進去,有一種穿長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幫忙車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溫暖的,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幫互助的,這樣,才會讓生活更完美;而我與老祖父這篇文章,講述著祖孫深情,僅有祖父喜歡“我”,祖母不喜歡“我”還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關愛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為“我”的童年留下了完美的回憶。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團圓媳婦。十二歲的她花一般的年紀,原本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卻成了胡家的童養媳,在照“規矩”被婆婆“調教”之后,日漸病倒。他們無視她為什么會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為了一個“黃瘦的病人”?此時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選擇去看醫生,而選擇了“跳大神”。
當眾強行脫光了小團圓媳婦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熱水,是滾燙的.熱水,往她的頭上澆,到最終,頭發都燙掉了,還說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這樣凋零了。我們想想看,別說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這種折磨之后,會變成什么樣呢?更讓我氣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沒有所以而難過,還覺得花了那么多的錢,虧本了。想想我們同她一樣的年紀,享受著父母百般寵愛,無憂無慮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蘭河傳》讀完了,這個暑假中,聽著蕭紅講述著呼蘭河的故事,盡管憂郁,但依然美麗動人。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8
呼蘭河是一個十分十分普通的小村莊,小小的地方,一條十字街與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幾十戶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家,就是整個村莊的基本樣貌,與千千萬萬普通農村沒什么差別。
全書的主人公是“我”,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純澈干凈的雙眼觀察世界,用最淳樸的語言表達自我,讓讀者在對封建思想殘害人心而感到悲慘的同時,仍然能夠感受到人世間所存在的最簡單的善良與完美。
呼蘭河是一個灰色的封建社會,在那里,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樣不值一提;在那里,人的一生能夠被長輩隨便安排;在那里,人們用可悲的言語掩蓋人的脆弱與無助;人們背離事物的本質與發展規律,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不著邊際的封建活動上,一邊做著摧殘人心靈與身體的事情,一邊又可悲地將一切期望寄托于神靈。
呼蘭河也有最簡單的一面。世世代代的農民在呼蘭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土地的.敬仰造就了農民樸素的品質。主人公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有著簡單的歡樂源泉,對待事物有著最簡單的看法與認識,與成人世界構成鮮明地比較,讓讀者在黑暗的格調中仍然能感受到來自孩童的一絲亮光,但孩子的一絲亮光往往會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殺,在感嘆的同時也對封建思想殘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蘭河作為二十世紀中國農村的縮影,是當時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在那個物質匱乏,科技落后的時代,人們只能將期望都寄托在神靈上,當時的人對大自然、神靈存在十分的敬畏,現代的我們不能否認封建思想在歷史發展史上存在的意義,但我們必須從這段歷史中吸取經驗,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摒棄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學的一面。
作者筆下的呼蘭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惡,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無知也有期望與憧憬,是對這個小鎮的最真實寫照,值得一讀。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9
這本事蕭紅的童年回憶錄。語言很有樸實,充滿韻律,詳盡的講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蕭紅和爺爺在一起的日子十分快樂有趣,不知道為什么很少提起她的父母,這段是唯一讓我感到幸福的文字。其他文字整體充滿了無奈蕭條,那時中國農村的人們努力的生存下去,卻僅僅是生存,活著就活著,死了也就死了。村子里面的人愚昧,無知。我恨他們的愚昧,無知,卻又只能無可奈何的嘆息。鄰居家的童養媳,可愛的小女孩子被一家人活活折騰死;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磨官,妻子難產死了,艱難的拉扯著兩個小孩。一直住在危房不搬家的拉車人,經常偷摸拐騙的廚子。只有生存沒有生活的村民,耐苦耐勞的村民,八卦愚昧的村民,矛盾的村民,使我印象深刻。雖然文筆很好,但是不想再看一遍。
好句摘抄:
1、生,老,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有什么關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
2、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的一聲不響的就拉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
3、至于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
4、月光在河水上邊并不像是在海水上邊閃著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5、可見溫順也不是怎么優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結果。甚或是招大的原由。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0
已經很久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書了,一本非功利性、純粹是為了讀書而讀的書了。
越長大而離文學越發地遠,從前孩子式特有的好奇和打量世界的目光都快記不清、學不來了。
想到之前看《蘇菲的世界》,雖然只看了寥寥幾章,但是確實有一種仿若當頭一棒、大夢初醒了的被驚異了的感覺。它說,當我們逐漸長大,學會如何得體講話,如何成熟思考時,意味著我們早已習慣這個世界,也就意味著不再時刻好奇而把它當作理所當然了。用書里的話說, a pity thing 。
當時讀完覺得似醍醐灌頂,但又有幾分落不著邊。現在看完《呼蘭河傳》,倒是有所感卻覺得難過。
書中關于植物的、氣象的、細節性的物品等等的描述,要么讓我覺得耳目一新,要么讓我不知所云。因為我早不用好奇的、細心的眼光觀察世界了。我不知道黃瓜如何長在蔓上,蔓又如何延伸,又各有什么形態;我不會想到書里描述的六月的黑天、七月的紅天,八月則空蕩蕩一片;原來下雨了會有煙冒出樹頂,冬天大地被凍裂了。
早遠離了真正的`文學,那些描述、那些美的動人的話都看不見了。能造成美的修辭,我眼里的樣子卻只能是幼稚的寫作方法,狹隘不堪。用那么多的事物搭配上顏色,看到“黃金的太陽,雪白的月亮”都叫我覺得很好,只能讓我害怕驚懼。
方言是很有趣味的,也是不能摒棄了的。之前學古代漢語,就慶幸自己是個南方人,現在讀完呼蘭河,也更覺如此。方言是個多幽默、多親切,又多么貼切的東西。
最后慨嘆一下蕭紅真的很厲害,過去看到這個名字只想到那些后人給加的名頭和風傳的情事,真正靜下來讀她之后,只覺得她是一本真該讀的書。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1
本書在作者“平淡如水”的敘述中,我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還有灰色的人生。這里的村落猶如暴風雨來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密布,除了灰暗別的毫無色彩。這里的村民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他們沒有夢想,沒有追求,只是淡淡地活著,然后淡淡地離開,讓人覺得少了些什么。
生活在呼蘭河畔的人們,他們腦子里充滿了迷信,他們認為人應該順應天意,順應社會,但天意到底是什么?他們卻無從知曉。他們是那么愚昧無知,那么封建,無形中充當了劊子手。這是多么可悲啊!
其中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小團圓媳婦的死。她才十二歲啊!本是天真爛漫的年齡,卻過早地被賣給了胡家做童養媳。一個健康的小女孩,卻因為愛笑,婆婆就要給她一個下馬威:用皮鞭抽打她,用燒紅的鐵烙她的腳心……
小團圓媳婦的'婆婆認為,這樣抽打她是為了她好,但最終卻因為幫她治病的婆婆的“好心”而喪失了生命。我們到底該責備誰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錯。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背景下,才會發生那樣的悲劇。
輕輕地合上《呼蘭河傳》這本書,不自覺的悲從中來。我真為這里面的人感到悲哀,他們日復一日地生活著,從來沒有任何變化,生活中也沒有色彩和花樣。周圍的人又是那么冷漠和遙遠,每個人之間仿佛都隔著一堵厚厚的墻,這樣壓抑的環境怎么能生活下去呢?這樣的生活又是為了什么呢?
從作者的筆下,我看到了作者無聲的哭泣和吶喊,似乎想喚醒那些麻木的心靈……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2
寒假來了,我抱著一摞書緩緩走進書房,泡上一杯茶,在茶香裊裊中走進書的世界。腦海里仍然浮現著《祖父的園子》中那個頑皮可愛的小女孩,還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爛漫、寬厚溫暖的外祖父。于是我帶著這樣一種美好的印象讀起蕭紅的《呼蘭河傳》。
呼蘭河城是頹敗的,所以小說的基調是灰色的,作者用冷淡平靜的敘述,描繪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20世紀初的呼蘭城: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城鎮就像是籠罩在一片灰色中,烏云蔽日,陽光隱蔽。到處可見的是人們的無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帶來的一個又一個的災難,他們麻木得讓人憤恨,讓人激不起一點內心的波瀾。
而他們的愚昧和迷信害死了小團圓媳婦。小團圓媳婦原本是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女孩,由于貧窮,十二歲就到一戶人家當童養媳。而小團圓媳婦到婆家以后,婆婆為了“教育”她,經常打她,漸漸地她變得又黑又瘦,精神也不太好。婆婆認為她有“病”,不斷找各路“大神”給她看“病”,不斷地折磨她,最后小團圓媳婦的命也因此被斷送了。
在小說中,蕭紅把童年時代無意識的回憶像穿珍珠一樣穿在一起,懸掛在讀者眼前,憑吊著她幼時溫暖的.回憶,慰籍自己孤獨悲苦的心靈。同時,作品又表達了蕭紅對國民盲目、愚昧、麻木、殘忍的劣根性的憂憤和悲憫。后來這一作品被人認為是繼魯迅作品之后,對國民心態的開掘和批判的又一力作。
雖然書的基調是灰色的,可是在這混沌的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相比蕭紅的童年,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我們更是幸運的。也許正是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離如飄蓬流轉的蕭紅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懷念童年時光,用自己的淡然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但又處處都是故事。
讀《呼蘭河傳》,就像品一杯茶,有淡淡的苦澀,也有淡淡的清香。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3
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這里的一切都是灰色的。人們是消極的,是愚昧的,是麻木的。這里的人,活著只為了活著,死去只為了死去,這里,就是呼蘭河,
蕭紅用她細膩的、如詩一般的手筆描寫了20世紀初的呼蘭河。這整個村莊就像被籠罩在一個黑暗的天地中,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里,隨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在我眼前閃過,我痛恨那些無情的“殺人犯”,也同情那些無辜的、被殺害的好人。
我最同情的是小團圓媳婦,她是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等到了12歲,由于家里沒錢,本應該度過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童年的'她,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賣出去不久,她還是那樣活潑、健康,盡心盡力地給家里人做事。這么乖巧、懂事的小姑娘,人們一定會夸獎她吧!可是,這個童養媳非但沒受到表揚,而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婆婆還說,打她是理所當然的事,就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看到這兒,不禁感慨萬千:這孩子已經夠聽話啦!就算不聽話,也不能這樣這樣“虐待兒童”,對她這樣“嚴刑拷打”吧!畢竟她也是“人”呀,是你們自家的“人”呀!沒過多久,小團圓媳婦就被燙死了。然而,讓她家人心酸的卻不是她的死,而是賠本的買賣!虧了的錢!這真是一群沒心沒肺的“人”呀!它們簡直沒有人性,不能稱為“人”!扼殺了一個無辜的人,不,是扼殺了一個又一個無辜的人,他們還不知道、還不承認錯誤!由此可見,舊中國,有多少個像團圓媳婦這樣的被冤死的人啊!
呼蘭河留給蕭紅,正是蕭紅想告訴我們的。讓我們了解過去,讓舊中國———這個悲劇的時代永遠終結,變成美好的未來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4
蕭紅是一個命運悲苦的女性,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應對世俗,經歷了叛逆,覺醒和抗爭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搏擊。祖國的災難,故鄉的淪亡,個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中帶著一絲絲凄苦和憤世,甚至還有那么一點點的鄉愁。
小學期間,我們上了蕭紅的《火燒云》和《祖父的園子》,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蕭紅小時候居住的呼蘭河城是如此的奇妙與可愛,使人不禁向往它……可今日,我讀了這本書,卻明顯地體會到了這個年代到百姓們的無奈與痛苦,也讀懂了一個懵懂小女孩的心。
蕭紅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可謂是生機勃勃,豐富多彩,語香爛姿,鳥花絢多。花園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讓我感到神奇,新鮮。異常是那會呼叫,會冒煙,葉子會發光的大榆樹,讓我感到十分羨慕和驚訝。
蕭紅說,花園中的植物,動物簡直是應有盡有。“蜜蜂則嗡嗡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小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落到上頭一動不動了。”這句話讓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毛茸茸的小蜜蜂嗡嗡飛著,落到一朵芳香四溢的花兒上,一動不動,似乎在回味著這無限樂趣。看,多有詩意呀!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天真淘氣的'蕭紅竟趁外祖父拔草時,將一朵朵紅彤彤的玫瑰插在祖父的草帽上,一邊插還一邊笑。祖父更是可愛,不知真相,說了句:“今年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真香,二里路哪怕聞得到的。”我當時在喝茶,看了這句話,突然笑得哆嗦起來,實在憋不住,一口水從我嘴里噴了出來,地上頓時濕了一大片。
這,就是童心。
這,就是童趣。
同學們,好好讀讀這本《呼蘭河傳》吧,此時此刻,你立刻就會領略到蕭紅那純潔的,又痛苦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好句03-29
呼蘭河傳作文04-05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08-16
呼蘭河傳好句10篇03-29
呼蘭河傳好句11篇11-28
呼蘭河傳好句(11篇)11-28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1-08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6-02
讀書筆記:《呼蘭河傳》03-31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