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后感 篇1
論語讀后感《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后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后感 篇2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所編,雖說是兩千多年前所編的,但還是讓世界、讓人民,更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主旨是做人要實事求是,不能似懂非懂。我一直把這句話當做耳旁風,不以為然,直到六年級危老師講這句話時,才讓我對他產生了興趣。家人總說我學習時候不知道好方法,而我卻總是打斷他們,這才導致我考試吃了大虧。
記得那是桂花褪下她的平凡,開始展露光芒時,我卻在考場上犯了愁。隨著一生聲哨響,數學考試開始了。剛開始答題,有的同學卻犯愁了,眉頭緊鎖,而我卻如魚得水一般。我用輕蔑的目光看了看他們,從心底將他們狠狠嘲笑了一番,才繼續答題,寫著寫著,我的臉色卻陡然一變,死死盯著這道題,一只手撓了撓頭,用嘴啃著另一只手,背上不停地冒汗。這時,我仿佛看見同學們對我指指點點,死黨對我豎起的大拇指已緩緩向下,這打斷了我的思路。這道題是老師說了多遍的呀!本是這樣懊悔的我,卻被想象所打斷,氣憤到雙眼幾乎噴出實質的.火焰,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卷子上亂蒙開了。由于這道題導致我后面的思路混亂,大腦已經崩潰。寫完后我也沒有檢查,只是用手有氣無力的,懊悔的,捶了捶腦袋,便在腦海中回想老師講課的細節,可細節全是與同桌玩耍,唯一聽到的一句話是:“誰還有不會的?”我看了看同學們都沒有舉手,也沒好意思舉起手來,這才“一錯造成千古恨。”我垂頭喪氣,像霜打的茄子一樣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卷子發下來后,我倒在了及格線上,這可能對差生來說是艷陽高照,喜上眉梢;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上語文課時,我像失了神一般,卻猛地聽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來危老師在講這則《論語》呢!這使我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數學課上的所作所為,于是我很快把這句話在心里默念了幾遍,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從那以后,我也像桂花樹一樣慢慢展露自己的光芒,不可阻擋。而實事求是的精神更是印刻在我的心中。
《論語》讀后感 篇3
翻開一本中國的經典之作,走進孔子的世界,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仁愛”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
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們民族備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愛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現。記得有一次,顏淵問到孔子怎樣做才能是“仁”,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則論語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這也是我們中學生日常行為準則。那么,我們是怎樣做的呢?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不適合我們身心健康成長的書、影像等,我們是堅決杜絕的.。可是我們個別同學還是不免去看一些認為無關緊要的閑書,我們應該勸阻他們,因為這不但是在浪費時間,而且會極大的干擾學習,減弱學習的積極性。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沒有禮貌的話語就不要去說它,不文明的行為就別去模仿,否則不但會損壞我們中學生的形象,還會影響社會的文明和風氣的好轉。我們的語言是先輩經過幾千年才演變而來的,我們不要去刻意地玷污它。不要忘記漢語是世界上發源歷史最長而且最美的語言,我們應該弘揚中華的語言,讓世界都能領略到中國美,漢語美。
“非禮勿動”,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要去動它。偷竊可恥,而且是要嚴懲的。別人擁有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勞動獲得,還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從另一個角度說,拾金不昧就是“非禮勿動”生動的表現。拾金不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應將這個美德發揚光大,為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出一份力吧!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里面還有許多寶藏在等待我們的挖掘。古人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這足以顯示出它的博大。老師說“半部論語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鏡子,既照出了我們的缺點和不足,又告訴我們如何去不斷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義、禮、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幾千年后的今天,讓我們也攜手孔老先生,踏上仁愛的旅途吧,我們要時刻銘記“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義!
《論語》讀后感 篇4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就應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就應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情緒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透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刻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后感 篇5
今天,我讀了《論語》,使我懂得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就是說,“對于學習,懂得它不如喜歡它,喜歡不如能以學習作為快樂的事情。”我覺得孔子說的很有道理,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期,剛剛在學習的起步階段,對于學習不能嘴上說說喜歡,沒有實際行動,不然就不會有好的成績,今年暑假媽媽給我報的興趣班就說明了道理,兩門興趣班,一門是寫作,一門是奧數,兩門當中,我比較喜歡奧數,所以經常做奧數課外練習,把做奧數題目當成了一種樂趣,寫作就是完成了老師平時布置的作業,所以在考試時,奧數成績比寫作好,這說明我們如果把學習當成是一種樂趣,會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學習時,不能偏向學科,要全面喜歡,這樣才會全面進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說“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兩個人當中,一定會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那好的跟著學,對不好的地方則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向別人學習,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記得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班有一位同學,好多同學都不跟她說話,甚至有的同學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們在操場上玩,突然一個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繩梯的時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來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險,只能在大喊大叫,這時老師卻不在,好多同學著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師,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傳達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讓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這才脫離危險,這時操場上響起了一陣掌聲,送給她一個大拇指,雖然她學習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優點。所以,我們應該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他人的短處。
老師和家長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通過這次暑假古詩詞學習,使我更加懂得了學習的樂趣。
《論語》讀后感 篇6
我聽到過一首歌中這樣唱到:“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在七年級學過論語以后,我用我簡單而幼稚的大腦思考,用我懵懂的心去體會生活,發現這句歌詞很有道理。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不能見利忘義。
曾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沒錯,的確是。論語的奧妙博大精深。區區幾句,就讓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級,我學會了兩句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說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有主見,善于“擇其善者”、去“其不善者”,從別人身上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我們就應該這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自身有很多不足,我們卻注意不到。看到別人這方面做得好,再看自己,自己不如別人,再來改正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做的不好,再來看自己,如果自己做得比他好,那還要讓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自己做的比他人好,那就不但要讓自己做得更好,而且要謙虛。因為只有謙虛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如果驕傲了,就只會被別人遠遠地拉在后面。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思為:到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是,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經受住考驗,不隨流俗,保持節操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同于一些見利忘義的小人。
有一些人見利忘義,從來不認為與別人的情誼是最重要的,一遇到利益,就把情誼都忘了,甚至做出一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朋友利益的事。像墻頭草一樣,風往哪里吹就往哪里倒,不但沒有主見,而且沒有道德。這樣的人只會搖尾乞憐,等人施舍,不會自食其力。這種人經不住任何考驗,其他人不值得與他交朋友。同時,我們在憎恨這種人的時候,我們不要做這種人,他們只是過街老鼠而已。
有這樣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亦無止境。通過學習這兩則論語,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而且不能見利忘義,人字的結構就是:虛心和忠義的相互支撐。讓我們一起爭取做“完人”!
《論語》讀后感 篇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對這句話頗有感觸。
記得在我剛上小學時,根本沒有什么時間概念可言。每到星期天,我都會將大把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玩樂上。一旦到了該寫作業的時候,心里總會想著:再玩五分鐘吧!再玩五分鐘吧!五分鐘過到了,我卻絲毫沒有半點動靜。因為我又想著:反正時間還很長,再玩一會兒吧!就這樣,一拖再拖。終于,在太陽落山之際,我的作業本上一片空白,比那初開的梅花還要白凈。周末我依舊重蹈覆轍。于是,我每周末都會通宵寫作業,導致睡眠時間嚴重不足,星期一頂著雙“熊貓眼”就去上課了,不過,好在我在家人和老師的幫助下改正了這個壞毛病。
長大后,我再憶起自己曾經因為玩樂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時,總是心如刀絞,忍不住感嘆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溫故知新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之前學過的知識,可以使我們得到新的體會。
曾經有這樣一篇文章,寫著:“羊吃草,總要吃很多次。第一次,將草吞入腹中。吸收草內的部分營養,那些未被吸收的草就會被羊吐出來,再一次被羊吃掉,再一次……直至營養被它完全消化,它才會停止這個看似惡心,滑稽的舉動。”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每次吃飯時,都要將口中的飯菜咀嚼成碎粒后吐出,然后吃掉,再一次吐出,然后吃掉……這樣反復重復三次。他每本看過的書都會定時重溫,這樣他所學的知識才不會“流失”。
連尚未開發靈智的動物和幾千年的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們哪有理由不明白?我每年除了看新書,也會在閑暇時看一看之前讀過的書,這能使我讀起來更方便,并且可以順便鞏固我之前學過的.知識。
如果你有時間,可以放下手中的游戲機,溫習一下是之前學過的舊知識,這樣可以使你的自身修養更進一步,在知識方面奠定牢固的基礎。
《論語》讀后感 篇8
作為一個小學生,我每天都要讀書,不僅僅是課本,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我喜歡看的課外讀物里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儒家學派的語錄集——《論語》。雖然我還不能透徹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奧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淺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
《論語》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集,全書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內容可謂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謂是能讓人受益終身。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想必同學們都聽過這句話,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經常復習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體會,這樣就可以把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作為學生,我們更需要有溫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學習起來就會更輕松地掌握新的知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信大家都對這句話也是再熟悉不過了。這則語錄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點,而對于他們的缺點,我們就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可以和另外一句語錄一起理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我覺得這都是在教給我們怎樣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
我還喜歡一則語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沒錯,你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壓給別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告誡我們,如果你想要求別人做什么,首先要自己本身也愿意去做,這樣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可以教你怎樣更好地做人和做事。《論語》一書對我的一生將有很大的影響,我要好好珍藏起來,不斷地汲取它的精華,讓它的精髓代代相傳!
《論語》讀后感 篇9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著很多的道理在里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后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范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并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范,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系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于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后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于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后人的啟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閑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讀后感 篇1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了《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后感 篇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作為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煉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
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系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為我們增加營養。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為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解釋為“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么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辟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并將其作為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論語》讀后感 篇12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而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開《論語》這本書,我發現里面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都充滿了哲理,這讓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三名話,也是《論語》中比較著名的句子。從小,媽媽就經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話來教育我。學過的功課一定要時常加以溫習,不要學一點兒忘一點兒,到最后不就是什么也沒有學到嗎?如果經常回顧復習過去的知識,那么所學的所有知識都會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腦海里,這樣不是很快樂嗎?是呀!在復習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熟記于心,的確是很快樂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讀了這句話,我的感觸很深。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所以,我們要從別人身上學習優點,發現他們的不足,并且借鑒改正自己的不足。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嗎?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兩小兒辯日》。講述的是孔子向東游學時,遇到兩個小兒在爭辯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為此,兩個小兒爭論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后,十分誠實地告訴了兩個小兒,他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讀到這兒時,我想到了《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兩個小兒爭辯時,孔子沒有賣弄自己的學問,依然實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讀著《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時刻銘記先人們的教誨,努力學習,讓未來更加豐富多彩!
《論語》讀后感 篇13
曾經有人說過:“得論語半篇,則得江山。”從而可以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生活,它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不管是《論語》中的那個理念,仁、德、學、治國之道。都對我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在現代社會中,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已經開始漸漸被改變。許多人把父母的養育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卻把養育父母當做了一種累贅。難道我們忘記了父母那無私、無價、無限的'愛了嗎?
孝乃是《論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一喜為父母還在世而喜,一懼,因父母年高而懼。可是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去把一喜一懼給誤解了,這是孔子的錯呢?還是我們現代人自己的錯呢?也有許多人覺的自己已經盡到了孝道了,他們都說“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孝道乃是心為先,行為次。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感到自豪,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現代歌唱出了許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給與他們多少。在乎的僅僅是你對他們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們只要能看見你們,那么他們就會覺的他們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要做到一點:“事父母,能竭其力。”我們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到竭盡全力,盡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為先,行為次。當往往我們把這竭盡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對于父母,我們竭盡全力了嗎?
最后我希望大家記住孔子的兩局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和“事父母,能竭其力。”只要父母還在,那么就是我們這些做兒女最大的幸福,把握現在,不只是只有“天下父母心”。讓我們做到“天下兒女心”至少我們可以在有生之年,不會為此而感到后悔。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3-19
《論語》讀后感02-27
論語讀后感12-11
論語讀后感06-23
論語的讀后感04-15
論語的讀后感04-16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讀后感06-16
[經典]論語讀后感08-19
《論語》讀后感[經典]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