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武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武傳讀后感1
十九年,天之蒼蒼,但蕓蕓的眾生又有多少個十九年?
蘇武本以十九年書寫著民族不屈的丹青。
記得馬克思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己的生命永遠小于自身的信念值。”
在中國,這樣的人也可謂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在古代中國,生命對于一個壯士英雄來說,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蘇武傳》中的蘇武就是這樣一位人物。
他擁有“真金不怕火煉”的偉大氣節,面對衛律和李陵的勸降,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他沒有投降,沒有退縮,他始終信念如磐石一樣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而和他相比,其他的配角就相差甚遠了,與蘇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在事情敗露后又經不起考驗,叛變投降。而在相比下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的.紛爭,欲以死息禍,而面對匈奴的勸降也是種堅定不移的堅守著自己可貴的民族氣節。
衛律的賣國求榮,陰險狡詐與蘇武的忠貞不二,不卑不亢。
李陵的為一己之私而叛國與蘇武的以國家利益為先。
這些都能強有力地表現出蘇武是個愛國忠貞的真君子。
而往往做英雄是要付出代價的,而李陵的一番話也無疑翻起了蘇武內心的浪花。親人的慘死,妻離子散一定使蘇武痛不欲生,可是他仍然舍小家為大家。為國忠貞的信念戰勝了一切。他對衛律,義正言辭地指責衛律的賣國行徑,并且列舉了慘痛的教訓來警告衛律。為的就是告訴他一個道理:多行不義必自斃。
他也是一個鐵錚錚的漢子啊!
是堅定的愛國信念一直支撐著他,即使始出強壯,發白歸漢,相信蘇武一定無怨無悔。
蘇武傳讀后感2
擎一支旌節,揮一揮羊鞭。雖飽經折磨,卻寧死不屈,傲然站立在那孤獨的土地上,他,就是蘇武。
初讀蘇武,便被他那錚錚傲骨所吸引。當初,蘇武不幸牽出一場兵變,為了不辱使命,他竟不惜以自刎來保護國家的名節,面對衛律的威逼利誘,他不為所動,他寧愿自赴黃泉也不愿背那叛囚的千古罪名。
身處冰冷的地窖,他將滿口氈毛與草皮一塊咽下,渾身的熱血都沸騰著一個至死不渝的信念——精忠報國。寒風凜冽,他與冷日作伴,北顧中原,他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銘記在心,冰雪飄落,他仍手持旌節,不忘漢朝,蘇武用他那高尚的氣節深深的詮釋了“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好一個不屈的蘇武,一邊是高官俸祿,一邊是赤膽忠心,站在忘卻與銘記之間,就在安逸與憂勞之間,他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銘記中心,給他的人生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好一個堅貞的蘇武,一個普通的老臣,卻用他的'赤膽忠心萌發出一種偉大的愛國情,在蒼茫的草原之上,一個背影攜著不悔漸行漸遠。19年,歲月在他的臉上留下了一道道疤痕,記載了那些苦難的日子,詮釋了精忠報國的最高定義。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勇氣忘卻了單于富貴榮華的利誘,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為一段不朽的歷史,他用睿智銘記下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用那光禿禿的旌節寫下一段千古悲歌。
帆的一生曲折困苦,它呼嘯在暴風中,騰躍在波谷里,急行在驟雨中,喧囂在狂浪中,行于礁石之間,帆以它堅強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與怒浪巨瀾搏斗著,蘇武就如同一只在大海中行駛的帆,用他那不屈的意志揮灑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蘇武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武傳》讀后感03-17
蘇武的故事作文06-06
蘇武的故事(通用19篇)02-28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02-11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5篇02-28
讀《名人傳·貝多芬傳》有感01-28
托爾斯泰傳讀后感02-28
《林肯傳》讀后感12-07
《巨人傳》讀后感07-16
《蘇軾傳》讀后感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