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1
《世說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棋,并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后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后由于戎衛北境侑功,賜爵為關內候。里“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贖了出,不久后又任命為從事中郎。當時人將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故事時,并沒什么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種做法。首先,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可以說是對劉寶侑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己做事。即便將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人情。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的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也切不可因為人曾侑過什么過錯或是做過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對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人身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侑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應侑的是積極向、改正錯誤的態度。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2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一本書。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讀了《世說新語》里的一篇文章。這則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的反對。王朗不解地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呢?”華歆最后答應了。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又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世人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作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現更貼近喜歡的答案。但是,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那個想拋棄那個人的真正寡情人卻是王朗!關鍵時刻,心里只想著自己,沒有責任心,太自私。而華歆,雖一開始拒絕,但一旦答應了就堅持到底,這說明他既是一個重誠信、守承諾的君子,又是一個遇事深思熟慮、穩重靠譜的人。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就是說,只有合理的的承諾,才有實現的可能。承諾之前必須深思熟慮,量力而行,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輕易許下承諾;而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負責到底,因為承諾即意味著責任。
生活中,我們也要像華歆一樣才行,做一個有責任心、敢擔當的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3
今天早上早讀結束后,趁著媽媽還在做飯,我從書柜上把《世說新語》拿了下來,先從喜馬拉雅上聽了別人的范讀,然后我把自己不會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媽媽的手機錄的講書。
我已經堅持講《世說新語)六天了,今天我讀了一篇小古文,講的是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兩個一起在園中刨地種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看見之后并沒有什么反映,繼續刨地;而華歆卻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詳片刻后又扔了。之后又有一次他們坐在同一張席子上面讀書,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車從門外經過,管寧依然在認真的'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看,等他回來之后管寧割開了席子與他分開并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過這一則小故事我們也發現了管寧,華歆這兩名主人公對金子與熱鬧兩件事的做法。雖然面對金錢的誘惑都選擇了放棄,但是華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強的管寧,誰能面對金錢而視為糞土呢?相信我們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寧一樣。在看書時聽到一點動靜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這一點直接就說明了華歆當時在讀書的時候心不靜,這也讓他與管寧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們以后在挑選朋友的時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本特別好的書籍,里面全部都是一個一個富有滿滿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譯,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4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過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在等候他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遠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的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先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要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的'走進家門。
為人處世應該講理守信,想友人那樣自己不遵守承諾卻還反怪太丘不守信,還對著太丘的孩子大罵其父真是不該,元方的做法讓友人慚愧,沒曾想自己竟還不如一個孩子懂禮。
兩則故事中,第一則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義”字,第二則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信講理。聰明人都明白,我們應該向那種重情重義的人看齊。
《世說新語》有許多小故事組成,每一篇都只有短短的幾行,但讀起來有如微小說,善于抓住人物特點。寥寥幾字卻包含了人物的性格、神態、動作等內容,言簡意賅卻又意蘊深長,值得大家思考。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5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并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詣見料視財務物,客至,屏當未盡,余兩小麓,著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末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閑暢。于是勝負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貪財,阮遙集愛好木屐,都是經常自己籌劃管理。同樣是一種毛病,可是還不能由此分出兩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里去,看見他正在清點查看財務,客人到了,還沒收拾整理完畢,剩下兩只小木箱,便放在背后,側著身子遮擋,心神無法平靜。又有到阮遙集家里去的。看見他正在親自用口吹火給木屐涂蠟,因而嘆息到:“不知這一輩子會穿幾雙木屐!”神態安閑自在。于是兩人的高下才分出來。
讀完這一則我不禁為祖少士的毛病而笑出來。錢乃是身外之物,人死了不能把錢帶走,人活著也不能把錢看的太重。錢雖然是人人都渴望的得到的東西可是不能把每一塊錢都看的十分重要
那樣的.話將會先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團糟再把別人搞亂。這就成了得不償失。不僅會搞亂生活而且還會有偷盜的心里總覺的不滿足。這樣最后還會害了自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們喜歡錢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我們要學會以一種視金錢如土的方式去看待金錢。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人把金錢當作一種工具去做壞事。收買人心。錢會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錢畢竟不是萬能的。所以還是讓我們以一種正確的心態去正確的認識金錢不能夠被金錢所迷惑不能被金錢所利用。
我們只有正確的看待金錢才不會讓生活被金錢所搞亂。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6
《世說新語》是一部專門記敘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向來被視為魏晉「志人」小說的典范。在世說新語以前,也曾出現過不少軼事小說。這天所見的世說新語雖然已失去原先面目,但從其流傳來看,還是較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歷代普遍受到重視的價值。在魏晉南北朝的「志人」軼事小說中,世說新語因其廣泛豐富的資料涵量和純熟精美的`語言藝術,被推為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也確立了他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承先啟后,不可忽視的地位。
我對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舉例來說,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動心,把黃金當作平常的瓦石一樣的揮鋤耕耘。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丟棄。之后有一次,兩人以前共同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十分熱鬧。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心慕虛榮,擱下書本,跑到門外去觀看。于是管寧拿刀割斷草席,分開而坐,向他說:「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華歆為了一時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
這本書將對我的為人處世有必須的幫忙,我此刻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是還是要學習這些道理的。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7
最近讀了一遍《世說新語》,內心頗感世事滄桑變換之快。在這紛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賞那些在亂世中還能力挽狂瀾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我欣賞他們的個性。也許有的人會說這些人都太怪異了。是的,我也承認他們的行為怪異。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們的能力。
我欣賞他們的魄力。讀過這本書后,我感覺到了自己行為的`隨意性不強。當然,我是愿意做一個真正的自己的。做我自己是我現在要追求的,也是我將來乃至終生都要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本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回味的。我愿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讀后感。我覺得這本書中的許多事情似乎在我們身邊發生過一般,閉上眼你就能想得清清楚楚。我們不會覺得這些事離我們太遙遠了。確實是這樣的,如果細細想想,還真的是這樣。
但是我在這里要說的是我最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世說新語中所述的事簡直是太正常了。這是我讀后所有所思的地方。這本書中的故事有許多啟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很喜歡讀這本書的。
比如書中的乘興而來,無興而返。這個故事就挺有意思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在我們在做某件事時,我們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真實需要去決定我們是否一定要做或是暫時不做。我們完全有對所要做的事做出我們做與不做的決定。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權利。沒有人能夠干涉我們的決定。只要我們做的合乎我們自己的意愿,沒有違背常理,我們的決定就值得去做。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8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編寫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說,全書分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篇,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則小故事。記述了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兩百多年間士族階層的言談風尚和瑣聞軼事。
每一篇短小的故事都蘊含著許多道理,和古人的智慧。故事中不僅蘊意深遠還描寫的非常生動,運用了比喻,夸張等手法把每一件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講述了陳太丘與一位朋友約定中午一起出行,友人沒有按時預約,陳太丘只好獨自出行,去后朋友才趕來。當從元芳口中得知,他父親已經出行之后,友人勃然大怒,破口大罵。元芳指責友人不守信用,不講禮節。友人聽后慚愧不已,想去拉元芳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芳頭也不回的進了家門。元方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的爸爸辯護,指責了友人的無禮,但是元方最后連頭也不回就進了家門,這又是對長輩的不尊敬,元方在指責友人無禮自己卻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所以我覺得元方應該寬容原諒那位友人。
世說新語的文章多么令人深思,看上去覺得合乎情理的做法,但是仔細想想又不對,有一篇寫道兩人一起做事一人總是三心二意最后另一個人都不愿和他做朋友了。這篇則用小小的兩件事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行,也告訴了我們許多道理。
在看完世說新語后,我對事情的思考變得細致,原本自己做事馬馬虎虎,現在改進了許多。這本書對我影響重大,里面許多小故事令我難忘。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9
這篇《世說新語》的精選文章,仍是《課外閱讀》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紹了“五則”古人言行舉止的精彩之處,向我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五則打上雙引號的原因是:題目是五則,故事只有四則……)
第一則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楊修”,講的是楊修與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而楊修馬上想到了這一題的答案“絕妙好辭”,曹操則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來。第二則故事是“為友舍命的荀巨伯”,講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賊攻城,荀巨伯卻不愿棄友求生,還用自己的義氣與勇氣讓賊兵撤退。第三則故事是“巧對妙答的鐘士季”,講鐘士季去探訪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鐵,旁若無人。鐘士季見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問“聽了什么而來,看了什么而去”,鐘士季答“聽了所聽到的來,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后一則故事是“詠絮才女謝道韞”,在謝安問“白雪紛紛像什么”后,侄子回答“在空中撒鹽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謝道韞的回答則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說它像柳絮憑大風而飛起”,不妙嗎?
這幾則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語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義氣展示他們的勇敢,但不管怎么說,智慧需要學習,勇氣需要鍛煉,所以說,只要現在開始學習、鍛煉,也許我們也會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在一定的時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10
最近,我看了本好書-----《世說新語》,這是一本蔡志忠漫畫。蔡志忠把許多故事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故事有的是真實的,有的是虛構的,但都訴說著一些做人的道理。通過漫畫,這些深刻的道理一下就容易被人理解了,寓教于樂。
比如:《舍命全交》。這個故事講述了茍巨伯到遠方探望重病的朋友時正好碰到了胡賊,他沒有丟下朋友自己逃命,而是陪他留下。胡賊看到他這么有義氣,深受感動就退兵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做人要有情有義。
又如:《謝安教子》。謝安的.夫人常常親自教育子女,而謝安只在一邊做事,謝夫人問謝安為什么不親自教育子女,謝安說我常常在教導呀。這個故事告訴我言教不如身教,做父親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
再如:《救人救到底》。這個故事中王朗在避難途中一開始考慮到實際情況不愿讓人搭船,同意后在遇到水賊時也不放棄。他與同伴共同努力,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而華歆一開始勸說王朗同意,卻在遇到水賊時要棄人而逃。通過這個故事我悟到了兩個道理:第一,做事要多加考慮,要量力而行;第二,答應了的事就要做到底,要和大家共同努力。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這樣有趣的故事,我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蔡志忠還有很多這樣的漫畫,如《論語》、《老子》、《孟子》等。以后有時間我都要看,讓自己盡情遨游在這好書的海洋之中。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11
夜幕再一次降臨了,在這樣一個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個黑夜,九歲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沒有,該會十分明亮吧!”徐孺子聽了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沒有瞳仁的話,眼睛就一定看不到東西呀。”這個故事是出自于《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攥,記載了后漢至南朝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堪稱一部記錄當時社會、政治、文學的'雜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全書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通過人物的品評和玄遠的清談,生動的再現了魏晉時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奇特行事,也可謂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中國文明歷史悠久而我這個深愛祖國的人卻只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可知我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和祖國一起成長,去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國是分不開的,因為我愛這個美麗的國度——中國。許多人都會覺得我愛得不夠深,但是這三個字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表達出自己對某種事物熱愛之情。讓每個中國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記著、愛著這個國度——中國讓愛傳達千萬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愛你我的祖國。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12
最近,繼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后,我們班又讀完了《世說新語》。它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著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著奪目的詩性光輝。
它由36個主題作為一章的標題,分別是:德行、言語、政治……,每篇里都有數量不定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雖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卻也引人深思。我讀的時候,有許多故事都沒讀懂。故事中有許多人,他們說的很多話看的我云里霧里,可能這就是它的高深之處吧。
書中經常會用到許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這些很多都是在《言語》篇中,其它篇也有不少,因此很容易讀到這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在這個故事中,鄧艾聽到文王的問題后,鄧艾有一點不滿的情緒,但是很鎮定,他沒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的結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變成一條搖頭擺尾的狗。偏偏鄧艾讀過一點書。他說:“鳳兮鳳兮,也就只有一個鳳。”這個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的化解了那份尷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后世筆記影響尤其大。《世說新語》的影響、魏晉風度的風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世說新語》讀后感 篇13
古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世說新語》就像無數寶藏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世說新語》敘事簡明,精煉生動,為小品文之典范,詞匯之豐富,遠遠超過其他筆記小說,對后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剛開始讀《世說新語》,總是囫圇吞棗著看,有些字詞的意思也不是很了解。后來,作為“小書蟲”的我被《世說新語》中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發仔細起來,遇到不懂的詞句也會耐心的查《古漢語詞典》。大部分文言文不僅有趣,而且也帶著許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篇文章的'意思是: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為難。王朗卻說:“好在船還比較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呢?”后來強盜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人不管了。華歆說:“開始我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為了這一點。既然允許他搭我們的船,怎么可以因為情況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當初那樣攜帶關照那個人,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送人情。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極端自私、背信棄義的真面孔。而華歆則一諾千金,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要遵守。我們應該向華歆學習,守信用、講道義,像王朗那樣的德行,是應該被人們所鄙棄的。
【《世說新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世說新語的作者是誰05-07
世說新語教學反思04-22
《世說新語》讀后感06-29
世說新語的讀后感02-12
《世說新語》讀后感04-10
世說新語讀后感01-31
[精品]《世說新語》讀后感11-03
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04-11
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02-01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