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我并沒有忘記,十幾年前當我還是個青年,初讀本文時的恨,和難以控制的想決斗的沖動。
一個愚昧的土道士掌管著敦煌數千年文明寶藏的洞門。他在壁畫上刷白石灰,把壁上婀娜柔美的雕塑改成他的天師泥菩薩,把那洞窟中一大箱一大箱的文書經卷、畫卷和雕塑,換成了幾疊子銀元和少許外國商品。他滿足了,他想不到會得到那么多錢。
一個諾大的國家,竟然無處存放一個洞窟的古物,道士為了孝敬官員拿出來的一些零星的字畫,在官場上把玩、傳遞,流失、毀損。他們知道這些古物的價值和意義,卻借口長途運費難籌集而置之不顧。
封存千年的文化寶藏,就這樣被挖掘毀損,散失異國他鄉了。這不是民族的悲劇嗎?文明最后變成空洞和廢墟,這難道是歷史的必然嗎?
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個事件其實是很倉促的',就像盜賊踩好了點、瞬間完成了盜竊。盡管盜賊找出了各種理由,來掩蓋其偷盜行徑,掩蓋其骯臟的欲望,但是終究掩蓋不了丑惡的真相。
今天讀此文,我依然是沖動的。就像文中的那位當代青年詩人,要與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決斗單挑一樣。我更欽佩秋雨教授的豪邁,要與盜賊他們國家的學者對立沙漠,比比學問!此刻,似乎只有這源自內心的沖動才能解恨!
今天,我依然恨著,卻不只是恨愚昧的王道士和腐朽的晚清朝廷,也不僅只是恨奸詐的竊取者和貪婪的掠奪者。我更恨,人性的自私、罪惡的欲望,和因此對文明的踐踏。
尋寶、掠奪和侵略戰爭,都是為了將財富占為己有。他們的目標就是我們的文化遺產。
從價值的角度來看,物品越稀缺價值就越高,故稱物以稀為貴。何況是更優秀和稀缺的中華文化遺產,堪稱絕品,價值無法估量。所以,敦煌、圓明園、和那時的中國,自然就成了瘋狂追逐利益的掠奪者的耀眼的目標。他們的生存理念和價值觀,就是占有,且不論用何種方式實現占有。
他們得逞了。一大箱又一大箱、一大車又一大車的文物,都裝好了,運到倫敦,運到巴黎,運到圣彼得堡,運到東京。莫高窟空了,圓明園燒了。中華文明遭受了劫難。
可是,他們卻不知道,文物,是文化的實物遺產,但不是全部。文化遺產更重要的內容,不是實物,而是精神和思想的成就與傳承!
掠奪,只能解當時之渴,而不可以補虛空。武力,只能呈一時之強,遠不足以撼歷史。掠奪了文物,卻搶不走文化,廢墟上依然記載了文化的繁榮!
如今,被盜賊掠奪的文物已經陳列在世界各地。我覺得,他們只是供奉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神明。
是哪里的文化,終究會在哪里光明!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文化苦旅》的第一篇《道士塔》從莫高窟外的一座道士圓寂塔寫起,講述了20世紀初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以謊言和微不足道的金錢從王道士手里掠奪走了石窟藏經洞內的大量的經文,經書,經卷的故事。在這篇文章中,余秋雨教授表達了一種“恨”的情緒。恨外國的那些巧取豪奪的文化海盜,恨愚昧無知,貪圖小利的王道士,恨尸位素餐,昏庸無能的官吏,恨喪權辱國,腐敗無能的封建政府,……,還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及時阻止強盜們的野蠻行徑。
恨外國人,恨他們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來到中國,恨他們用超低的價格“買”走了經卷。可他們是怎樣來到中國的又是怎樣用超低的價格“買“走了無價之寶的經卷文中已有明確的'回答:”沒有任何關卡,沒有任何手續,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掛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萬里沖刺的最后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還有:“王道士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銀元,這是平常化緣時很難得到的”。看看,“化緣”,說難聽點就是“要飯”,那能要到什么呢王道士根本就是一個沒見過世面,沒有文化的人,他哪里知道經卷的重要性!要是這樣的話,還不如把這些經卷讓外國人運到他們那兒,總比在中國受不到一點保護要強。然而余教授說了:“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
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不僅得到了傳承,經歷代得道高僧地弘揚,更是博大精深。其精髓所在,皆可在經卷上得以體現。可是現在看來,佛教再昌盛,經卷再多,如果國家不富強,以至于外國人“出入自由“,那不管你有多少寶貝,也會被一一搬空,成為別人的手中之物。
也曾有人認識到“寶貝”的價值,“(葉熾昌),是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也有人想到過“保護”,“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又猶豫了”。難道中國就真的湊不出那些運費嗎不,“朱門酒肉臭”,人家當官的不想出運費,即使有一批送京的,也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結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如果真如余教授所想有有識之士去攔外國人運經卷的車隊,沒準還會被當作劫匪被抓被殺呢。國家已如此懦弱,如此混亂,老百姓還怎么過日子,佛教恐怕也會沒落了。
這件事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政府的無能。讀罷文章,我也同余教授一樣“恨”。要想不再添“恨”,只有國家強盛了,公民的素質提高了,所謂“盛世興收藏”是也。
《文化苦旅》讀后感3
苦旅也是一種幸福
不止一次拜讀過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文化苦旅》。每次瀏覽于那文化底蘊十足的文字間,我都會為之所描繪的名勝古跡而陶醉。
可是,我總是對那充滿詩情畫意的書名懷有不解的疑惑:先生為何稱旅行為苦旅?既然是苦旅,先生又為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于是,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又循著先生的腳步,開始西行。旅途很幸福。我看見了塵封已久的兵馬俑,我流連于大漠深處的月牙泉。我幸福,因為浩瀚的秦史就展現在我的面前;我幸福,因為荒無人煙的沙漠竟有如此一片綠洲。我的幸福是形體上的。
翻開文集,游于文字之中,再借先生的眼睛去觀察,我卻感受到了一絲苦。我用心靈與兵馬俑對話,觸到了繁華不再的咸陽城的一聲嘆息;我用心靈與月牙泉私語,感到了風吹狂沙,小泉可能在彈指間灰飛煙滅的惶恐。我感到苦,這苦是心靈上的。
我驚異,用心靈去旅游,竟能在幸福的旅程中品出一絲哀傷!
再次翻開先生的著作,再次隨著先生游敦煌,歷蘭州,攀沙山,覽西湖……我深深地明白了:他看到的不僅僅是表面的景象。一次次思想的游歷,使他一次次接觸到人世間的真諦,雖有苦感,咽下卻覺甘甜。我想,先生苦苦前行,其實是對中國歷史的反思,是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是對中國國民素質的反思……。這種反思正是為了守候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明,發揚中華文明。
這心靈的苦旅,成就了獨一無二的余秋雨,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文化苦旅》,但成就更多的,是人們從苦旅中品出的'幸福,一種為歷史之豐富、文明之燦爛的古老中國而驕傲的幸福。
對往事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滄桑感。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在生活道路上跋涉時,有了越來越多的觸動心靈的回憶,這些回憶又提煉成每個人各自的幸福。生活中沒有經歷過苦旅,就像是沒有靈魂的木偶渾渾噩噩地走完了人生道路,絲毫感受不到幸福所在和生命的意義。
我想,我們都無法不老,但我們還有可能年輕。試想在若干年后,當我們已老去,開啟心靈深處的那一壇老酒時,定會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那時,我們一邊品著苦苦的香茶,一邊咀嚼過去,然后大笑:“往事如煙啊!”嘆哉,幸福哉!
若將人生苦旅中的一切痛苦的顏色化為蒼白,一切憂傷的情思擰成絲線,一切寂寞的味道品成淚水,一切抹之不去的歡樂孕育成嘴角永恒的微笑,那么,自此以后,我們就獲得了此生的幸福。若是沒有了傷苦,幸福也就多了一份脆弱。
只有心靈的苦旅,才能讓人越來越接近幸福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