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論語》讀后感
《論語》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3-11-18 12:40:00
  • 相關推薦
《論語》讀后感(共14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后感 篇1

  孔子的生活方式深入到每一個國人的生活之中。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當然,他是肯定人的現實利益的,此話只是強調了人還應該超越這種狹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飯蔬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他這種單純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響了歷代知識分子,使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清貧而高貴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國人的人格,堅持了國人的氣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其一生的`感嘆,可這可謂是千年一嘆,此后千年,這被歷代國人奉為自己的人生參照標準,每個人都將這一標準用來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總之,孔子的生活方式本是獨特的,但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卻漫延了兩千年,滲入了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除此之外,《論語》的精彩之處還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還有孔子那種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認為人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而開創一番事業,進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觀念,至今都是熠熠閃光。總之,《論語》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經典就應常讀,常讀常新。

  《論語》讀后感 篇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學會取長補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告訴我們品德好就一定會有朋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非動”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事要符合禮的標準……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很多句名言,讀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孔子在《學而第一》中說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快樂的人生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在學習的時候經常去溫故舊的知識,就會感到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生氣,這就是一個君子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獲得快樂:在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不要有畏懼的心理,可以聯系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的.難題。就像解答奧數題,總是從最簡單的原理入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分析,當你解開難題的時候,快樂的心情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頭,這時學習不也變得快樂了嗎?

  我們在生活中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把每一件事都當成快樂的事去做,那么你就會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論語》讀后感 篇3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沖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閱讀了《論語》這部書后,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后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并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于“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讀后感 篇4

  在這個世界里,我們人類和睦相處,靠的不是金錢,名利和地位。而是高尚的品德。

  《論語》告訴我們道德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是——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意思就是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因為一定會有同道與他相伴。

  這句《論語》中最經典的話帶給了我許多深刻的教誨。

  一年級時我年少氣盛,又有些不明事理,所以脾氣非常不好,

  有一次,我在值日時因為疏忽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只聽“啪”一聲,花瓶便在我的眼前摔了個粉碎。

  當時我心想:糟了,打碎了花瓶,老師一定會批評我的!于是我便把碎片扔到了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地方。本以為這樣就會蒙混過關,濫竽充數。但不知老師如何明察暗訪,指出了我這個打碎花瓶的“犯人”。

  老師嚴厲的`質問我:“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又不肯承認?”我連連搖頭,“一定是你!”老師斷定。我又狡辯,我此時失去了做人的道德。

  那個星期大家都不理我了,我像一只離群的大雁,在天空中悲鳴——我很孤獨。

  那時我才知道了品德有多重要,“德不孤,必有鄰”這讓我懂得了沒有品德會很孤獨,這句話給了我永久的啟示。

  《論語》讀后感 篇5

  讀完《論語》,坐著發呆,迷茫中,《莊子。 秋水》中的一句話,浮上心頭。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于禍福,謹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纖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

  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為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遷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終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著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于同情范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為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談論理想時,那淺淺的一句:“吾與點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嘆?

  《論語》中并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質樸的道理和,以身作則。細想身邊

  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于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之以墨字,代代相傳。

  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透過字里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擁有一整部《論語》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

  《論語》讀后感 篇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對此評價極高,說孔子的這幾句話“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縱觀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樣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學習、人際交往、提高道德修養。

  在開篇,孔子首先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很重要,二是在學習中要講究方法,即時常溫習和實踐,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人生有涯,而學無止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學習永遠是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人是群居動物,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群體而孤立存在。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層次相近、心靈相通的人。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師,所以,任何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長遠的發展和進步。

  “人不知,而不慍”強調的則是人的道德修養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對于別人的不理解不去惱怒和怪罪,體現的是君子寬以待人的大度風范,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為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謙恭的心和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來,是金子終會發光。

  《論語》讀后感 篇7

  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雖然他距離我們比較遙遠,但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中,他的啟發式教學對中國教育的發展貢獻巨大。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并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于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復列舉,而是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就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一樣,啟發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以前學習過的長方形,讓學生經歷這個推導過程,那么往后知識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直接告訴孩子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樣不僅不會讓學生學習,反而會帶給他們很多困惑。

  教育要循序漸進。啟發式教學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與當今新課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脈相承,可以更好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的'宗旨。啟發式教學,就是要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應時刻做到把握適當時機、因勢利導,且循序漸進。因此,要上好一堂課,教師不僅要備課充分,更應結合新課標,把科學的教法運用到教學中,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論語》讀后感 篇8

  在寒假,我讀了《論語》一書。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孔子弟子們的言行舉止,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在閱讀《論語》這本書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論語中"仁"字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尤其是《論語》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別突出強調了做人以仁為本的思想。他說"君子"即是"仁者",欲為"君子"必自修養自己內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還沒有完全理解。后來在在《論語·顏淵》中,就有一句關于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么是"仁",孔子是這么回答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人都會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是由自己,難道是靠別人?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從自身做起。凡事約束自己,使行為和言語都合乎禮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時,我們自覺排隊;在公共場合下,不大聲喧嘩;在游玩時,保持衛生……如果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謙謙君子。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吧。

  《論語》讀后感 篇9

  《論語》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著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的美好描繪,又有做人的知識和道德,這些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發。書中還有釋文和故事,就像在讀現代的故事書,內容豐富多彩,繪畫美麗動人。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適合它內容的主題,只要你看完了這篇內容你就一定能懂得這個主題的.意思。故事中還有一些好用的好詞好句,還有許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莊子、周處等許多人物。

  在這本書中,我仿佛看見了孔子拜師學習,最后成為一位古代遠近聞名的老師的情景。頓時,之前我懷疑孔子不是一位老師的念頭在心里打消了。

  讀完《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人要善于觀察周圍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奧秘,不要因為小時候的貪玩而耽誤了學習。就像書里面說的,“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其實并不難,只要你用心去讀,認真去看,仔細寫好,就能把書讀好。

  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知識和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終生受益。

  《論語》讀后感 篇10

  《論語》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向我們傳授了古人們的美德;《論語》是浩瀚的宇宙,每一句語錄都是一顆星星,璀璨無比;《論語》是一臺時光機,把我帶到了春秋末期,讓我感受到了孔老夫子的`賢圣之道……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全班同學都和《論語》成了“好朋友”。

  第一位為我們講解《論語》內容的是小蔡同學,他拋磚引玉,為我們開了個好頭。后面的同學講得更是精彩:論仁愛篇、論修養篇、論孝友篇……講得最好的非小于同學莫屬了,他聲情并茂、引經據典,還巧妙地把我們以前學過的“小人之過也,必文”和“君子之過也,必改”進行了對比講解,我們聽后都覺得對“知錯就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也來模仿一下吧,我把“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改寫成了“君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小人先言而行后從之”。哈哈,我也變成古人啦!

  《論語》這個“大朋友”教會了我什么是“仁德”,怎么去結交正直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么做才算是孝敬父母。這一段時間系統地學習《論語》知識真是令我受益匪淺呀!

  “半部《論語》治天下”,以后我要繼續學習《論語》,讓自身的品德變得更加高尚。

  《論語》讀后感 篇11

  最近,我讀了《論語》,當我讀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時,不由全身一震。我孝敬父母了嗎? 不孝敬父母的人如同狗和馬。

  可見孔子是多么痛恨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古時候有“小黃香,能溫席”、包丞為母辭官,近代又有陳毅為母親洗腳的故事。這些感人的`故事,這些偉大人物的崇高品德,令我自愧不如。以前我很不注意孝敬父母,放學回家從不跟父母打招呼,動不動就耍脾氣,甚至還對父母大呼小叫。現在想起來真是大錯特錯了。今后我一定要學習古人孝敬父母,從一些生活小事做起,從小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做到:

  1、要聽從父母的教誨,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2、子女要體貼父母長輩,作子女的應該懂得要力所能及地多分擔一些家務勞動,要善于理解父母。父母有時身體不適,作子女應該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

  3、外出時要和家長道別,回家時先向父母問號,吃飯時,先請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

  4、小學生不僅要孝敬父母,更要孝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放學回家先到祖父母房間問安,幫他們做一些點煙遞茶的小事,給他們講一些校園里的所見所聞,吃飯時,先扶他們入座,恭恭敬敬地遞上碗筷。

  《論語》讀后感 篇12

  孔子說過好多的名言有關于友誼的,時間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的: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了做人要懂的仁。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貴的的東西他最平凡可又珍貴,我們要獲得它這樣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學家愛迪生說的:''仁慈是心靈美而不是行為美的體現。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后,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愿從今以后,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偉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學習。

  《論語》讀后感 篇13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開創人。《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言論,論述了做人、治學、為政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經典。宋朝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今天我們學習《論語》這部著作,對我們成人、成才有著很好的教益和幫助。

  在做人方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說,我們在家要孝敬父母,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出門在外要言行謹慎、誠實可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向有道德的`人學習,這樣,我們才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愛心、守信用的人。

  在治學方面,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說,我們的學習態度要端正,要謙虛謹慎、勤學好問。“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上要講究方法,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溫習、思考,這樣,我們的學習效果就會不斷提高。

  《論語》這部著作內容豐富,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我們經常閱讀,受圣賢智慧的啟迪,將會終身受益。大家都來讀一讀《論語》吧!

  《論語》讀后感 篇14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 為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才會認為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為什么《論語》要這么說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著點著頭表示贊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 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為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為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 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為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3-19

論語讀后感12-11

論語讀后感06-23

論語的讀后感04-15

《論語》讀后感02-27

《論語》讀后感06-16

【精選】論語讀后感08-16

[經典]論語讀后感08-19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讀后感[經典]09-17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另类图片 |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 | 在线免费午夜国产网站 | 尤物网亚洲综合在线看黄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98 | 亚洲一区色77综合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