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然辯證法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白了要驗證一個命題有證實和證偽兩種方法。首先明白一個命題如果不可能被證偽這個命題可能就是一個偽命題,這樣我們就能夠識別一些貌似真理的實際上毫無意義的論斷。
明白要證實一個科學理論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人不可能窮盡所有的可能,即使我們窮盡了迄今為止的所有可能,但也不能保證在未來會不會出現一個與理論相反的例子。我們此刻所理解的理論只可是是有可能被證偽但迄今為止還沒有被證偽的理論。明白了假設證偽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節儉的科學研究的方法。但同時明白證偽法也存在必須的局限性。
用唐太宗李世民的這句話來概括: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
西方文化來源于希臘文化,古希臘哲學中有一種對事物本原探求理性精神,而這種理性精神又常常和他們的宗教緊密相連,西方先哲常常把探求事情本原的工作本身當作追求,并從中找到樂趣,另一個動力來源于宗教,西方很多學者經過探求事物背后的規律來證明上帝造物的偉大。
而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是一種入世的文化,對科學技術的追求動力常常來源于改善現實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很少純粹的科學探求。
古希臘把自然作為一個與人的主體并列的客體,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并且他們相信其背后都是有規律的,所以對其研究更大膽,更具體,更深入。而中國文化一向對自然心存敬畏,并把人和自然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用推測類比來印證和解釋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所以缺乏對自然的深入的研究。
樂于探索知性認識,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質,正是希臘文化淵源流傳至現代的寶貴的氣質,這種氣質在西方歷史長河中綿延不斷。這種氣質就是康德說的知性精神,一種不斷求索、追求概念嚴格化、努力探索論證方式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近代科學在西方產生的重要土壤。
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更不能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我們所企求的是科學與人文的完美結合,到達詩和數字統一的禮貌極地。有靈性和人性的人才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
科創精神屬于人文素質的范疇,人文素質是個人長期養成的穩定的思想品格和待人接物的習慣和氣質,這主要由主體自我自覺地靠多方面知識的積淀和滋養而成。科學是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要求我們不能滿足現狀,不能停滯不前,要永遠不停探索不停創新,這正是科學精神的精髓所在。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說,貝克勒爾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論,愛因斯坦創立了著名的相對論無不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科學領域中,至今還有太多懸而未決的難題:從歌德巴赫猜想到電梯問題,從宇宙大爆炸學說的證明到生命起源的探究,從人體基因結構的破譯到宇宙中暗物質的追尋。
【自然辯證法讀后感】相關文章:
《自然辯證法》讀后感03-21
自然辯證法讀后感09-22
自然辯證法讀后感10篇01-19
自然辯證法讀書心得02-27
讀后感西游記讀后感02-01
經典讀后感02-21
讀后感01-25
塞翁失馬讀后感11-05
愛迪生讀后感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