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lt;lt;廢墟gt;gt;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2
或許,這是這個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兩個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數小時,快到親友之間的聯絡借著電話視頻一觸即到,我們忘記了長途跋涉的旅途只為見一個人的滿心期盼,忘記收到書信看見熟悉的字跡那種滿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顧貞觀為了盡快救贖自己被放逐寧古塔的朋友,一面四處求人奔波,一面給遠在天邊的朋友寫信勸慰,這篇《金縷曲》真真是賺足了我的眼淚!!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借,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復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后。言不盡,觀頓首。
為這樣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3
這依然是一篇借著都江堰寫李冰,借著李冰寫“官本位”的文章,我在《柳侯祠》的評述中已有所論,只不過此番他給“官本位”注入的不是碑文詩賦而是專業的科學技術,都江堰的偉大被濃縮在了“李冰的精魂”里,作者所盼望的乃是這樣的人可以子子孫孫無窮盡,于是對李冰的充滿民間宗教色彩的膜拜和人而神的民間戲劇中很作了一番文章,頗為贊賞,并且說“轟鳴的江水”便因此成了“至圣至善的'遺言”。
余文慣于在對山水的膜拜式夸大定位和抒寫中行矯情與煽情,但他肯定不是真的要跪倒在山水文物前,他不過是做這么一個虛假的姿態而已,他的重點仍是利用這種情感的煽動去消弭理性的冷峻思考,從而使讀者認同他、跟著他的觀點走。此文對“能臣干吏”的崇拜與對“清官”的崇拜一樣,都是“人治”思路的認識,要知道僅憑“清官”“能臣”是無法幫助中國擺脫“人治”帶來的歷史循環的,但這種理性認知在作者故意營造的宏大主題與取媚民眾的民粹主義氣氛下,被抽空殆盡了。
余秋雨在文中說:“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我雖不知道這是否為其真心話,但通覽整部《文化苦旅》,你都能感受得到這種甜膩膩的膚淺的“樂”觀,而書名竟貫之以一“苦”字,什么叫做惺惺作態?什么又是矯情?看罷。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4
《道士塔》,抒發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著……”然而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里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里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為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里大雪蒼茫凄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后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群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一枝骨,曾經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沉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游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溫婉的江南情調。《江南小鎮》里的.清雅鎮邑與雕刻精致的石橋,《西湖夢》里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發蘇州》里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從萬里長城到洞庭一湖,我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溫了白帝托孤的典故。“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個個跳動的字符,追尋著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一杯茗茶,讀一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5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6
當無知的道士將文物低價轉賣,當他用蒼白的石灰將那精致婀娜的天仙雕像刷平,你痛心疾首,你說你,好恨。可是,你又能怎么樣呢?如果給你一個機會,讓你穿越時空,擋住他運輸的車馬,讓你矗立于石灰前,你又能干些什么呢?阻止?阻止以后呢?你該怎樣處理這些文物珍寶呢?這時,你所能做的,僅僅是吼一句:“我好恨!”任大漠的風沙刺痛你顫動的身軀,你悲痛欲絕!
是誰將這文化的盛衰矛盾,歷史的深邃蒼涼見于筆端?
又是誰以柔麗凄迷、清新婉約的`筆風,將蘇州的歷史悠久、與世無爭描繪得生動形象,將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
又是誰筆鋒直指那深刻額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他說就是在那些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
其實,他本是為了追回本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的,可一落筆卻比過去寫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這又是為什么呢?
他說,歷史本身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致,但它終究還是要以自己的漫長來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線條來勾勒出人生的局限。
他的覺悟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思想。
我們無法不老,但卻還有可能年輕。我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筆下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雖然這也許只能是奢望。
讀過這本書才發現,作者所寄托的并不是單純的對文字的熱愛和追求,更多的是對文化、對生命的感悟。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7
首先想到道士的無知。你看,那么多珍貴的文物的遺失,不就是因為道士的無知嗎?設想,如果道士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和對國家的意義,他一定會舍命保護它們。可他什么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畫在他手下變為白墻,優雅的雕塑在他錘下化為烏有。恨,恨他的無知。
無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員們也很無知。由此聯想到中國的文盲。中國的`成人識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學率低于許多發達國家。試想,一個文化無法得到普及、到處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的國家,怎么能強大得起來?怎么能與外界競爭?當然留不住價值連城的經文和畫卷!
又多讀了幾遍,就開始恨起政府了。的確,王道士的疏忽導致了直接的損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責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為落魄不已而無奈用文物換來少得可憐的銀子時,政府哪兒去了?來看看清政府都在干什么好事
慈禧依舊每天一百道菜,依舊年年揮金如土地祝壽;頤和園依舊在熱火朝天地修建,這個老女人依舊在愜意地腐敗!
真是天子萬年,百姓掏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呵!
有這么多閑錢享盛宴,祝大壽,修園林,區區一點運費都出不起?笑話!
清政府腐敗得無藥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墮落!
恨,又有什么用呢?
只能把這次文物的流失當作慘痛的教訓,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動力!
那王道士的圓寂塔,刺痛了愛國人的心。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8
信客是一個非常“苦”的職業,不僅身體“苦”,更是心靈“苦”。
信客這個職業早已遠離我們,但我們能從余秋雨生動的語言中穿越回當時。這個工作更像是一個民眾福利:工資少的可憐,干的活卻最多。還要遭到外界的質疑,這不就是“信客精神”嗎?
信客精神是為他人著想的,老信客受到外界的質疑后決定不當信客。他首先做的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而是盡快找到繼承人,好讓村子再與外界聯系,這種精神在當今是十分匱乏的,有的人在地鐵上獨占幾個座位,有的人這樣籃球場上還不允許別人參與……從今天起,做一個為他人著想的人,把別人的感受當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擁有的當做別人所擁有的。
信客精神是俠義的。宋達在遇到一些不公的事,或對國家不利的事都拔刀相助,毫不退縮。當今社會同樣缺少這樣的人,有的人因害怕得罪別人,視而不見,有的人甚至加入反派,并從中謀取利益……從今天起,做一個俠義的人,把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把別人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
這篇文章不止贊美了信客精神,還諷刺了人們多疑的.性格,以及人云亦云的惡習。要是沒有這些人作怪,老信客就不會失去工作。這就體現了當時單向信任的現狀,老信客信任葉渡,但全村人都不信任他,對此,我們只能嘆息老信客的不幸。從今天起,做一個能信任別人的人,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
引用海子的詩歌名句,串起全篇;三段論式行文,利落清晰。用他人的故事,滋養我們的生命——這就是讀書的意義之一。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9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的足跡遍布全球。然而,立中國越遠,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謂祖國,無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擊人心,如此驚心動魄。
長歌當哭,獻予中國。
以歌呼喚,獻予國人。
其實我喜歡《文化苦旅》的原因并非僅僅是我欽佩那位作者與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還有高中的回憶——一個傻乎乎又很愛較勁的小女孩。
它對我的意義就像是人生的一個“逗號”,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明白,這是一個過程的暫停和轉向另一個過程的開始。
蘇東坡終于從泥沼中爬出來了,盡管骯臟,精神卻是干凈的。他在黃州這個小地方真誠地自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這樣的蘇東坡才是真正的蘇東坡,他“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之后他的詩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無數次的美玉,溫潤、厚重、大氣、古樸,成就了一代經典。我想,這樣的.蘇東坡,才是我們后世所敬仰的。他并不完全干凈,他身上還帶著沼澤中的污濁,但他在苦難中脫胎換骨,拋卻了銳氣與輕浮,不理會周遭的喧鬧,不在意他人的指點,真誠而灑脫,淡漠而從容。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0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全書主要是憑借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確與眾不同,但你看了本書的篇目后,想在正文中尋找天一閣、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鎮的周莊、同里是什么樣子,那你肯定會大失所望。因為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其過人之處是在點明某地后,即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麗而沉郁的人生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詠嘆。
這種詠嘆以熾烈的情感和夸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我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余秋雨那獨有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初次讀余秋雨的文章,就被他作品的沉穩、大氣所吸引,更加另人折服的.是他學識的淵博以及他對學術嚴謹的態度。要深刻地讀懂余秋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就不能不讀。在公司舉行的女職工讀書活動過程中,我匆匆地讀了其中大部分作品,并且收益頗豐。感受,自然是有的,可一提起筆,就感到思緒紛雜,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這就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吧,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回過頭來卻又感到縹緲,神秘了。
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你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1
此文的文筆流暢,余秋雨的文字工夫確是很強很吸引人的,其敘事往往帶有鮮明的戲劇性,這是他行文的優點。有論者因此批評他在散文里“編故事”,走金庸小說的套路,已經偏離了散文“真我”“寫實”的文體要求等等,我以為這種局限性很大的批評并沒有多高的價值,文學藝術上的打破文體自身或先前的定義要求與局限而進行創新、開拓、嘗試是一件更應該注目和鼓勵的事情,在形式上我對余文沒有多少批評,盡管他自己后來把自己的拓展寫作給模式化了,為人所詬病。但是藝術上你可以做不到或者不去做“事實上”的.真實(其實我們傳統所謂“真實”也并不真的真實,也只是心理認識的結果),但我一直認為寫作的主觀“態度”必須是真誠的,失卻了真誠則一切休論。
努力攀爬著才剛剛自比“高加索山頭上的普羅米修斯”,旋即“啞然失笑”,竟以所謂“康德所說的滑稽”作評價,康德講了那么多精深的哲學,他偏要選用這個“滑稽”。我的感覺是,余秋雨不具備真正的悲劇精神和意識,雖然他最會煽情掉淚。
述老尼處簡直是文人式的矯情造作,一個老人幾十年的生存經過和精神情感歷程竟被“眼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里。”一句輕輕作結帶過,那這是怎樣“神奇”的一脈泉啊,竟然超過涵蓋了一個衰老生命的豐富與厚度?!
“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但不知余秋雨本人愿不愿意也這樣“很有道理”的活著,尊重不應只是一種淺薄的認同,更需要一種穿透人生苦難的愿力與慧力。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2
陽關“終成廢墟,終成荒原”。那么這原因何在呢?作者極其隱晦的表達出這樣一個觀點,即:當權的統治者似乎沒有給藝術家們以足夠的地位和尊重,所以限制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然而藝術家們可是足夠優秀足夠天才足夠好的。
“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這句話很有意味,很能夠透視出余秋雨在拿著古代知識分子暗中自比的同時,他的雙眼始終沒離開過“長安的宮殿”為其所開的“門”,余秋雨性格中深刻烙印著對“權力”的心理依附,在此文中已有較深隱的體現。他通過對古代文化名人的悲嘆、哀痛、傷悼乃至鳴不平,甚至常常要擠出幾滴酸度超強的枯淚來,其實正是欲寄托他自己希望當權者能施舍給像他這樣的文化人以生存的空間甚或重用之的企望,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士人的情結,是沒有或缺乏獨立人格,始終活在權力話語的陰影下謀求自我的定位,余秋雨借此將他作為這種知識分子的虛榮表現得淋漓盡致,荒原?千萬別侮辱艾略特的經典大作,那不過是無奈的看著自身終入塵土的壘起的墳而已。
余秋雨仍沒忘了拿唐代的造像去向文藝復興時的.西方藝術大師那里尋回一點可憐的“驕傲與自豪”,但他卻不愿也不肯再繼續追問:為什么如此輝煌的唐朝藝術卻無法避免走向退步衰落的宿命?而西方的文藝復興為什么卻偏偏能開出一個史無前例的近現代人類文明呢?
那些至今依然坐在“四大發明”之類國故上高唱凱歌頌謠的孝子賢孫們,自然是想不明白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3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著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游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么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我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歷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齊,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我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著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向在想,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4
文化苦旅,在文海中遨游;文化苦旅,在學海中航行。這是一本集歷史、山水、人文的散文集。讀歷史,知名人名事;讀山水,覽大江南北;讀人文,賞民風民俗。它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心靈。
為什么叫《文化苦旅》?先說一個現象:中國人每當假期,總想去名勝古跡旅游。我們向往的,僅僅是景色嗎?當然不是,游客更想體會的是文人曾經的`情懷,去尋覓曾經使人陶醉的詩意,去感悟意味深長的哲理。當我們徜徉在古圣先賢曾流連忘返的花徑綠洲時,仿佛瞬間與先賢們產生了穿越千年的心靈對話,人們想借此對國家、歷史產生新的理解與感悟。余秋雨先生,正是想借此來弘揚傳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偉大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并不好悟,需要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去思考、體會,才能領悟到真諦。
“回去吧,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這意味深長的語句出自這本書里的《陽關雪》。陽關,這個地名是那么令人蕩氣回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的真情和儒雅已在陽關道飄蕩千年,他所表達的陽關,是威武雄壯的,寄托了深深的友誼……唐人就是這樣,再大的困難也抵擋不住他們前進的步伐,扼殺不掉他們樂觀。如果每個人都如此樂觀,那這個社會將更加美好。
陽關,我覺得它是中華民族品質的象征,它屹立在黃沙之中,昂首挺胸,眺望遠方,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堅強性格嗎?它開放積極,絲綢之路在它腳下通往西域,向世界展現中國的風姿,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博大胸懷嗎?但是幾百年后,余秋雨來到陽關,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還有殘雪……陽關被廢棄,陽關的坍塌,使中華民族更有骨氣。陽關之后,再無陽關!
苦,苦如開山,功成始得瓊瑤;旅,旅如探險,完后必獲璞玉。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5
隨著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為何苦旅?既是旅行,為何突出苦字?帶著疑問進入書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嘆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 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為信徒朝圣圣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后,受盡了謠言,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并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為他說一句公道話,為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為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凄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出中國文明的'優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悲痛的風格了。說這是 “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為過。
從陽關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