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后感 篇1
與朋友交往時的準則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不過有時越是基本的道德規范越難以做到,越難以做到這要求就變得越高。當一個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時他所達到的價值層面是最高的`。
第二,對朋友要寬容,在朋友有難或犯錯時要幫助朋友。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過,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朋友的價值在關鍵時刻最能顯現出來。我想,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個忠誠的朋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對方。
《論語》讀后感 篇2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讀后感 篇3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中秋節就要到了,愿大家快快樂樂、合家幸福(*^_^*)
《論語》讀后感 篇4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再編傳而成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孔子言行的書。讀過這本書可以看出,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習和做人等很多方面的問題,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偉大的教育家。因此他在書中也總結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張因材施教和啟發誘導,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強調在學習上的`主動。這一點與現在的教學方式很相似,都重視學生的思想,并且啟發學生。
《論語》雖然是一部關于教育的一部書,但它的語言也很有特色。這本書的語言簡潔,篇幅短小精悍還特別注意用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個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鮮明。《論語》還善于用修辭手法來記載孔子的言行,以此宣傳孔子的思想和主張。這比單純的說教更生動形象,易于被人們所理解并接受。
作為青少年,讀了這本書,對我的學習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多啟發。它的教育思想和做人做事的主張也都很符合當代的社會生活。《論語》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思想史、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閱讀和學習。
《論語》讀后感 篇5
寒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人必須要誠實守信,不要為一時的利益就撒謊騙人,而自己在后面吃更大的虧。
《論語》是一本古代名人孔子說的話,由他的弟子們編寫而成,里面有許許多多名言警句,提醒我們做人的道理,比如說:要誠實、有禮貌等。
我讀了以后,印象最深的是幾句關于誠實守信的名言警句,原來在語文書上學過,現在聯系《論語》中的`其他內容,我對“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兩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說出來的話,絕對不能反悔。
就拿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有一次,小隊活動,我打電話給9位隊員,他們都一口咬定:“我來!”,結果,只來了8個人,是洪偉沒來,第二次,他又沒來,后來的幾次活動,我們都沒有告訴他,因為他不夠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而林杭每次都來,現在我們總是第一個通知她。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不是沒有,而是很多,讀了《論語》,我告訴自己:要做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那樣誠實守信的人,不欺騙別人。
《論語》讀后感 篇6
這個寒假我利用空閑時間讀了一本名叫《論語》的書,這本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這本書講的.是君子行為和為人處事的原則。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三思而后行”,遇到什么事,先冷靜,想辦法。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創造奇跡。
這讓我想到了一件事。一次表演中,因為下雨,兩個表演者不能來了大家都慌了,“怎么辦呢?馬上就上場了,又少了兩個人”。這時老師走過來說:“大家別慌,一起想想還有沒有辦法。”于是,大家又開始想辦法了。有人說:“我們不要他們了,自己演吧!”“不行,我們演的是話劇又不是舞蹈。”又有人說。
突然,我想到了我兩個閨蜜。我在家時,也讓她們陪我練過,只能讓他們上了。我給大家說了一遍,大家都說只能這樣了。我拿起了三把傘,向外跑去,還好她們家離學校很近,不一會兒,我帶著她們回來了。我們換上了服裝,讓她們兩個練了幾遍。
上臺了,大家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雖然沒有原來的好,但是掌聲依然熱烈。表演結束了,大家都說我真聰明呢!
所以說,遇到困難不要害怕,只要冷靜想辦法,一定能戰勝困難,創造奇跡。
《論語》讀后感 篇7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則,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作為一部先圣的'經典,帶給后人的啟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而且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孔子及其學說的魅力會越發真實地展示出來。
《論語》讀后感 篇8
對于我們80后的年輕人很少有喜歡讀古文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在大學教授的講解中,我才真正體會了古人的才華和思想,我也漸漸愛上了一些古代文著。例如:《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講授之語,形式為語錄問答體。內容廣泛,記載了關于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代表了儒家文藝思想。
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書中的言論很有道理,可以讓我們知道怎樣為人處事。我最欣賞的是孔子”以仁為本“的思想。作為當今的教師,特別是我這種剛剛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學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快樂健康地長大,可也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們。我班的`學生大多都十一二歲,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又比較叛逆,我不愿把一些東西的強加給她們。孔子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提倡學習不僅限于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我們注重的還是分數,對于孩子實際能力的培養過輕。我們做老師的只有盡量拉近他們之間的差距,多重視孩子思想道德的培養,畢竟”人品決定文憑“,一個人的人品才是最關鍵的。
《論語》讀后感 篇9
有這樣一本書,它富含著道理,隱藏著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必須被我們所理解。但它在我們看來,卻是一本凝結著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著一位古人的思想,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開創儒家學派,他編篡《春秋》,他修訂五經,他創辦私學,他打破貴族教育,他有著此刻人們不及的聰慧,以及當時人們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現在,已經是國際知名的人物,他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為孔子,它叫《論語》。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中的《為政》篇。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論語》讀后感 篇10
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長夜中的一盞明燈,像洶涌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燈塔,像茫茫雪野上鉆出的一株小草,帶給我們希望。在我心目中,就有這樣一部凝結了古人智慧的書——《論語》。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書中記載了圣人孔子和他學生的對話,涉及學習、為人、處世、治國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其中,有兩段使我受益匪淺,讓我來告訴你吧!
第一段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我們學習了新知識后,一定要時常溫習,使它真正成為我們的.本領。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為孔子的學生,曾子告訴我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盡心竭力幫助過別人?是否誠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時復習了老師傳授的知識?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如果堅持每天做到這“三省”,我們就一定會越來越棒!
讓我們一起走進中華經典讀物,在不斷的閱讀中細細品味先人的智慧吧!
《論語》讀后感 篇11
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感悟與心得,下面我就來談談《論語》帶給我的心得。
《論語》中記載的很多內容都與學習有關。這對不樂于學習的我來說提供了前進的方向。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樣。我正處于“好之者”與“樂之者”之間。我雖有興趣,但不夠濃厚。我需要仔細地挖掘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從中得到百草園般的樂趣,成為一個“樂之者”。
《論語》還提醒了我一點。就是學思結合。光只愛好學習可不行,那樣只是擅長考試。我們還需要思考。做到既不罔也不殆。
會學習很重要。學會做人也很重要。“人不知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這些都是《論語》教給我做人的.知識。就拿一個例子來說。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因為回到中國娶了與自己年齡相差懸殊的妻子被國人詆毀。他不生氣也不反駁,以自己的行動更改了國人對他的看法。這才是一個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君子啊。
《論語》這本儒家經典讓我明白如何學習與做人,我要按照經典持續做下去,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
《論語》讀后感 篇12
在我背過的古詩和學過的古文中,我最喜歡的是《論語》中的“吾日三省”。
曾子說:“我每天必定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呢?師長傳授的知識有沒有復習呢?”這是幾千年前,曾子提出的要“吾日三省吾身”,意在告誡人們要時時注意自己的'道德修養。幾千年后的今天,我仍要時時記著這句話,每天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及時發現不足,找出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法,努力改進。我要從身邊的事做起,與同學互幫互助,勤奮學習,認真地做好每件事,做一個勤學好問的好孩子。
我還要從自己做起,保護我們美麗家園——地球,少用紙巾,重拾手帕,保護森林,節約能源,低碳生活,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廢報紙、牛奶盒的回收活動,盡自己的所能做一個環保小衛士。
《論語》讀后感 篇13
作為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脫俗,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快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因此,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希望她會從中有所啟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閱讀的第一本。
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起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原來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論語》,更希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愿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于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我不認為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為圣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閱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啟蒙。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3-19
論語的讀后感04-15
論語讀后感06-23
《論語》讀后感02-27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的讀后感04-16
論語讀后感12-11
[經典]論語讀后感08-19
《論語》讀后感06-16
《論語》讀后感[經典]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