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分為三局部,第一局部是“教學中的心理效應”,第二局部是“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第三局部是“管理中的心理效應”。每一局部下面又分很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從一個小故事引出,用典故、案例、新聞故事穿針引線地穿插到每個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效應中去,用一些實驗證明這些效應的存在,形象地告訴讀者,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去處理我們生活和教學中出現的教育問題。
書中講到的“馬太效應”,即定勢心理,這是我們常有的心理。如一個學生特別淘氣,經常淘氣搗蛋,在我們的心中就會給他定位為差生。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會帶上有色眼鏡。其實即便是再淘氣的孩子他也一樣有上進心,也會期待得到肯定,作為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否認,這對孩子的開展是很不利的。從“馬太效應”看,我們最重要的及時善于挖掘孩子們的亮點,克服定勢心理,用開展的眼光看學生。幫助孩子激發潛能,努力提高自己。
一位老師巧妙地運用“禁果效應”到達教學目的。一次上新課的時候,他對學生說:“我這里有一道難題,本想讓你們做一做,可連我都沒做出來,看來你們就更難了。”好幾個學生立刻請求老師把題寫在黑板上。老師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寫了題,全班同學都忙碌起來,不一會兒,一半同學舉起了手。當學生清晰地說出解題思路時,老師成心裝出甘拜下風的樣子說:“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看來這堂新課你們自己就能學會,有沒有信心?”學生的答復當然是“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讀了書中的“扇貝效應”這一篇,讓我也深有感觸。小凌每周都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但是在這兩天他突然“罷工”了。爸媽仔細詢問,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記了每周固定不變的對小凌做家務的獎勵——吃麥當勞。這很讓爸媽困惑:用適當的獎勵來鼓勵孩子做家務,是為了培養孩子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但現在變成沒有獎勵就不勞動。到底怎樣才能用好獎勵,最終形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呢?小凌的這種表現就屬于“扇貝效應”,在心理學上,“麥當勞”就是強化物,是對小凌做出某種期望行為的獎勵,獎勵某一行為,這一行為就頻繁出現,這就叫做強化。強化分為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固定時間的強化,即每隔一定時間就提供強化物,強化做出行為。扇貝效應告訴我們,固定時間的獎勵不能維持新的行為,沒有“麥當勞”,個體就會“熱情盡失”繼而罷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徹底防止這種連續的、固定時間的強化呢?雖然在長時間的過程中、持續地應用連續的、固定的強化會產生扇貝效應,但是,在新知識、新行為、新習慣的初始學習階段,連續的、固定的強化是必要的,這能夠讓學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務,盡快的得到獎勵;緊接著,當學生的學習或者行為到達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斷延長強化的間隔時間,直到最后撤銷強化。現在相信每個老師都會聯想到我們經常用的“小紅花”吧,小紅花就應該要科學的使用。
我們曾經見到過很多孩子背誦詩歌或課文時吞吞吐吐很不流暢的樣子,當時,我們一定批評過孩子,說孩子你怎么這樣懶惰,不去認真背誦,回想一下我們可曾教過他們一些記憶的有效方法呢?大局部時候,我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誦,并沒有教給他們方法,使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時間還是沒能到達我們的要求,完成背誦的任務。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記憶有系列位置效應,短時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記憶力是有方法的。我們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開頭和結尾的局部。老師在課堂的開始和結尾講重要的內容,處理重要的事情。學生要重視一節課的開頭和結尾,不要讓上課的前10分中在找練習本中度過,也不要讓快下課的后10分鐘在想象和玩耍中度過。背誦課文、單詞變換開始位置,每次學習時間不宜過長。合理安排學習材料的順序。每一節課給學生的學習任務不能超載,考慮7+2的特點合理安排學習任務。這些就是好的提高記憶的方法。我們要把這些方法教給我們的孩子,使他們提高學習的效率。
這本書的優點在于作者對一些極其平常的生活故事背后所反映出的心理效應有了一個恰當的形象的解釋,我感覺受益匪淺。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筆記12-27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筆記5篇01-06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后感05-01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后感04-11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范文07-28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04-21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后感08-02
心理教育活動方案10-08
心理教育活動策劃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