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生》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讀后感1
去年暑假,我去禹城買輔導資料以及一些有哲理性的書籍。我的手在書架上來回地摸索著,終于一本書進入了我的視線,它就是《品味人生》。
我從小就愛聽故事,因為在這故事中我可以學到一些不可估量的道理。它比家人的關心以及教育更具有說服力。碰巧的是那幾天一直在下雨,我就津津有味的'“吃書”。在讀的過程中沒讀懂,就要讀好幾遍,我弟弟就說“才這么幾篇還沒讀完啊!”我說:“弟弟,讀書不只是讀,而是看你學到了什么。”
讀完以后掩卷沉思,我覺得人生何嘗不是一本書?在你出生時就是一張白紙,它是否能變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就靠你自己去描繪。人生就意味著責任,就意味著創造。
讀完這本書后,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自己得到了改變。
記得以前我自卑,不愛出門,見了鄰居朋友一句話也不說,整天郁悶,凡事想不開,對同學不懂得謙讓,對朋友不懂得關心,對父母不懂得理解,對自己不懂得尊重…
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也許你會懷疑,一本書就會有這么大的魔力?其實,不只是這本書的作用,更是自己內心的想法。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本書說的有道理。我愿意去接受并且我的內心也想去改變。這本書它使我的心更加充實,思想也趨于成熟,當然,這還需要以后我人生的經歷來實踐。
我,已不是那個任性的小女孩了。
我想說,青少年們,知識是永無止境的,為什么我們要拒絕知識呢?也許你覺得知識枯燥乏味,在學校里像監獄一般,可是你為什么不換一種思維呢?無論怎樣,都取決于你的想法,不同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你對他的印象好壞摻雜了一些感情色彩,這不取決于你的想法嗎?
朋友們,換一種想法吧!在人生道路上,在選擇過程中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姿態,總能笑到最后…
品味人生,就是感悟人生,體會人生,體會人生的過程,希望我們都能交一張滿意的答卷。
《人生》讀后感2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加林!
這部作品是讀完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口氣讀完的。兩部作品的時代背景相似,只是時間跨度不同。
《人生》的故事情節相對簡單,圍繞著一名農村青年加林的工作及情感糾葛展開。一名有理想,血氣方剛的青年,在權利斗爭的`漩渦中所表現出的無奈,而又不服輸,在面對新的機會時所表現出的熱情,對新世界的極度迫切的渴望,讓我無時不刻為他的命運感到心潮澎湃。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加林。無論出身何處,我們都有絕望的時刻。但我們都在努力的抗爭,尋求哪怕一絲的希望,就好像加林寫給他叔父的信,都會成為自己心里莫大的安慰。我們不斷掙扎,向上,想拼命掙脫,甚至犧牲了很重要的東西。我們在取得成績的成就感和不斷自省中搖擺,僅為了心中的那一絲絲光,飛蛾撲火。
然而,這不僅僅是對事業和生活境況改變的追求,對于愛情亦是如此。巧珍對愛的執著和詮釋,讓我感到驚訝。無私大膽的愛,有很多。但在加林做出另外選擇時,她所表現出的灑脫,成全以及寬容,是難能可貴的。放手比愛更有挑戰。同樣的,無論亞萍對加林的愛是否有附加條件,她敢于正視自己的情感,追逐心中所愛,其中的勇氣并非常人所有。
不得不說,小說的結尾還是頗出乎我意料的。180度反轉的人生,對于主人公似乎殘酷了些。但他所表現出的坦然,對自己所作所為的反省,還是讓人動容。
路遙的作品終究鼓舞人心。敦促我們勇敢擁抱命運,做出改變,即使我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
《人生》讀后感3
這是一個關于重新開始的故事。關于愛、勇敢與成長。
你們覺得,人生,能用一紙清單來規劃嗎?
布里特瑪麗,一個超級無趣的63歲的女人。她從未出過遠門,每天6點準時吃飯,打掃一定要用菲克新牌的小蘇打,每天都要列一張清單,不允許有任何的波瀾。但是,一個讓她50多年都沒有取下過左手無名戒指的人——肯特,卻出軌了。她開始害怕,自己死掉的時候,就像新聞上那些老人一樣,沒有人注意到。于是她來到了博格,找到了一份工作。博格是一座足球小鎮。這里有一群野孩子,一群小混混,一個酒鬼和一個盲人。這些人,這些事,讓她的生活開始脫離了正軌。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是這本小說的作者。他十分擅長用細致入微的'文字,把這個人物的一切都扎根在你的心中,控制你哭,控制你笑,仿佛有一種魔力。比如說,這一段:“推購物車的總是肯特。布里特瑪麗會走在他的身旁,扶住購物車的一角。并非為了掰直車子指引方向,而是因為喜歡抓著肯特也正抓著的東西。正因如此,無論去哪里,他們基本都會在一起。”讀完這一段,很真實,但是也讓人很心疼:為了別人而活呀,也許自己看來很快樂,但是卻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清單人生》這本書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于一切未知的東西。我們不需要為了別人而活,也不需要籠罩在別人的陰影下面。每個人的心中都得有一個信仰吧。為它而活吧!像布里特瑪麗一樣,盡管已經63歲,也要重新開始,一路駛向人生的遠方。也許,會在一個轉角處遇見更好的風景,或是直接抵達自己的心之所向。沒有人可以指揮你——只有你,緊握著生活的方向盤,嘴角咧開。就算你已經老了,踩下油門,向前吧。
《人生》讀后感4
《極限人生》是爸爸在暑假中推薦給我的一本自傳體小說。這本書曾讓我幾次熱淚盈眶,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人類忍耐的能力、求生的能力、求知的欲望竟然可以達到如此極限!小說主人公“石癡”的原型就是作者朱彥夫本人。他1933年出生于沂蒙山區的沂源縣山村,因家貧如洗,一天學都沒有上過。1947年,“石癡”參軍,先后參加過100多次戰斗,身上負了10多處傷,立過3次功,先是在淮海戰役中傷了腿,既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轱轆”、“冬瓜段”的朱彥夫仍然覺得自己是戰士,不能讓國家和人民就這樣養著。他開始拼命地鍛煉生活自理能力,在無數次失敗之后,終于學會了吃飯、學會了穿衣、學會了裝卸假肢等,還學會了認字寫字。在群眾的推舉下當上了村支書,一干就是25年,帶領村民很好地改變了小山村的面貌。
我的.第一點感受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像朱彥夫一樣,想著為社會奉獻些什么,而不是索取些什么。主人公“石癡”是在保家衛國的戰斗中致殘的,是國家的功臣,完全可以理所應當地讓國家養著。但他覺得如果那樣,還不如死了的好。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像朱彥夫一樣,自強不息,做到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石癡”作戰勇敢,在戰斗中失去了雙手、雙腿,從部隊復員后一度生活不能自理,后來,通過刻苦訓練學會了自理。寫這本小說時,作者先用嘴咬著筆寫字,口水順著筆桿往下流,因為沒有手擦,稿紙全被口水弄濕了,字都看不清了……經過無數字的反復練習,掌握了用兩只斷胳膊夾著筆合力寫字的本領,并寫出了這部長篇小說,被稱為“中國的保爾”。
“石癡”是人不是神,他的身上既有人性的優點,也有人性的弱點,他也曾在痛苦中徘徊過,也在失意中彷徨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自己,挑戰了人體的極限,挑戰了人生的極限。
《人生》讀后感5
《人生》我相信大家基本都讀過,這本書是路遙的成名之作,而我讀這本是因為假期作業要求。剛開始我對這本書的印象并不好,但我沒想到這本書會如此的吸引我。
這本書講的是高加林工作失意,下放農村與巧珍相遇而后相知并相愛,但最終卻未能與之攜手一生的故事。
而在書中他與巧珍的感情糾葛深深牽動了我的心,讓我不禁思索感情的真諦。其中最讓我震撼的事巧珍對高加林堅定不移的愛,但當她與高加林不被父母看好,被世人所唾棄,她卻愿意攜著高加林的手勇敢應對村民的指指點點。巧珍的勇敢讓她收獲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感情。
當前途和感情放在天平的兩端,你會作何選擇?而高加林卻選擇了前途,他辜負的不僅僅是巧珍這個如金子般的女子,還是對黃亞萍的不負職責。人為了一時之利,而做出的決定是經不住時間的'研究的。而高加林也受到了張克南媽媽的報復,前途隨著黃亞萍而離去,而他內心唯一的摯愛,巧珍也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嫁給了老實憨厚的馬栓,高加林失去了他追求的前途,巧珍也失去了他所追求的感情。都說相思好,相思催人老。幾番費思量,還是相思好。即使是高加林拋棄了巧珍,但當高加林一無所有時,還是他心中的巧珍愿意幫忙他。
高加林的父親和德順老漢雖然是這片土地的兒子,他們從勞動生活總結的人生哲理是如此的深邃,并給予我強大的力量。
做人永遠不能忘本,無論我們走的有多遠,都不能忘記自我來自哪里。生活會欺騙你,城市的繁華會迷惑你,可是你的故鄉,在這片土生土長的勞動人民回無條件的堅定的支持你。即使你犯再大錯,善良的人們不會去落井下石,而回以博大的胸懷原諒你。
《人生》讀后感6
趁著十一小長假讀畢了《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感受頗多,現分享些許讀后感。
作者在第一輯人生漫談中提到: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保持心情的平衡。所以,中庸不極端的態度應該是,既能腳踏實地去耕耘學業事業,又能仰望星空順其自然,而不是像我曾經那樣努力一段時間后渾渾噩噩,與不可更改的事實作無謂的斗爭。失之坦然,得之淡然,順其自然,大抵就是這個道理吧。
第二輯做人與處世中,兩篇印象較深。一則是引用冰心前輩為他人題的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不必奢求太多,要有自知之明,知足常樂即可。做人也要有原則,各年齡段各角色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要有取舍。另一則涉及到的是出自《論語》的典故,“三思而后行”這是眾人熟悉的,多數人也認為反復權衡再抉擇是必要的,曾經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然而,其后還有一句“再,斯可矣”,意思是做事誠然要小心謹慎,但過分猶豫則不可取。現在想想,昔日被教誨的所言極是。
再者就是,第三輯里我們面對的事實中《論恐懼》的文篇,作者以蒙田的短文為引,折射出其對待恐懼的態度,簡而言之即是,遇事不要驚慌失措,而要處變不驚。這點于我是非常適用的,到了任何環境都應學會適應和融入,面對任何困難都應極力克服和解決。以上是較能打動我的章節,給予了我思維上的轉變和行為上的指導,希望對于你們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總之是一次很愉悅的閱讀體驗了,收獲頗豐,我最希望的狀態是,從書中習得的智慧將伴隨著我,從容與自信地走完接下來的人生。希望你們也是這樣的,自信而從容,篤定且真實。今日舉國同慶,趁此良機,寫下此文,與你們分享喜悅。祝你們平安喜樂,萬事勝意。
《人生》讀后感7
師范剛剛畢業的時候,曾經買過一本路遙的《人生》。后來被同學借走了,輪流閱讀之后,再也找不到了。畢業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從網上買了這本書,讀起來依然是那么引入入勝。雖然工作很忙很累,但是忙里偷閑依然還是在兩天之內讀完了這本書。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是自己的內心最安靜,也是精力最集中的時候。讀小說我是最容易陶醉在情節中的,因為作者寫出的故事情節總是那么扣人心弦,讓人閱讀成癮。而且讀起來內心感到無比開心和充實,有時候就像剛剛被熨斗熨燙過的一塊布那樣,那么平坦,那么舒適、整潔。
我們的內心被世俗已經沖撞地過于俗氣了,沾染了太多的灰塵。有時候真的需要用這樣的文學作品來洗滌一下。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干凈一下,明朗一些,也能夠卸下太多沉重的包袱,讓內心輕松地一路前行。才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充實有趣,減少一些俗氣,多一些靈氣。
讀《人生》這本書,仿佛帶領著我們穿越歷史的隧道,走進了那個特殊的'年代。那個年代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施展才華的地方卻很少。就像文中的高加林一樣,他是一個有理想的新青年,有能力,有文化,有才干。但就是走不出大山,找不到屬于自己的舞臺。或許是他的心里素質在作怪,他是一個好高騖遠的人,眼界很開廣,但是現實很殘酷。命運的捉弄只能讓成為一個農民,但是既然已經成為了農民,就應該做一個有理想的新式農民,但是他沒有做到,他心中依然對外界充滿著無限憧憬,做著不務實際的夢想。干活的時候沒有集中所有的精力和時間去做,而是心猿意馬地做著農民的活,心理卻想著別的工作。這樣心不在焉的工作方式或許注定他人生會遭遇很多波折。
《人生》讀后感8
來到豐海工作已經七年了,在那里,我養成了每一天睡前讀書的習慣。這幾天,睡前的我總會拿起床頭那本《不抱怨的人生》,看兩篇小故事,學著豁達自己的心胸,書中的每篇小故事都給我很多的啟示,總會感覺那故事中的資料都是自己的真實寫照。在我們的身邊,恰恰有很多人無時不在抱怨生活,抱怨身邊的人和事。當然,我也抱怨過,我抱怨沒有一個很好的工作環境,抱怨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同事的認可,抱怨工資拿得太少……
然而,讀了這本書后,我才發此刻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持續一種平衡的心態,工作環境的好與壞要取決于你對工作付出的多與少,我們不能正因自己的潛質有限就不去做某件事,而應對一件困難的事情,你做了沒有做好只是潛質問題,但你如果根本沒有去做,那就是態度問題了。總是想要有一番成就,但是卻害怕工作,怕被那些無聊的,煩瑣的小事拖住,耗盡精力,磨滅心志。當內心的矛盾升級時,我選取了逃避。逃避我眼中所謂地無聊,枯燥的生活,其實則不然。
我明白,生活就是由這些乏味的,一再重復的,繁瑣的小事情組成,只是我心里不愿意理解罷了。我想,我之因此選取,是正因我知道,我終究會融入這樣的生活,而我不愿應對。當內心感覺不到滿足時,便產生了一些抱怨。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抱怨是簡單的,改變是痛苦的.。許多時候,自己并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是不愿意應對,并且用心做出改變。
人生的職責無法逃避,我務必應對現實,我要用心的改變,只要改變心態去愉快的工作,開心的生活,那么枯燥的工作會變得讓人愉快,新的一天會有好的情緒,每一天都要提醒自己,勇敢應對人生,正視自己,我想收獲一個更加開闊的人生。
最后我想用書上的一句話來和同齡人分享,“要發奮把每項工作做到完美,讓自己成為不可多得的人。”朋友們,請不好再抱怨你的人生了,去發奮工作和生活吧,此刻的發奮終將成為你最完美的回憶!
《人生》讀后感9
《美麗人生》的故事以德國法西斯捕殺猶太人為背景,書中偉岸如山的父親形象就足以令人動容。
父親圭多一直在為兒子構造一個屬于他的童年世界,尊重兒子的思想,保持著兒子對任何事物的好奇心。當圭多和兒子被納粹抓走時,這位偉大的父親用謊話為兒子編造了一場最刺激的游戲,只為不讓兒子在痛苦中成長。面對慘無人道的集中營,圭多想盡辦法讓兒子相信,并參與到這場游戲當中,他教兒子玩躲貓貓的游戲,教兒子扮演德國人,滑稽又刺痛人心的父愛,就這樣一一鋪陳開來。童心與愛心,父愛與機遇成就了一場人間喜劇。
最終,為了不暴露兒子,保全兒子性命,父親再也沒有回來。直到游戲結束,圭多的兒子還不知道父親的真正離去,也在看到坦克的那一刻贏得了人生的大獎。真正的光芒就像圭多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我們的人生終究會變得美麗,而我們也總會贏。
在圭多的身上,我們除了感受到濃濃的父愛外,還看到了他的.擔當和豁達樂觀的態度,無論他身處怎樣的險境,都能自信地化解,盡管結局很悲慘,但他終究是成功了,完成了一位父親的光榮使命。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而今,身處和平時代的我們是何其的幸福,能幸福地坐在教室里讀書、學習,為夢想而努力,無論隨夢前行的這條道路上,我們會遇到什么樣的挫折和煩惱,都不妨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正視現狀,把每一個挫折、每一個煩惱都看作是一種驚喜的歷練,相信我們終會綻放出屬于自己真正的光芒。
《人生》讀后感10
卡耐基的《快樂的人生》,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仿佛看見了一縷陽光,遇見了一個引路人,找到一個洞悉自然、社會、人性的牧者,這顆一直尋找的心才開始踏上通往美好人生的旅程。
戴爾。卡耐基結合社會論述了自己的觀點,用簡單明了的理論和生動活潑的事例,詳細地分析了人具有的一般性格,如何尋找快樂的人生,并且對其進行大量的.分類,總結觀察人類特點的方法,同時提供相應的有效策略。內容涉及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以及家庭之間等各種社會關系的處理。《快樂的人生》猶如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去改變態度從而改變人生,使我受益匪淺。
我學著改變我自己,學會以快樂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生活,把這作為自我提升的第一項。書中說:“不要忘記,快樂并非取決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擁有什么,它完全來自于你的思想。”從此我逐漸學會了當改變不了環境的時候,我可以改變自已去適應環境;當改變不了事實的時候,我可以改變態度去面對事實;我改變不了過去卻可以把握現在;我不能左右天氣卻可以改變心情;我不能選擇容貌卻可以展現笑容;我對生活微笑,生活也會對我微笑。從此我的心不再壓抑,以快樂的心情去面對困難。這是我讀《快樂的人生》受益最突出的一點。卡耐基說:“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這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唯一真正需要我們改變的,只有我們腦部那架思想相機鏡頭的焦點。每當感到不安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只要把相機的焦距調好,一切就都好了。因為那使我發現思想對于身心兩方面的控制力,我現在能夠使我的思想為我所用,而不會有損于我;這樣無論對于工作、生活我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卡耐基先生說過:“真正的快樂不見得都是愉悅的,它多是一種勝利。”說的很對,有時候快樂發生在你身上是不幸所鑄就的,它本身不值得愉悅,但卻鍛煉了你,使你的內心得到了充實,所以只能成一種勝利。
結合生活再去回味書中的道理,更別有一番滋味。
《人生》讀后感11
從作者的名字,也從作文內容,我猜出這是個女生。小女生一般會有比較細致的感覺和感情(當然不是說男孩子都是粗心拉拉,無所用心的。)至于說“幾度挫折和無奈”,“日子在哀嘆生活中悄悄走了”,“生命變得黯淡無光”,“傷痕累累的心”讓“笑容消失了”,甚至自己都怕“看鏡子里那張冷漠的臉”,所有這些,是不是言重了?——不過,我知道,在青春期,有的時候會有一種無名的煩憂、寂寞或孤獨,類是古典詩文中常寫的“閑愁”,五四文學中常寫的“淡淡的哀愁”,這在敏感的或稱“多愁善感”的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一般不是難以排遣的,往往一陣溫和的風吹來,就會如浮云散去。倘若積久不散,郁郁寡歡,這是形成了心理障礙,該找心理醫生了。
這篇作文前段說的那種歡笑“久違”了的灰色心情,小小的年紀,卻留戀起“無憂無慮”的童年;我看一是由于“應試教育”功課的壓力,二是由于同學們間缺少感情的交流。后段說到同學們來幫辦展覽,真誠的笑臉,忙碌的身影,于是心存感激,其樂融融,是作者悟出應該向往的.未來,微笑著對待人生。這個命題挺大的。但從星期六下午大家一塊完成了任務的描寫,很自然地達到這個結局,不是生硬地引向某一個概念。生活應該不乏這樣的頓悟,如果你是有心人。__由一反一正的前后兩段組成,寫出一種心境的改變。在生活中每個矛盾都有它的前段(產生、深化),也有它的后段(解決、轉化);笑對人生,就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對待矛盾,以贏得問題的解決,贏得陽光照耀著月光撫慰著的好心情。
《人生》讀后感12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看過一段傅先生給臺大新生講課的視頻,就覺得傅先生講的特別平和,但內容的確讓人觸動。也許草草聽一聽覺得沒什么,很快就從思緒中劃走;但如果深思,卻覺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問題,不得不讓人越發思考。所以讀這本書的目的,也是想能從本書中找到更多的問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心靈答案。
當打開這本書,發現好像內容和書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關于哲學史的書,像是傅先生將一幅長長的人物畫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開,讓總多的哲學大師(熟知的中國哲學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學家)從你面前緩緩走過。當你已經習慣,沉浸在這幅畫卷中的時候,突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古人已經一一走過,只留下若隱若現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講他的“多元與融合”,在講他的“身·心·靈”。
哲學,讓我這個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維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寫的讓大家可以簡單的體會,這種哲學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書中所言,我一直以為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是拗口的長句加上難懂的邏輯,是“哲人之學”。哲學,與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這本《哲學與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淺,也才痛恨眾多所謂的哲學人士的'誤人子弟。
其實哲學是“哲人解讀凡人感受之學”,而這種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給凡人深思和啟示,能讓凡人帶著思考和追求活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的一生都帶著哲學,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學,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學。人為何而活,哲學給出很多答案,本書沒有給出答案,傅先生卻一直在用行動證明著什么。也許,每個人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會有頓悟的感覺,但那時已無法交流。
對《哲學與人生》這本書而言,都只不過是哲學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這朵浪花卻讓我產生了對哲學的濃濃興趣,也許這就是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雖不曾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
【《人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生》讀后感08-16
人生讀后感02-04
《人生海海》讀后感07-06
人生的枷鎖讀后感11-07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02-04
《人生》讀后感范文03-22
路遙人生讀后感12-03
人生讀后感15篇01-24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06-26
理想點亮人生讀后感07-22